1樓:香河書生
儒者親鄰與你我居
佛者山林與鳥獸居
儒者親人而遠鳥獸
佛者疏人而近山林
2樓:特別大的蘋果
發給你一段東林寺大安法師的回答,希望對你有用。
居士:有人說,沒有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就沒有基礎,弘揚佛法首先要弘揚儒家文化。請法師開示。
法師:確實儒家文化是讓我們完善道德人格的一種文化,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如果儒家文化不具備,想學佛家的戒定慧,想學止觀、般若、淨土,就缺乏福德智慧去契入。
做人都做不好,心很彎曲,就會障礙我們進入佛法大海。近一二十年來學佛的人多起來了,但由於缺乏儒家文化的基礎,很多學佛的人 學得並不得力。他連起碼的做人都做不好,不注重信譽,對上級缺乏忠心,對朋友缺乏友愛,對父母不盡孝道。
於是在一個團隊裡面,或者在一個僧團裡面,或者在一個居士團體裡面,與人相處都很不融洽。有的人甚至不學佛他還正常,一學佛反而怪怪的,他很難跟人交流,很難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常常出問題,相互生煩惱。所以我們也感覺到中國現在需要儒家文化,再不提倡儒家文化,整個社會道德都沒有底線。
但儒家的道德、文化也需要佛家的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做為理論的依據,才有立足之處。所以釋儒兩家要相輔相成地推進。對弘揚儒家文化的社會團體和個人,我們隨喜讚歎,隨力幫助,但是東林寺做為一個寺院,我們主要推進的還是淨土文化。
3樓:匿名使用者
發給你一段東林寺大安法師的回答,。
居士:有人說,沒有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就沒有基礎,弘揚佛法首先要弘揚儒家文化。請法師開示。
法師:確實儒家文化是讓我們完善道德人格的一種文化,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如果儒家文化不具備,想學佛家的戒定慧,想學止觀、般若、淨土,就缺乏福德智慧去契入。
做人都做不好,心很彎曲,就會障礙我們進入佛法大海。近一二十年來學佛的人多起來了,但由於缺乏儒家文化的基礎,很多學佛的人 學得並不得力。他連起碼的做人都做不好,不注重信譽,對上級缺乏忠心,對朋友缺乏友愛,對父母不盡孝道。
於是在一個團隊裡面,或者在一個僧團裡面,或者在一個居士團體裡面,與人相處都很不融洽。有的人甚至不學佛他還正常,一學佛反而怪怪的,他很難跟人交流,很難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常常出問題,相互生煩惱。所以我們也感覺到中國現在需要儒家文化,再不提倡儒家文化,整個社會道德都沒有底線。
但儒家的道德、文化也需要佛家的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做為理論的依據,才有立足之處。所以釋儒兩家要相輔相成地推進。對弘揚儒家文化的社會團體和個人,我們隨喜讚歎,隨力幫助,但是東林寺做為一個寺院,我們主要推進的還是淨土文化。
4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說儒教屬世間法,學而優則仕。道教屬出世間法,追求長生不老,佛教屬出世間上上法,能徹底解決人的生死煩惱,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最終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解脫境界。
5樓:月亮下的河
佛教與儒教的關係
1、佛法包括群聖之薪傳,儒佛體同而所證深淺不同2、倫常日用之道,儒佛相同,然而佛不僅令敦倫盡分,且示三世因果,善惡報應
3、因果報應,亦儒教之聖謨。但未深明其致,故人多闇昧不了4、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
5、唸佛一法,為儒佛正本清源之道
此為印光大師 開示
儒家 道家和佛家有什麼關係?千絲萬縷?
佛教教義與儒家思想有什麼衝突? 15
佛學與儒學的區別聯絡是什麼?
6樓:心情微笑
佛教講的是眾生平等,眾生皆可作佛,因果迴圈
道教講的是清靜無為,修身養性
佛學與儒學的比較研究
我國傳統文化是「儒、釋、道」結合的產物,但在統一的文化形態背後又有各自獨立的存在方式,而且相互間存在分歧。其中,將佛學與儒學進行比較研究較有深意,對當代人的思維方式有很好的啟迪。大約在東漢時期,佛教從天竺國(印度)傳入中國,但在當時並未引起社會的重視,只是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才得以迅速傳播。
然而隨著佛教的興盛,佛學思想中豐富系統的教義漸被人們所接受,這必然與佔中國傳統文化主導地位的儒學發生衝突,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人的本源的提示。
佛教宣傳因果報應,講「十二因緣」,說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是由「無名」、「行」等十二種因緣會合而成的。這一因緣鏈條因果相生決定著眾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不斷流轉的過程,人生是輪迴轉生、業報輪迴的過程;而儒學更多的是採取人生思考與安頓生命的意義來面對,他們對宇宙本體和形上道體進行深入**的基礎上,對生死大事做了較多的思考。在由此形成的死亡觀中,生死被視為一種自然現象(氣之聚散),不存在靈魂不死之說。
生死不可避免,不需逃避,重要的是以虔誠的道德生命來坦然面對,他們肯定了作為人生的終極關懷的生死課題**的意義。
二、對人生觀的不同詮釋。
佛教的宗旨在於普度眾生,使一切眾生從生死流轉的苦海中解脫出來得到永恆的寂靜。佛教認為人世為苦海,人應脫離塵世,跳出苦海,宣揚一種「出世」觀;而儒家則強調「天行健,君子將自強不息」,他認為人應自強不息,積極進取,努力擺脫外界的束縛,持一種積極的「入世」觀。儒學積極投身社會,奮發進取,自強不息,一生都在為追求自己理想價值而努力。
儒學以其入世品格和剛健精神,激發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和憂患意識,培育了一代人的篤行精神。
三、對倫理的不同看法。
首先,在宣傳的教義上不同。佛教在在認識論上是虛無的,是無中生有的,它以空無為起點,以空無為終點。佛教吹奉「緣起性空」,緣起,是說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說眾緣合成的諸法,其性本空,無有真實的自體。
同時,他們主張「萬般神通皆小術,唯有空空是大道」,只講生死輪迴,不講「忠、孝」;而儒家卻提倡綱常倫理,把不講忠孝視為大逆不道。其次,在修養心性的方式途徑上不同。佛教講「六度」,即佈施、持戒、忍、精進、定、智慧,通過這六種方式進行修行;而儒家講「五教」(五常),即仁、義、禮、智、信,通過五種方式來修身養性。
四、對育人的理解。
佛教所主張的人應艱苦修行。首先,通過「八正道」的方法達到涅槃的境界,實現永恆的寂靜。其次,通過禪定修持,保持精神的統一,達於空如的實在,這也可以進入涅槃的境界,這裡佛教用佛性代替人性成佛的目標;而儒家重視教育的普及性思想,高度重視教育的作用與必要性。
在儒家的理論體系中,教育是啟發人們「仁之端」的必要過程與手段,而且必須貫徹教育在先、懲罰在後的原則,「不教而誅謂之虐」,是儒家極力反對的。
五、結語
佛學與儒學在對人生與育人的理解上存在分歧,我們應正確區分和對待這兩種不同思維方式,在當今時代,這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因而我們有必要加以弘揚,力求達到趨利避害,揚長避短。謝龍先生說:「哲學的創新更是通過比較實現的。
反思是創新的前提與準備,創新是反思的目的和結果。」所以,通過以儒學、佛學為兩個不同的參照系,進行兩者全方位的比較研究,這樣一方面可以完整地把握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另一方面可以從哲學層面對兩者進行反思、創新與超越,進一步豐富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寶庫
7樓:清蓮天下
佛法有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在佛法人天乘的五戒十善上與儒家的仁、禮等相似,但人天的四禪八定儒家就沒有了。更不用說聲聞緣覺菩薩出離輪迴,了脫生死。
因此佛法傳來東土,能夠久傳不息,與儒家的做仁義為基礎鋪墊有很大關係。而向更高層次的了生死,明心見性等,儒家沒說,因此佛法剛好彌補了人們這個需要。
8樓:苟小紅
佛教是進口的,儒教是國產的,
儒家人性論和佛家佛性論有什麼區別
9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內部本身對人性的判斷是有爭論的,比如多數儒學大家都認為人性本善,但是也有大儒家認為人性本惡的(比如荀子),大體牽強來說,儒家是認為人性本善,說了其然,但是沒有太多的揭示所以然,或者說揭示的不夠徹底。
佛家對自性(就是你說的佛性)做說明: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壇經》
不但如此,而且把所以然解釋的清清楚楚,你可以去看《大藏經》 ,法華、楞嚴……
論述儒家仁義與利益的關係
10樓:司馬刀劍
儒學講究bai的是忠君愛民,仁義道du
德思想zhi,但是從千百年來的社會及歷
dao史發展來內看,個人猜想孔孟之道容的的缺陷在於沒有完全闡述這些思想的內在關係或者說要人們如何去遵守這些思想,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所有的這些思想恐怕只是一種愚民思想;孔孟之道的社會關係所謂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一旦這些關係倒置起來的話,那麼民眾將處於社會的最低層(事實上,人民從來都是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現實社會也不例外),而高高在上的君主就無從束縛,對民眾橫加盤剝,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當人們生活到忍無可忍時自然會奮起反抗,爭取自己最起碼的生存空間,這也就是為什麼儒家思想統治下農民起義頻繁爆發的主要原因了
佛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相同與區別
11樓:匿名使用者
相同點:
(1)儒家道家思想的價值體現;
(2)儒家和道家的共同追求 ;
對大道的追求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目標,儒家和道家都懷著天下為公的理想,都期待著建立一個保障人們健康全面發展的政治制度。
本質上:儒家思想主旨是仁義,捨生取義,以仁孝治國.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諧,道法自然,以無為治國。
不同點:
儒家講求「三綱五常」,其思想的核心歸納為「重仁尚禮」,而道家則講求「無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則為道法自然,儒家尚仁,強調仁者愛人,必須克己復禮,以對人的尊重和具備同情心作為「仁」之核心標準,而以對自己的剋制和約束提高道德水平作為其達到標準之必須手段。
12樓:匿名使用者
相同點都是讓你效忠政權,不要反抗,安心當奴才。
不同點是一個是宗教,一個文化。
13樓:毛毛毛氏紅燒肉
佛家平等,儒家大同。
論中國佛教與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14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
bai中有40%是人類哲學du思想的共識
zhi,不僅僅是儒家所dao獨有的。這一部內分當然能夠與容一切思想交流(包括佛教思想在內),30%的渣滓是不被現代所接受的。30%的獨有思想與佛教思想是有衝突的,因此儒家思想與佛教思想只能做部份的交流,不能做相互圓融的交流。
15樓:匿名使用者
「交」在一起就「其樂融融」了
16樓:日昌晶月朋
儒是何等的趨炎附
bai勢啊!
du而佛是何等地清淨避世zhi!
也只有道家dao
,能開導儒家「聖人版
之道,為而不爭」的
權德政,
給儒家以「奸邪者濟其欲」的借辭,
只有道家,
能與佛家有著「天物芸芸,靜皈其根」的共鳴,與佛家「眾生有餘而我獨若遺」的空無心境。
夫唯道,善貸且成!
佛教的坐禪,道教的修仙,和儒家的修身,有什麼不同?
佛教坐禪是打坐開悟,要悟到 身空,心空。性空,法空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 有詳細說明 而道教是通過煉丹,服汞 打通任督二脈,使自己的色身,羽化,飛昇成仙。不是究竟法門,還要繼續修煉,去掉色身,終成正果。呂洞賓成仙后,又皈依佛門的黃龍禪師 而儒家是把這一世的身心修行好以 仁義禮智信 忠孝禮儀廉恥 把人做好...
論僱傭關係和承攬關係的區別,「僱傭關係與承攬關係」的區別是什麼?
上官暈那你 在司法實踐中,一般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判斷僱傭關係和承攬關係的區別 1 僱傭合同是以直接提供勞務為目的,承攬合同則是以完成工作成果為目的,提供勞務僅是完成工作成果的手段。如果工作的目的只是單純的提供勞務,則為僱傭 如果以完成工作成果為目的,提供勞務僅僅是完成工作的手段,則為承攬。2 僱傭關係...
佛法和現實的關係,佛教與生活的關係是怎樣的
佛法佛教與現實關係並不矛盾。佛教講愛眾生,人輪迴,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與現實的,大愛,博愛,生態平衡,遵紀守法是一致的。佛法只是統治階級的工具而已。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此偈出 六祖壇經 善知識,吾有一 無相頌 各須頌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