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青影嵐華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祕力量,而是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瞭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巨集願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為繼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
」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
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
餘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
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歷下限,撰寫史記。
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而且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
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三、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
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司馬遷身為太史公,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餘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
在《報任安書》中也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嚴謹實錄
司馬遷撰寫史記,態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對史實反覆作了核對。
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也就是說,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這便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
客觀公正
司馬遷堅持「實錄」精神,在給人物作傳記時,並不為傳統歷史記載的成規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對歷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記錄。
從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貴族,到將相大臣,再到地方長官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醜惡以及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揭露了漢代統治階級的罪惡。
司馬遷雖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對於漢武帝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無聊行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評價分明
項羽司馬遷想為封建統治者提供歷史的借鑑作用,反映的是真實的歷史,這是非常可貴的。
本著實錄的精神,司馬遷在選取人物時,並不是根據其官職或社會地位,而是以其實際行為表現為標準。比如,他寫了許多諸如遊俠、商人、醫生、倡優等下層人物的傳記。在司馬遷心目中,這些人都有可取之處。
司馬遷首創了以人載事,始終敘述一個人生平事蹟的寫法。著重寫其「為人」,並注意其「為人」的複雜性,是司馬遷的筆法。他在作傳時,把自己的看法寓於客觀的事實敘述之中,來表示自己對人物的愛憎態度。
比如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同情他,以非常飽滿的熱情來寫這位失敗英雄。他既稱讚項羽的驍勇,又對他的胸無大志、殘暴自恃作出批評。可是,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並沒有發議論,但是他對項羽的愛憎態度卻於敘事之中明顯地表現了出來。
這便是司馬遷作傳的最大特點,即真實性和傾向性的統一。
2樓:匿名使用者
以事實為主,力求還原歷史原貌
3樓:歲月不寒
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史學著作
史記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4樓:京城「老炮兒
史記包含了中國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本紀」就是帝王的傳記、「書」記載歷代朝章國典、「世家」記載諸侯王國之事、「列傳」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
5樓:阿沾
主要內容:《史記》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
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係的更深層次的**,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域和行業,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另外,《史記》的章法、句式、用詞都有很多獨到之處,別出心裁,不循常規,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生獨特的效果。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從歷史上說,具體記錄了楚漢相爭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從文學上說,本文是中國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為中心的敘事藝術傑作,文中描繪的一幅幅驚心動魄的戰爭畫卷,塑造的項羽經典的悲劇英雄形象,對後世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人物編排名實兼顧,以類相從。《史記》各層次人物傳記的排列是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內在聯絡,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即:
同樣一件事涉及好幾個人物時,在一處詳敘,在別處就略而不敘,有時以「語在某某事中」標出。這不僅避免了重複,對於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
《史記》的敘事寫人都圍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宗旨,司馬遷雖然也從瑣碎的生活細事寫起,但絕大多數的人物傳記最終都在巨集偉壯闊的畫面中,有一系列歷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間。
司馬遷不是一般地描述歷史程序和人物的生平事蹟,而是對歷史規律和人物命運進行深刻的思考,透過表象去發掘本質,通過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規律。這就使得《史記》的人物傳記既有巨集偉的畫面,又有深邃的意蘊,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風格。
6樓:哥你惹不起
黃帝時代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7樓:匿名使用者
1.《史記》,是由漢代的司馬遷編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
2.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
3.《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4.史記也稱「太史公書」,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
8樓:匿名使用者
黃帝至漢武帝三千年間的重大事件。
《史記》的歷史貢獻有哪些
《史記》的目錄是什麼,《史記》的目錄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一米陽光 史記 目錄 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史記卷二 夏本紀 第二史記卷三 殷本紀 第三史記卷四 周本紀 第四史記卷五 秦本紀 第五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 第六史記卷七 項羽本紀 第七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 第八史記卷九 呂太后本紀 第九史記卷十 孝文字紀 第十史記卷十一 孝景...
阿育王石柱的歷史記載,阿育王的歷史
阿瑟 公元前二五一年,也就是佛陀涅盤二百多年後,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與其戒師優婆掘多等來lumbini巡拜佛跡,並於公元前二四五年建石柱紀念。公元前三世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恆河流域,為雕刻法敕 梵dharma dipi 巴dhamma lipi 所建之圓形石柱,至今被發現者共有十柱。...
以韓信為榜樣寫一篇作文?以韓信史記為題材的作文
覺得應該要首先要看一下韓信的一些具體的事例,不要說他在其中所做的一些選擇,事實上應該要找出其中一些比較好的事情,或者說是他做的比較好的事情,韓信這個人的話,他也做過一些錯誤的事情,而且錯誤的事情還是有不少的,所以應該要早一些,他做的比較好的事情,比如說一些具體的才華方面的問題。數字經濟正深刻影響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