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仰望m星空
題解 這是杜甫自傷貧困的「歌」,作於上元二年(761)秋八月。安史之亂中,杜甫歷經坎坷,被俘復逃離,為官又棄官,「三年飢走荒山道」,輾轉來到成都。上元二年春天,知命之年的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草堂,總算有了一個暫時的棲身之所,並靠故交嚴武的接濟,過上了稍稍安定的生活。
不料到了八月,怒號的秋風捲走了杜甫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場大雨,弄得屋漏床溼。仕途多蹇、衰老貧困的詩人感慨萬千,寫就了這首感人至深的詩篇。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杜甫的這首詩正是這樣。面對苦難的處境,杜甫不止於哀嘆自己的遭遇,而是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免受其苦。
並且表達出寧苦己以利人的高尚情懷。這種先人後己的精神境界,激勵和感染了無數的讀者。宋代詩人鄭思肖《杜子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圖》就寫道:
「雨捲風掀地欲沉,浣花溪路似難尋。數間茅屋苦饒舌,說殺少陵憂國心。」
句解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度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八月的秋空,遼遠高闊,誰料想忽然颳起一陣狂風,怒吼著,霎時間把我茅屋上的三層茅草都給掀掉了。茅草飛越了江水,散落在江對岸,有的高掛在林梢,有的沉落在塘坳。
起句交代時間,然後用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句句押韻,給開篇就帶來一股氣勢。「風怒號」三字,寫出秋風來勢猛,聲音大,速度快,力量強。「卷」有連底刮跑的意思,不僅富有動感,而且滿含濃烈的感**彩。
詩人好不容易蓋起茅屋,剛剛定居,秋風卻好像故意和他作對,使他不得安居,這怎能不令詩人萬分焦急?「掛罥」,懸掛,纏繞。「坳」,低窪之處。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南村的一群頑童欺我年老無力,竟忍心當面作起了盜賊,公然抱起茅草,躲入竹林裡。我脣焦口燥,不能再繼續呼喊了,回家來扶著柺杖,空自嘆息。這裡又從天地寫到人。
前三句寫群童大搖大擺地當面「行搶」,後二句寫自己的無可奈何。前後一對照,群童頑皮無賴、詩人體衰無力的神態躍然紙上。「忍能」句表現的是詩人焦躁憤慨的心情,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
用詩人《又呈吳郎》詩中的話說,即「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颳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過了一會兒,狂風停息,黑雲如墨,秋空陰沉迷濛,一下子就昏暗了。蓋了多年的布被冷硬如鐵,嬌兒的睡相不好,被裡被他雙腳亂蹬,都蹬破裂了。正當詩人無奈和嘆息時,天色又變了,這是風雨的前兆。
「俄頃」兩句,以飽蘸濃墨之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烘托出詩人的心境。「布衾」兩句,寫生活的窘困,被子用了多年,又破裂了,已不足以禦寒,隱含著詩人難以為家的隱痛和不安。「俄傾」,不久,頃刻之間。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茅屋漏雨,床頭被淋溼了,屋子裡沒有乾的地方;而雨仍密密麻麻,不肯停歇。自從變亂以來,我就很少睡眠;在這樣漫長的夜晚,溼漉漉的,如何才能捱到天亮?這一段雖是些瑣事的絮叨,卻能讓人清晰地想見詩人獨坐床上、仰天長嘆的悽苦情景。
「自經」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充套件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充套件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溼」的現實。「喪亂」,指安史之亂。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怎麼才能得到千萬間高樓大廈,讓普天下貧寒的人們都得到庇護,個個歡樂開懷;無論風雨如何吹打,房屋都安穩如山!這幾句推己及人,想到百姓的困苦,提出使貧寒者「俱歡顏」的理想。詩句情感愉快,境界闊大,聲音巨集亮,鏗鏘有力,從詩人自己痛苦生活的體驗中,迸發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著讀者的心靈。
「安得」句,是欲得而不能的一種想象。「大庇」,全部遮蓋、保護起來。「寒士」,本指貧窮的讀書人,這裡泛指所有貧寒的人們。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唉,什麼時候,我眼前能突然見到這樣的房屋?到那時,即便惟獨我的房子破漏,讓我受凍甚至凍死,我也心甘情願!詩人從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與之意。
他寧願凍死,以換取天下窮苦者的溫暖。對比白居易《新制布裘》詩的「安得萬里裘,蓋裹週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那只是推身利以利人,尚不及杜甫的「寧苦身以利人」。
詩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不過,詩人慾以「吾廬獨破」為代價,幻化出「廣廈千萬間」,這與其說是詩人「不愛一身而愛天下」,倒不如說是詩人激憤鬱結之情的體現。
評解 這是一首歌行體的古詩,句式長短不齊,韻腳兩韻一轉,多次變換,有一種參差錯落、曲折跌宕的感覺,這有助於表現坎坷生活和悲涼鬱塞的心情。《唐宋詩醇》評價這首詩說:「極無聊事,以直寫見筆力,入後大波軒然而起,疊筆作收,如龍掉尾,非僅見此老胸懷,若無此意,詩亦不可作。
」全篇可分為四段。從開頭至「塘坳」為第一段,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從「南村」至「嘆息」為第二段,寫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
從「俄頃」至「何由徹」為第三段,寫遭受夜雨的痛苦。從「安得」至最後為第四段,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昇華。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後一段是理想的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
前三段的層層鋪敘,為後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2樓:瑩月然兒
胸懷天下——大庇下寒士俱歡顏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哪一句表現了詩人心繫
3樓: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哪一句表現了詩人心繫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4樓:匿名使用者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5樓:匿名使用者
安得廣夏千萬問,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歸來倚仗自嘆息"這句話,你認為詩人嘆息什麼?
6樓:青妍知識屋
1、一嘆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麼過呢;二嘆周圍的人苦--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窮苦的人;三嘆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
2、原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
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3、作品簡析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全篇可分為四段,第一段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段寫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第三段寫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昇華。
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後一段是理想的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前三段的層層鋪敘,為後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4、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
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在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哪一句能表現出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精神。
7樓:曉寒秋楓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8樓:溫柔
表現出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精神以及無私奉獻崇高精神的一句是: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9樓:匿名使用者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詩人憂國憂民、博大寬廣胸襟的詩句是
10樓:匿名使用者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詩人憂國憂民、博大寬廣胸襟的詩句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原文選段: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釋義: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喜笑顏開,房屋遇到風雨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山一樣。唉!
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出自: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擴充套件資料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等等,又聲音洪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激情和火熱希望。
這種感情,詠歌不足以表達,所以詩人發出了由衷的感嘆:「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捨己為人的高尚品格,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人物成就: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杜甫關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響了中唐時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樂府創作。
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中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
社會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學習杜甫最興盛的時代,出現了以杜甫為宗的江西詩派。明末清初的顧炎武等人也有明顯的學杜傾向,也像杜甫一樣用律詩反映當時的抗清鬥爭,慷慨激昂。
賞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賞析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精品中小學資料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賞析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俄傾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寫作地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寫作背景
楊柳依依河水清 759年,安史之亂未定,關內又大飢,乃棄官帶領全家輾轉西行,歷盡險阻,備嘗艱辛,親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後寫出諸如 三吏 石壕吏 潼關吏 新安吏 三別 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 之類富有人民性 現實性的史詩。最後抵成都,由親友幫助,在西郊浣花溪,用兩年時間蓋上一間茅屋 即今 成都草堂 總...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翻譯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增福若蘭花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