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莊生曉夢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北宋景祐元年(2023年)。當時范仲淹四十六歲,主政蘇州,為治水患,正在蘇常一帶察看水情。目睹江中一葉扁舟,在風急浪高的水面忽浮忽沉,感慨賦詩。
這首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嚐鱸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鬥的危境與艱辛。
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全詩用詞精練,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了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文學賞析
這首詩語言質樸、形象生動,全詩僅二十個字,但言近而旨遠,詞淺而意深,可以引發豐富的聯想。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二首》)之意,蘊含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
首句說江岸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自然引出第二句。原來人們往來江上的目的是“但愛鱸魚美”。
但愛,即只愛。鱸魚體扁狹,頭大鱗細,味道鮮美。人們擁到江上,是為了先得為快。
但是卻無人知道鱸魚捕捉不易,無人體察過捕魚者的艱辛。世人只愛鱸魚的鮮美,卻不憐惜打魚人的辛苦,這是世道之不公平。
於是作者在三四句,構擬了一幅生動的圖畫來反映江上漁民的辛勞。一葉扁舟,出沒在風波里,真是“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而漁民們要冒這樣的風險的原因,詩人卻沒有明說,便戛然而止,而讀者已經能夠體會到作者的弦外之音了。這就是:漁民們完全是為生活所迫,鱸魚之美是靠漁民之苦換來的,這種言盡意不盡的手法,使詩歌含蓄雋永,耐人回味。
2樓:來自上清宮百般難描的鵝掌楸
宋 - 范仲淹 - 江上漁者
【年代】:宋
【作者】:范仲淹
【題目】:江上漁者
【內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這是一首記事詩。詩中反映了漁民生活的艱險和作者對漁民的同情。鱸魚,是一種身體扁狹、色白、有黑斑、口大鱗細、味道鮮美的魚。
味道鮮美是鱸魚特有的屬性,因此,人人愛吃,就不限於“江上往來人”,作者只寫“江上往來人”,是因為“江上往來人”能夠看到江中漁民捕魚的情景。作者按事物的內在聯絡,把“人”和“景”結合在一起。詩的前兩句和後兩句是互為轉折關係。
意思是說,江邊來來往往的行人,只知道喜歡吃味美的鱸魚,不知道漁民是冒著風流去捕撈的,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後兩句的意思作者沒有明說,而是令“江上往來人”去看捕魚的險景。看到一葉小舟顛簸在大風浪裡,一會兒被送上浪峰,一會兒又陷入波谷的驚險場面,自然會懂得“吃魚容易,捕魚難”的道理。
前因後果十分清楚,可見詩人思維活動多麼符合邏輯性!
3樓:d調的檸檬草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在他的《岳陽樓記》中有一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表現了范仲淹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這首《江上漁者》,在思想上,和這種憂國憂民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我國江南水鄉,川道縱橫,極富魚蝦之利。其中以江蘇松江四腮鱸魚最為知名。凡往來於松江水上的,沒有不喜歡這一特產,不希望一嘗這一美味佳餚的。
范仲淹江蘇吳縣人,生長在松江邊上。對這一情況,知之甚深。但他發之於詩,卻沒有把注意力僅僅停留在對鱸魚這一美味的品嚐和讚歎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東西。
注意到了隱藏在這一特產背後的漁民的痛苦和艱險,並且深表同情。
4樓:黯琊若萩
這首詩體現了詩人對於漁民等勞動人民的同情.在江面上來回過往的人們,都對這裡味道鮮美的鱸魚讚不絕口。詩人卻由此嚮導了這鱸魚的來之不易,這是漁民們駕駛著一葉小舟,在險惡的風波中上下顛簸,冒著生命危險捕獲的。
李紳在《憫農》中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這裡我們同樣會有“誰知盤中魚,條條皆辛苦”的感嘆,詩人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胸襟充分體現。
范仲淹的寫作背景
5樓:
范仲淹小時候父親病逝,跟著母親長大,從小讀書非常刻苦,但因家境貧寒,只能在寺廟裡寄宿,每天只煮一碗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調拌於醋汁,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斷粥劃齏的美譽
這樣過了快三年,長山鄉的書籍已漸漸不能滿足他的需要。 一個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密祕。他發現自己原是蘇州範家之子,這些年來,一直靠繼父的關照度日。
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驚,愧憤交集之下,他決心脫離朱家,自樹門戶,待將來卓然立業,再接母歸養。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 范仲淹
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徒步求學去了
江上漁者的主題是什麼
6樓:我家有無花果
通過反映copy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bai對民生疾苦的注du意,體現了zhi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dao《江上漁者》是北宋文學家、詩人范仲淹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嚐鱸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鬥的危境與艱辛。
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全詩用詞精練,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了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7樓:楊榮碎
范仲淹復 這首詩體現了詩人對
制於漁民等勞動人民的同情,在他的《岳陽樓記》中有一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現了范仲淹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這首《江上漁者》,在思想上,和這種憂國憂民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8樓:辛陳靜怡
加油!努力!一切為了人民幣!
9樓:匿名使用者
。。。。。。。。。。。。
《江上漁者》的全詩是什麼
長纓在手 江上漁者 宋代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白話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裡上下顛簸,飄搖不定。註釋 漁者 捕魚的人。但 只 江上漁者 江上漁者 愛 喜歡 鱸魚 一種頭大口大 體扁鱗細 背青腹白 味道...
岳陽樓記作者的寫作背景,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寫作背景
天上小子 岳陽樓記 原文選自 范文正公集 作者北宋范仲淹 989 1052 字希文,死後諡號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他出身貧寒,年幼喪父,母親改嫁,外出讀書求學,勤奮刻苦,他從小有大志,作秀才時,就 以天下為己任 後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被貶。後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均田賦等改革時弊的建...
《故鄉》寫作背景,魯迅的《故鄉》的寫作背景
吳米奇 1921年,辛亥革命,趕跑了一個皇帝,卻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境況日益惡化,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了在現實社會生活的重壓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的人和事,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為題材,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