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岸裡何以顧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翻譯:(結果)不如片刻學習所得(的收穫大);(結果)不如登上高處能夠見得廣.
“之”在句子中的是代詞,指示人或事物,相當於“這個”、“那個”在這裡指代學習這件事,第二個“之”指代登高這件事.
不過也有解釋為:結構助詞,無意義.
2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的須臾是瞬間,一會兒的意思。
為了表達的是時間的短。
只思考還不如學習一會的好
3樓:厚鏡青年
之是連詞,表修飾,須臾是定語,修飾名詞所學
4樓:
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其用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藉”“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係。
(一)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常用來連線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係,“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複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送東陽馬生序》)
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是什麼意思啊,有什麼含義
5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譯文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6樓:哈哈阿哈哈
我曾經嘗試整天思考,但是都不如我突然學到的一點點知識,就是說學習比思考還要重要
7樓:匿名使用者
我經常長時間的冥思苦想,卻不沒有短時間學習收穫的多
8樓:尋荀文化
[原文]1.4.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翻譯]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
9樓:白雪飄逸啦
我的一天到晚的思來想去,也不如一時一刻所實際學到的知識管用,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還是非常重要的。
10樓:美子悅讀
這是荀子在《勸學》中所說的,意思是:自己曾經嘗試整天思考,可是沒有什麼結果,還不如就此好好學習.
就是說讀書要將學和思結合起來.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11樓:匿名使用者
讀書的時候沒有領悟,現在27了才感受到知識的巨大魅力!
12樓:匿名使用者
不要閉門造車,要擅長去找答案
13樓:匿名使用者
我想了很久很久,卻發現自己思考
的那些點子,都是前人所思考過,所嘗試過的,我所思甚久卻不如去看看書,在前人所創立的基礎上再次進步。——本層主的切身經歷感想。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卻免不了要經歷一段時間。年長了,再回頭看以前讀的書,會有和年少時不一樣的理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裡面的“之”是什麼意思?
14樓:love巴山夜雨
古文中,助詞可分為結構助詞,語氣助詞,音節助詞。結構助詞一般翻譯為“的”,表示前後是偏正結構,語氣助詞表一種語氣,音節助詞作用是湊音節,使句子更加通順,無實義。這兩個句子的“之”比較特殊,可理解為音節助詞。
1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個之是“的”,助詞;第二個登高後才有的遠見,此“之”是取獨,你自己翻譯一下就發現了,呵呵…剛才提交出錯又要我重新登陸…多支援!早!
16樓:
是主謂之間,無實義.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也”是什麼意思
17樓:明媚說娛樂
“也”表示判斷的語氣。
一、也的釋義
1、表示判斷或解釋的語氣。
2、表示疑問或反詰的語氣。
3、表示句中的停頓。
4、姓。
二、字源解說
“也”是個象形字,本義為盥洗器物。金文中的“也”字,就像是古代的一種取水用的器物“匜”。這種器物和放在它下方的盤子結合在一起使用。
三、組詞
也許、也罷、也好、哎也、葉門等。
18樓:陸玥徐孤風
王力古漢語認為這裡的“之”是介詞,放在了定語和名詞之間,把定語介紹給名詞。郭錫良古漢語則稱其為連詞,連線定語和中心語,表示領屬關係或修飾關係。翻譯成“的”是沒問題的。
“所學”是所字結構,形成一個名詞性短語,也沒錯。
19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沒有具體意思,把也去掉 不如須臾之所學 其實意思都是一樣的,文言文很多這種情況的。
20樓: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翻譯:(結果)不如片刻學習所得(的收穫大);(結果)不如登上高處能夠見得廣。
“之”在句子中的是代詞,指示人或事物,相當於“這個”、“那個”在這裡指代學習這件事,第二個“之”指代登高這件事。
簡單釋義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董姝彤 翻譯 我曾經整天發思索,卻 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 多 字意 嘗 曾經 須臾 片刻 所學 所字結構,指學習的收穫 誰的雨天 我曾經整天發思索,卻 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 多 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 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 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
「君之所知也」一句中的「之」字是什麼用法
你的愛不過是人心中種下的蠱。君之所知也 之 所 怎麼翻譯? 君之所知也 之 取獨 所 結構助詞,不譯句子意思是 這是 你所知道的 這裡 所 的用法叫所字結構,用來指代動作的物件,類似於英語的賓語從句。君所知 就是 你所知道的東西 被 你 知道 的東西。何厭之有 有 作謂語。這是倒裝句,之 是賓語 何...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的“見”是什麼意思
表面意思是看得遠,看得多。實際意思是藉助一些東西,可以幫助你達到你的目的。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的見是什麼意思 任筆逍遙 出自 荀子 勸學 原話翻譯過來是我曾經踮起腳尖,努力觀望,但是這樣比不上登上高山以後的見識廣大,眼界開闊。見,就是眼界,見識等意思,不要死扣字眼,理解整句意思為上。 live阿喀琉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