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的分段和段意,前出師表各段段落大意

時間 2021-10-14 21:04:31

1樓:

第一部分(1至5段):寫臨出師前的忠諫,提出了廣開言路、執法如一、任人為賢的具體建議。

第二部分(6至9段):追述劉備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誠圖抱的中心,點出出師本題,表示興復漢室的決心。最後再向後主提出「諮諏善道,察納雅言」的殷切希望。

中心思想:勸喻後主劉禪親賢遠佞、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作者感恩圖報,願擔當大任的決心。

前出師表各段段落大意

2樓:匿名使用者

1、結構層次

全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分析當時的嚴峻形勢,勸勉劉禪繼承先帝遺志,並提出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三項建議

說明:一般參考書把第三項建議歸納為親賢遠小,原因是佞人佞臣現在很少用,實際上用小更不合適,因為小單獨使用,不能表明「小人」——奸臣的意思。

這部分分三層

第一層(第一段)

劉禪昏弱,耽於安樂,親信宦官黃皓(小人),所以,文章一開頭就點明形勢之危急,論及國家存亡之理,以警醒劉禪。接著筆鋒一轉,指出在這樣危急形勢下的有利條件:有一批忠臣志士感念先帝之殊遇而為國事盡心盡力,這就意味著客觀形勢固然堪憂,但希望仍然存在。

最後提出勸諫:開張聖聽(廣開言路),聽取忠臣志士的勸諫,才能夠救國圖存。這是第一項建議。

說明:畫線部分為該段各小層的層意。具體說,本段可分為三小層,第一小層,分析形勢;第二小層指出在這樣危急形勢下的有利條件;第三小層,提出開張聖聽(廣開言路)的建議。

以後各層的主要意思不再另行說明。

第二層(第2段)

這段內容有兩點:賞罰標準要統一和執法不宜偏私。(若用課文中原文回答層意則應答第二段第一句).

「宮中」,指劉禪皇宮中的親信。「府中」指諸葛亮丞相府(即執政的朝廷)中的**。223年,劉禪命諸葛亮開府治事,諸葛亮治府嚴明,賞罰有度。

鑑於對劉禪昏弱的擔憂,諸葛亮特意提醒劉禪,對宮中要賞罰分明,如同府中賞罰嚴明一樣。賞罰嚴明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徑。昏庸的皇帝容易親信宮中親近侍臣,受他們牽制與朝廷中執政的**對立,造成互相傾軋的混亂局面,最後導致亡國。

這是東漢王朝覆亡的歷史教訓,諸葛亮把這作為前車之鑑而提出建議,他先強調宮府一體,執法要相同,然後提出對宮中要施行嚴明的賞罰制度的建議,說服力強。這是第二項建議。

第三層(第3-5段)

為了保證出師以後蜀國內政的穩定,諸葛亮對人事的安排作了周密的考慮,將一批可靠的優秀的文臣武將一一向劉禪推薦,並警之以歷史教訓,讓他明白親賢遠佞,才能興復漢室。諸葛亮對人事的這番安排,可謂用心良苦,劉禪要親信什麼人,他都一一列舉;劉禪要疏遠什麼人,就不言而喻了。他對劉禪「親賢遠佞」的建議,針對性強,意義重大。

這是第三項建議。

國內政局穩定,諸葛亮出師伐魏才能無後顧之憂,這一部分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下文的出師。

第二部分:表明諸葛亮以「討賊興復」自任的決心和對蜀國忠貞不二的感情。

第一層(第6段):自述出身,講述個人經歷。

此段中「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是先寫自己身份,志趣,表明自己無意功名。接下來,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與先帝以驅馳。

」中,再寫自己對先帝「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的受恩感激之情。

最後「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一句敘述自己與先帝艱苦創業的歷史。

第二層(7段):表達盡力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三層(8段):提出光復漢室的要求。

第四層(9段):訴依依之離情。

3樓:匿名使用者

你政 哥 告訴你 1 廣開言路 2 嚴明賞罰 3 內政 4 軍政 5 親賢遠 一個單利人 +安 (不知道念什麼) 6三顧茅廬 7白帝託孤

前出師表原文分段?????????????????????????

4樓:e拍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佞)的主見。

第二部分(6~7段),追憶經歷,忠劉氏,興師北伐表心願。

第三部分(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歸結責任。

擴充套件資料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

此篇文章入選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教科書。

創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蜀漢建興元年(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

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建興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即這篇《出師表》。

5樓:少女自殺未成功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關於《出師表》出師表的全文

不矛盾,因為前面一句是從當時總體形式來分析蜀國的總體不利形勢,用於引起下文議論觀點。後一句是說明七擒孟獲之後,南方已定,形勢利於伐魏。出師表 中第一段中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是面對當時的的總形式對蜀國而言的。而後面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是講蜀國對當時的總形式而言的。這是不矛盾...

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感情上有什麼分別

伊蓮夏荼 1 出處不同 copy 前出師表 指諸bai 葛亮的 出師表 出自du於 三國志 諸葛 zhi亮傳 卷三十五。而dao 後出師表 載於三國時期吳國張儼的 默記 具體是否為諸葛亮所作,仍有異議。2 創作時間不同 前出師表 是諸葛亮作於三國時期 227年 而 後出師表 作於蜀漢建興六年 228...

出師表內容,出師表內容是什麼???

前出師表 臣亮言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