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五十步笑百步
【解釋】:作戰時後退了五十步的人譏笑後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
【成語】:棄甲曳兵
【拼音】:qì jiǎ yè bīng
【解釋】:丟掉盔甲,拖著**。形容打敗仗狼狽逃跑的樣子。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示例】:殺得冷軍左支右絀,只好~,敗陣下去。 ◎蔡東藩、許廑父《**通俗演義》第二十八回
【近義詞】:抱頭鼠竄、丟盔棄甲
【反義詞】:馬到成功、所向披靡
「不可勝用」不是成語,
成語「不可勝數 」應出自《墨子·非攻中》:「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勝數。」
2樓:
五十步笑百步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3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於《寡人之於國也》的成語有:五十步笑百步、不可勝數 答案補充 準確地說應該是不可勝用吧?
出自於寡人之於國也的成語有哪些
4樓:吉森定製集團
五十步笑百步
編輯五十步笑百步:戰國時候,孟子跟梁惠王談話,打了一個比方,有兩個兵在前線敗下來,一個逃跑了五十步,另一個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了五十步的就譏笑逃跑了一百步的,說他不中用。其實兩人都是在逃跑了,只是跑得遠近不同罷了。
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可是卻譏笑別人。
語出《寡人之於國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求寡人之於國也所有成語及**。
5樓:三爺啊啊啊
①五十步笑百步:後泛用以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有情節或好或重的區別。
②棄甲曳兵:形容打敗仗逃跑時的狼狽相。
只有這兩個成語,而且既然你要知道寡人之於國也裡的成語,那麼成語當然是出自這篇文章啊...
四書包括:????,出自《寡人之於國也》的兩個成語:??
6樓:洛洛西米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
①五十步笑百步:後泛用以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有情節或好或重的區別。
②棄甲曳兵:形容打敗仗逃跑時的狼狽相。
~~~~~~~~~~
7樓:匿名使用者
四書包括:論語 孟子 大學 中庸 兩個成語:五十步笑百步 棄甲曳兵
寡人之於國也文章中的成語
8樓:勝利呀
五十步笑百步:後泛用以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有情節或好或重的區別.
棄甲曳兵:形容打敗仗逃跑時的狼狽相.
禍起蕭牆
寡人之於國也裡的成語故典
9樓:匿名使用者
寡人之於國也
文: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ω•̀)╭☞ 滿意的話請採納呦!
扣盤捫燭是何意 出自於哪,齒亡舌存是何意 出自於哪?
易書科技 釋義 指盲人通過敲擊銅盤來體會太陽的形狀,觸控蠟燭去想象太陽的光芒,比喻認識問題很片面,沒有抓住事物的要害和本質。出處 宋 蘇軾 日喻說 古時候,有一個天生的瞎子,從來沒有看見過任何東西。他了解世界只能靠耳朵聽,靠手去觸控。有一天,他忽然想知道太陽是什麼形狀的,就去問別人。別人告訴他說 太...
這張桌布出自於哪個動漫,這張桌布出自哪個動漫呢
出自迷茫管家與懦弱的我 圖中這個是宇佐美政宗故事講述了就讀私立浪嵐學園的阪町近次郎,患有 只要被女生碰到,會心跳加速,流鼻血,甚至導致暫時性休克 的 女性恐懼症 由於一個不經意的意外事件,發現同年級大小姐涼月奏的美少年管家近衛昴實際上是女生。近衛昴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暴露其女生的身份,想利用她那 管家的...
以德報怨,出自哪裡,以德報怨是何意 出自於哪?
出自 論語 憲問 原文 或曰 以德報怨,何如?子曰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白話文 孔子說 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釋義 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擴充套件資料 以德報怨的典故 樑國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經做過一個邊境縣的縣令,這個縣和楚國相鄰界。樑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