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9-06 01:35:16

1樓:好吃的樹葉

意思是: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 論語·顏淵》、《 論語·衛靈公》。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傳**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2樓:邱心怡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

“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巨集大量,寬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當然,孔子所道出這麼一句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慘哉!

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麼?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係,還是政治關係方面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係原則的重要性。

3樓:流星波導

解釋: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施加

在別人身上.

理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

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巨集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

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選我吧!!!

4樓:熱詞替換

出自《論語》。意思為自己不喜歡的言行,就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 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 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5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

6樓:般若無小豬

自己不願做的事情。不要強加於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7樓:熱詞替換

出自《論語》。意思為自己不喜歡的言行,就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 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 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8樓:豌豆射手

意思是: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拼音:[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衛靈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造句: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儒家恕道的核心。

古語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我不該讓別人去幹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活。

做人就應該存有寬容之心,也難怪孔子會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那種視人生如流水、及時行樂的人生觀是不可取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經常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俗話又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人生充滿無奈,懂得選擇與拒絕也是一種智慧,願笑口常開,春風伊麵!

“和而不同”、“親仁善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的就是文明和文化多樣性中的統一性。

君子不為已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況且人命關天,小居士不可輕視人命!

修身養氣以德服人,身體力行以正服人,嚴行律心以信服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做事用心以誠服人,文辭含蓄以善服人,明理篤行以理服人,人人學之。

小姑父要是在街上多看一眼美女,都會被你抓破臉回家,小姑姑,這做人啊,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9樓:國春鄔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釋為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這句話在階級矛盾尖銳激烈的時期是不可能做到的。今天,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大前提下,人與人之間多些寬容,少些計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是可以做到的。

這還能促進團結,使社會安定。

10樓:無懷雨稅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語出於《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論語》分二十篇,其中的《顏淵篇》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

“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巨集大量,寬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廣義的,是指大眾,然而《論語》誕生的那個時代“人”的定義通常是指狹義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對而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前面寫著的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是在同一句話中敘述的,很明顯這裡的“民”是指被剝削階級,勞動人民。用現在的語言來說,狹義的“人”是指奴隸主,即剝削階級,而“民”是指奴隸,即被剝削階級,所以這句話當然也就可以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人際關係原則適用於剝削階級,而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關係卻未必如此。

這種理解並非無稽之談,也並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眾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處的“人”應當是指廣義的。

孔子所道出這麼一句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慘哉!

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麼?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係,還是政治關係方面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係原則的重要性。

11樓:慕連枝沃俏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

出處1.《論語·顏淵篇》

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出處2.《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12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沒做到的不要強求別人去做到

13樓:箕業賽愷樂

じ秋★夕 :的回答前邊解述部分蠻好!後邊的例子不恰當,咱們不是討論道德和人性,是在討論語句的含義

14樓:市銳象雁荷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

“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巨集大量,寬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當然,孔子所道出這麼一句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慘哉!

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麼?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係,還是政治關係方面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係原則的重要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是啥意思?

出自 論語 意思為自己不喜歡的言行,就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望別人對你做的事,不要對別人做。猶太智者也說過 如果你不希望弟兄對你做一件事,就不要對弟兄做這件事,剩下的都是在解釋這句話。這是聯合國確定的道德金律。自己也不...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a羅網天下 釋義 自己不願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出處 先秦 佚名 論語十則 原文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註釋一言 一個字。行 奉行。其恕乎 其 大概,也許。恕 用自己的心來推想別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欲 喜歡,想。想要 做的事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出自 論語 意思為自己不喜歡的言行,就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成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拼音 j su b y w sh y r n 出處 論語 顏淵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意思 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