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問題鳥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
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經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徵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
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
“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讚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
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託,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
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幹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
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
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
“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
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曆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志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和再傳**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2樓:匿名使用者
...秋末魯國人。家世生平孔子原屬殷族,其遠祖孔父為宋國大臣,在貴族內訌中被殺,子孫流亡魯國。
其父?叔紇是著名勇士,為魯國貴族臧武仲家臣。孔子出生不久,?
叔紇壯年早逝,家道中落,所以孔子自稱“吾少也賤”。不過作為士大夫子弟,孔子還是受到了良好的傳統武士教育,使他熟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傳說孔子從小喜......
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意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孔子給仁下定義說:
人者“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把仁作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提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這是孔子對人類文明和情操的一大貢...
中國古代思想家的一種理想人格和道德典範。孔子認為,只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才算是聖人。儒家的後繼者把孔子和孟子稱為聖人。
法家的韓非認為聖人多重才智,有巢氏、燧人氏也是聖人。他更頌揚那些“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的改革家,並把他們稱為“新聖”。道家...
中國古代儒家的一種道德修養方法,即以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範或以某一道德榜樣為標準對照檢查自己。亦稱“自省”或“自反”。最早提出內省的是孔子,他在《論語?
顏淵》中說過:“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他提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的學生曾參每日三省其身,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
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規範之一。原指盡心竭力,誠厚待人。有忠於他人、忠於主君兩方面的含義。
孔子的**曾參每日三省其身,其中的一項就是檢查自己對他人是否忠實。後來,忠逐漸成為臣民對於國家和君主應盡的道德義務。但是,這個義務也還是相互的、有條件的。
如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
3樓:蝸牛得快跑
關於孔子的資料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先代為宋國貴族,因政治動亂遷居魯國,世為魯人。父親名絕,字叔,曾任魯國下級武官,為當時著名武士。
孔子自幼好學,自謂“十五而志於學。”少年時學過一些藝能,“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青年時作過看管倉庫、牛羊的小官。
三十歲左右時,學問已相當成熟,但按當時的階級狀況,他還不能越過貴族等級的限制有所建樹,於是就開闢了一條私人講學的道路,用自己學習所得,去培養聞道濟世的優秀人才。
中年時節孔子名聲很盛,曾一度出任過魯國的司寇。後有感於魯定公君臣不勤於朝政,便率**離開魯國,開始了為宣傳自己學說,實現政治抱負的周遊列國的艱辛歷程。在遊歷中,師徒曾數次催難,每臨此時,孔子一直以高尚的情操和強烈的社會使命感鼓舞著**。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傳說死前孔子已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火即將熄滅,他歌吟道:“泰山其頹乎!
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在平靜泰然中走完了其坎坷多難而又不屈不撓的一生。
5樓:緩緩夜笙歌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及其再傳**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論語篇目
《論語》的篇名通常取開篇前兩個字作為篇名;若開篇前兩個字是“子曰”,則跳過取句中的前兩個字;若開篇三個字是一個詞,則取前三個字。篇名與其中的各章沒有意義上的邏輯關係,僅可當作頁碼看待。
學而第一 (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
為政第二 (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記錄孔子談論禮樂)
里仁第四 (主要講仁德的道理)
公冶長第五 (主要講評價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記錄孔子和**們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記錄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子罕第九 (主要記孔子言論,重點為孔子的行事風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鄉黨第十 (主要記錄孔子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
顏淵第十二 (主要講孔子教育**如何實行仁德,如何為政和處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為人和為政的道理)
憲問第十四 (主要記錄孔子和其**論修身為人之道,以及對古人的評價)
衛靈公第十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在周遊列國時的關於仁德治國方面的言論)
季氏第十六 (主要記孔子論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禮法治國)
陽貨第十七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仁德,闡發禮樂治國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事蹟、孔子眾人周遊列國中的言行及周遊途中世人對於亂世的看法)
子張第十九 (主要記錄孔子和**們**求學為道的言論,**們對於孔子的敬仰讚頌)
堯曰第二十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的言論和孔子對於為政的論述)
擴充套件資料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
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
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有關孔子的資料,關於孔子的資料
孔子 前551 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 今山東曲阜東南 人。曾修 詩 書 定 禮 樂 序 周易 作 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關於孔子的資料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 農曆八月廿七 前...
論語顏回子貢孔子對話誰有急需
子貢問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 去兵。子貢曰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子貢問友。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問仁。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呼哉?顏淵曰 請問其目。...
孔子的相關姿料,孔子的相關資料(簡短的)
孔子的相關資料 簡短的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 農曆八月廿七 前479年4月11日 農曆二月十一 字仲尼。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春秋 與孟子並稱 孔孟 孔子被尊為 至聖 關於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