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懦弱的表現,無奈的心理
2樓:seruan糖糖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忍讓一直是備受褒揚的詞語。所以在人們理解中的忍讓,是一門人生的學問。在紛繁的生活中,能夠忍讓是可貴的,但忍讓並不意味著退縮不前或懦弱可欺,並不是面對誤解、委屈甚至誹謗而無動於衷,而是為了顧全大局、著眼未來而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權宜之計。
人們常說,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有容人之短,讓人之過。忍讓可以反映一個人的修養與度量,忍讓是一種昇華個人品性的素質。我們從小也不斷接受忍讓的教化。
像鄭板橋《說苑叢說》裡說的「能忍恥者安,能忍辱者存」,古語中的「小不忍則亂大謀」,《聖經》裡的「忍耐的人暫時容忍,最後必有喜樂的酬報」等,我們都能朗朗上口,我們也確實體驗過忍讓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於是我們對「忍讓是成功的基石,可以獲得利益上的豐收」的說法深信不疑。
我們的祖先不止一次地教導我們,忍讓是理性的以柔克剛,以退為進;能忍讓者,意志必堅韌,必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也必定能得到大家的擁護和尊敬。於是我們秉著「凡事能忍則忍」的原則做人。我們不是用「忍」去接受,就是用「忍」去逃避!
但當我們在為自己的「忍讓」風度**的時候,我們的耳囊冷不丁又被另一種聲音刺痛:一個人的忍讓是有限度的!
靜靜想來,忍讓的確要有限度。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尊意識,逢事就只會一味地忍讓,就會在逆來順受中失去激情,同時還要揹負「怯懦」的罪名,那又何得何失呢?
儘管古訓裡教導我們,要「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但這並不是要求我們凡事都要忍到沒脾氣的地步,而是教導我們在可能要與別人爭吵時,先退一步,忍一忍,防止雙方的正面對壘,發生衝突。但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因為有時候無謂的忍讓雖然讓對方吃了「寬心丸」,但卻使自己揹負太多的委屈,給自己增添更多的煩惱,生更多的悶氣,還會影響身體的健康。
所以,忍讓必須有個度。如果有人無意中冒犯了你的話,為了體現你的大度當然應該忍讓。如果他是有心為之,而且傷害你很深,甚至對你的尊嚴構成威脅,你當然不能再忍。
即使非忍不可,那也不過是一種迂迴式的處事計策,一種「小忍而圖大謀」的計策,關鍵還是我們在忍讓之後,仍然要找到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略。
人可以忍讓,但凡事都忍而讓之,那就不叫忍讓,該叫怯懦了!
過度的忍讓會給自己的身心帶來傷害。
過度的忍讓是不是一種懦弱
3樓:兆初晴謬美
隱忍是解決不了事情的,忍無可忍無須再忍,你一味的忍讓,只會讓人認為你好欺負!...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4樓:禰歆美查晨
忍讓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有些時候忍讓能體現你的修養和學識。但也不能過度忍讓,這樣會讓別人認為你很懦弱(即使你不懦弱)。因此忍讓要適度
你覺得過度忍讓,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一味的忍讓很容易讓人覺得你這個人很懦弱,而一個懦弱的人很容易讓人瞧不起,進而導致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很容易被人輕視 欺辱。當然一個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天生溫和善良沒有錯,但要注意從維護自己的形象和利益出發,心裡要清楚,對什麼人可以忍讓,什麼人不能忍讓。想靠忍讓去換得別人的好感,大部分情況下...
一再的忍讓會換來什麼,忍讓換來了什麼
忍要有度。一味忍讓,意味著喪失原則 一味忍讓,意味著沒有人格 一味忍讓,意味著軟弱可欺 一味忍讓,意味著面臨步步進逼的危險 一味忍讓,意味著將走入絕路。適時挺身而起 奮力反抗效果更好。得寸進尺是愚人常採用的計策,一再忍讓反而助長其囂張氣焰。該出手時就出手,對得寸進尺者應該迎頭痛擊。和父母,就坦誠面對...
用藥物或過度節食的危害是什麼,請問過度節食的壞處是什麼?
過分節食 是不值得提倡的。首先,體質弱的人營養攝入不足,很容易引起營養不良,危害身體健康。如果發生低血糖,會出現出汗,飢餓,心慌,臉色蒼白等,而且會跟躁動,語言遲鈍等症狀出來,最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昏厥。其次,節食 會導致體重急劇下降,鬆弛沒有彈性 脫髮 骨質丟失 身體的免疫力會下降以及內分泌失調。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