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在佛陀的教化裡,對於“欲”的界定是很廣的,包括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大類,也就是說,只要是你能通過自己的感官接觸到的東西,都在“欲”的範圍之內,簡單來說也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生理方面的慾望,一類是心理方面的慾望,在西方來說,有一個馬斯洛的金字塔需求理論,這也是屬於“欲”的範疇。
至於你提到的“禁慾”的問題,我想這個慾望僅僅靠禁是行不通的,雖然每個宗教,當然包括佛教在內,都有自己的戒律,禁止你去做一些事情,但這只是權宜之計,真正來說到最後還是要靠自己的修為把這些慾望給消化掉,至於怎樣來消化,這牽涉到的東西就太多了,也和你提的問題沒有直接關係。
根據我個人的理解,“禁”只是表面上的現象,是說你到了一定的境界以後,這些慾望自然也就沒有了,是一種自然的結果,而不是依靠剋制、禁止達到的。比如佛家的思想講求“圓融無礙”,也叫“自在”,而中國的道家則叫做“少私寡慾”,也叫“逍遙”,雖然說法不一樣,但僅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和你所說的“禁慾”是一點關係也扯不上。
2樓:申德論四會之神
不能籠統的說信佛就要禁慾,要看情況的。出家人的話就自當要受戒,色戒當然在其內。你就一個俗世人信佛的話也不會影響你正常的夫妻生活,有一點要注意的,佛教認為除了正當的夫妻之間的房事以外所有的男女之事都稱為邪淫,要戒之。
就是說不會影響你正常的夫妻生活的,請放心!補充一點,即便是夫妻也要注意在重大的佛教節日不要縱慾,比如佛誕,這是對佛菩薩的尊重。基本描述清楚了,請參閱!
佛教為什麼要禁慾?
3樓:慈慈光
出家的**禁慾,因為為了修持。在家的**沒有禁慾,因為還需要延續人類。建立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
以下是聖嚴**開示:
學佛是否必須放棄現有生活的享受?
不一定,要看情形。無目的的享受,應該放棄;有理由的享受,必須維持。
佛要金裝,是裝給眾生看的;人要衣裝,是裝給一定的社會層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地位和立場。在需要威儀、禮節的場合和環境,如物質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享受是一種禮貌、隆重的表示。
可是在物質條件貧乏、自己經濟能力薄弱、社會環境惡劣的情況下,縱然自己有此能力和物力,也當捨去所有的享受和大眾共度難關,例如近代的印度甘地就是如此。
今日的社會,為了禮貌或安全的理由,在某些場合、某些環境或者會見某一些人,必須衣冠整齊,必須乘用私家汽車;日間有日間的禮服,晚間有晚間的禮服,在日本及歐美地區,參加喪禮有一定形式和顏色的禮服,參加婚禮以及各種正式的集會,也不得穿著工作服、睡服和居家的便服,這些都不該算是享受。
佛法重視因果,今生的福報是由於過去世的佈施而來。享受福報,猶如向銀行提用存款,提用越多,存款越少,終有提空之時;今生享受越多,福報所剩越少,終有用畢之日。應該一方面繼續修福,同時也要惜福,才能達到福德圓滿的程度;否則,縱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因此,從原始的佛教開始,就主張比丘要身無長物∶一則是為戒貪,二則是為惜福,三則是為減少對身體的執著;出家眾固然如此,在家眾亦復如此。
出家沙彌就要遵守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不戴首飾,不蓄銀錢、寶物等戒律。在家眾如果能夠做得到,除了銀錢必須使用之外,其它也應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希望在一個月的六天之中,受持所謂六齋日,來比照出家的生活而行,目的就是在於惜福而放棄享受。此所謂享受的內容,應該包括吃的、用的、住的、坐的、睡的、身上戴的和各種娛樂設施。
這便是節流更重於開源,佈施是為福報開源,放棄享受是為福報節流。
可是,釋迦世尊的身相,就有三十二種大人相,是一種福德、莊嚴、智慧相。傳說釋迦世尊也接受金縷袈裟的佈施供養,也受給孤獨長者以**鋪地,買下了只園精舍而供養佛陀。當時的福德長者們供佛齋僧時,都用上好美味的飲食,並且莊嚴、修飾精舍和供佛齋僧的場所;許多有名的說法之處,後來都成為佛教史上著名的庭園和花園。
從佛經裡面所見到的佛國淨土,例如∶西方的彌陀淨土以及《華嚴經》的彌勒樓閣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見的諸大菩薩的宮殿,都是金碧輝煌,極莊嚴之能事,那也就是大福德者,福德與他們的生活同在,而以他們財富表現出來;好像貧賤的人身相醜陋、**粗糙,富貴的人身相莊嚴、**潤滑,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福報,與放棄享受或貪圖享受無關。
我們所說的享受,應該是指貪圖個人的口腹之慾,飲食山珍海味等稀有食品,不為請客,也不為禮節,只為了表現一己的富有;或為使得他人羨慕、注目而蓄意的打扮、化妝、穿著,以滿足自己的虛榮;或者為了官能的享受、刺激,而去歌榭、舞廳、妓院等聲色犬馬的所謂遊藝場所,縱情放逸、揮金如土,這些行為當然是學佛者應該放棄的。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
所謂感情,是指男女之間、親子之間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亦即愛情、親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沒有父母,也不可能沒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應有個人的配偶。佛把眾生稱為「有情」,也就是說脫離以上三種情,就不是眾生。
而且,學佛是由眾生來學的,是由凡夫開始的,任何人之間的接觸交往,都必須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講離欲,則無法使一般人進入佛門;如果佛的教化沒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難教化眾生。
佛法所稱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人稱之為「愛」。愛除了分為有條件和無條件之外,也有「有我」和「無我」之別。佛菩薩的慈悲是無我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我的;親子之愛是無條件的,男女之愛和朋友之愛則可能是有條件,也可能是無條件的。
佛法是要從基礎的愛來引導至無我的慈悲。
至於佛教徒應如何處理感情問題呢?家庭是感情關係的基礎。家庭的基礎從倫理上說是親子之情,它的構成始於男女的夫婦關係,繼而從家庭成員擴充套件到家庭以外的親戚朋友。
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會的活動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國有句俗諺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又說:「夫唱婦隨,白首偕老。」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為基點。
如果沒有情,就像機器沒有潤滑的油,隨時都可能發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損傷。佛法目的不外為教化世間凡夫,誘導凡夫將矛盾化為和諧。因此,佛法有兩個不變的法門-智慧和慈悲。
智慧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來指導慈悲、運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從混亂變為條理,從矛盾成為和諧。
所以,佛教徒並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來指導感性;以感性來融合理性。能夠以理性的智慧來指導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過得非常豐富、順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4樓:加內沙
禁慾,大部分的人都是認為是指‘性慾’。實際上佛陀教導要守護六根,因此‘欲’不只是性慾,包括貪慾,身欲等等慾望。 慾望是導致痛苦的根源之一。
‘性慾’會導致‘性行為’,而‘性行為’會加重‘身見’。這是不利於解脫的。出家者禁止‘性行為’,因為這是不清淨的行為。
在家人則是隻要禁止‘外遇’等性關係。 這些會斷絕在‘情感面’的煩惱。
佛教入門:佛教為什麼要求禁慾
5樓:法住於世
佛教最根本的一個思想,就是人生極苦。苦些什麼?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前四苦是人生自然的定律,由不得人做主,後四苦則是人的愛、憎、欲、望造成。所以佛教基本的道理就是要以戒律和刻苦的生活來消除人的慾望,讓人能夠脫離痛苦的人生。
佛教要求修行者守戒律,消慾望,不是對“慾望”有些什麼負面看法,也不是因為什麼“神聖的禁忌”,而是實事求是地看到人生就是因為慾望而痛苦,所以最直接的道理,就是沒有慾望就沒有苦。
當然,佛教對慾望煩惱有更深刻的看法。大乘佛法“唯識宗”就有“轉染成淨、轉識成智”的思想。認為人生來的慾望煩惱,各種生理侷限,都是為了讓人能夠將其轉化為菩提智慧。
所以有“轉染成淨為涅槃,轉識成智為菩提”的說法。
中國佛教禪宗的寶典《六祖壇經》也有“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的說法。認為人的慾望煩惱正是人能夠成佛的依據。
佛教為什麼要禁慾
6樓:匿名使用者
大可放心好了,在娑婆世界再怎麼佛法興盛也還是不聽或聽不到佛教導的人多。這也是悲哀啊,五逆濁世行正道的人少。
三界輪迴淫為本,
六道往返愛為基. 這句話確是如斯啊。凡夫從欲卻不知道是作繭自縛。
《四十二章經》中有云:“人懷愛慾,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水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慾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
汝等沙門,當舍愛慾。愛慾垢盡,道可見矣,”。
7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不會做出對人類有害的事情。
出家人,走路怕踩到的昆蟲,造罪,不打蒼蠅,殺生,喝水尚且因為裡面有細菌,要念淨水咒。
出家人連小昆蟲都不忍心傷害,更何況我們?!
你說的人人都死光了,其中用死後去的地方是不同的。
有的人去轉生到比人類待的地方更好的地方,去享福,有的卻轉生成比人更壞的物種去遭罪。
最好的一種情況是超出輪迴,不再受輪迴之苦。
佛/菩薩的願望就是讓所有的人,去以個地方。
當然,願望只是願望,實際上,真正能幫助去成功的人,也是十分有限的。
而更多的人,只是在依著自己的感覺走,所以,很容易造業,也就很容易,因為做了壞事,而感到地獄。
地獄無門,唯人自招。
8樓:
佛教倡導節制,戒定慧。比如說皈依三寶後,也可以結婚。夫妻之間的正淫沒有關係。
9樓:匿名使用者
慾望是人間的特產..是一種執著~容易產生不好的後果...當然要去除...
我們不可能既要常人的享樂'又要覺者的快樂.(只能擇一)...天下應該沒有這種事吧?!
"如果人人都向佛'人類不就全死光了嗎"=>ans:不要擔心會有這一天~因為人類的悟性大多不高...("萬一"真有這一天~大家都成佛了 豈不更好)...
10樓:匿名使用者
不會死光的..萬物有相生相剋..禁慾是為了好修行..
如果一個修行人慾望太多.想在這個又想要那個.一下子想當國王.
又想要天下的美女..那還算是修行嗎?佛教以解脫為目地..
阿彌陀佛
11樓:泥頌
從古至今出家者少,在家居士多。
所以假設不成立。
南無阿彌陀佛 祝吉祥如意!
12樓:
人是自來就有的嗎?人是從哪來的呢?在最初的時候一個人也沒有,為什麼現在卻有這麼多人呢?人的出現,和淫沒任何關係,他應該出現的時候,他自然會出現
佛教為什麼禁慾,佛教為什麼要禁慾?
佛教並沒有禁慾,只是在廟裡的和尚才有五戒。佛祖釋迦摩尼在創立佛教之前,隨當時印度普遍流行的宗教,做過幾年的苦行憎 禁慾,後來放棄的時候,他的隨從都鄙視他,他就解釋說,做苦行憎也解決不了人類的苦難,說他要另尋真理 後來他創造的佛教中並沒有禁慾的思想,只是 他的 在傳教的時候加進去的,因為在當時的印度絕...
信仰佛教的好處?(要2條),信佛的好處
慈慈光 信仰佛教的好處核心是以下兩點 第一,佛教的真理是什麼?瑜伽真實義品 把真理叫作真實,分為四大類,稱為四種真實 一 世間極成真實 是指隨類隨俗的常識真實,這又分為兩類 一是世間非人類所以為的真實,二是世間人類從自然及習慣中所幻覺的真實。二 道理極成真實 是指學術家從研究推演中所得的學理真實,這...
為什麼佛教我們要忍辱呢
無量壽莊嚴清淨 忍辱可斷除業障。一般而言,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相互作用的。例如,你對我好,那我也對你好,這樣就良性迴圈。又例如,你對我差,那我自然也不會給你好臉色看,從而進入惡性迴圈。但是學佛之後就知道這種相互作用其實是虛妄不實的。無論別人怎麼對待自己,自己都不應該隨便被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牽著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