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大藏經裡面說,世界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宇宙和真理是一不是二。兩個不是分開的、對立的,其實兩個是一體的。
這個說簡單很簡單,說深廣也很深廣。
其實這個問題,和富樓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的問題一樣,詳情可見《楞嚴經》卷四。
簡單講,就是《楞嚴經》說的:一念不覺,而生無名。 繼而「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形成法界。
這個很抽象,幸而現在可以藉由量子物理來理解。
量子物理研究出,世界其實是由concept(概念)information(資訊)idea(想法)組成的。
傳統機械物理,受制於當時的科研條件,得出了的結論是相對狹隘的,現代量子物理已經突破了這個狹隘的世界觀,研究出,分子、原子、電子,再分到夸克,繼續分下去,最後的基本粒子,其實是不存在的,所謂基本粒子,就是波動(弦),也就是“一念不覺”,本來世界是清淨的,平等的,沒有波動,“一念不覺”,就產生波動,產生波動,就是“而生無名”,波動形成種種基本粒子就是「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基本粒子就構成世界。
這方面可以參考量子物理電影《我們懂個x》(2004):
上
下
加上看續集會更加清楚(或者直接看續集也行):
《我們懂個x》續集 2006 上
《我們懂個x》續集 2006 中
《我們懂個x》續集 2006 下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八十多歲的楊振寧,在清華大學,有一場演講,題目是《物理與美》,裡面就提到,內容大致如下:物理學,確實是建築在非常美的結構上面的,這種結構非常準確,然後底下就有一個問題了,為什麼有這種結構?這些美的結構,使得你瞭解了以後,覺得很難是偶然的,這個結構越準確,越妙,就越不偶然。
我相信,這個不是科學能夠解決的問題,大概也不是哲學可以解決的問題,宗教能不能解決呢?那要看你問誰,有人覺得宗教也不能解決,但是我們知道,有很多人是認為宗教可以解決的。
2樓:消逝的風
世界時一個複雜的東西,有千羅永珍,自然也有貪嗔痴恨。如果沒有貪嗔痴恨也就沒有佛了。所以說貪嗔痴恨造就了世界。佛語中的世界應該不是我們現實當中經常說的世界。
3樓:從歆
貪嗔痴恨就是人的意識,而“貪嗔痴恨造就世界”這句話等同於“人的意識造就了世界”,也就是先有人的意識後有物質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
佛教所謂的貪嗔痴是什麼意思
4樓:六六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拓展資料: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戒、定、慧“ 即是對治 ”貪、嗔(che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種有道德的、有規範的、無害他人的生活行為標準,斬斷因為沾染喜愛外物而生起的執著貪心;
定,是針對內心的修煉和自我耐性的培養;凡事先自省,向內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發的嗔恨;
慧,是對於宇宙生命種種實相,有了透徹、圓融的了知,從而脫離愚痴;不再惘於事理,迷於因果;善解世間因緣的相續,明白生死流轉的根本,心無掛礙,無有恐怖。
降伏解脫的先後次序:
持戒除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貪心不起,定力更進,斷滅嗔心,智慧顯露,愚痴障除,正見正行,淨化身心,因次第修,證果不遠,解脫根本煩惱,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實不虛,唯信之者自證。
作於春秋時期的《禮記·大學篇》裡也描述了類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來有自”: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物格而後智生,智生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5樓:苦苦的掙扎
佛教所謂的貪、嗔、痴稱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佛認為,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鬥等)主要**於自身的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謂“三毒”。也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其實,貪慾是對名聲、財物等自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怒是對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
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類相互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遠不知道解脫苦難的真正道路在**。佛陀教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淨化自己的心靈。而在具體實踐上,則是要人們以佈施去轉化貪慾心,以慈悲去轉化怒心,以智慧去轉化愚痴心。
佛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大乘起信論》),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6樓:桂望亭庫昭
佛教說的貪嗔痴
就是說的人的七情六慾其中。佛認為,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鬥等)主要**於自身的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謂“三毒”。也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
其實,貪慾是對名聲、財物等自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怒是對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類相互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遠不知道解脫苦難的真正道路在**。
佛陀教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淨化自己的心靈。
而在具體實踐上,則是要人們以佈施去轉化貪慾心,以慈悲去轉化怒心,以智慧去轉化愚痴心。
7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貪嗔痴,其實就是佛教說的三毒。
1、貪者: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慾望,因此叫做五欲。
五欲執著不休,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異名。
《俱舍論》依貪著物件區別,將貪分為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供奉貪。《瑜伽師地論》中則分為事貪、見貪、貪貪、慳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貪等。
2、嗔者: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詆譭、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為。《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
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對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活動。
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煩惱、躁動等精神作用,對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就是典型的***性人格。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就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個人,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3、痴者:
是指眾生不信因果,邪知邪見的愚痴心。常無因求果,以為燒燒香,看看風水,算算命就能消除煩惱痛苦,實則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皆來自往昔惡業的果報。
又稱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
“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
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清靜智慧心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
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8樓:匿名使用者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答案補充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
”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
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
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
”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
“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
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你怎麼理解 貪瞋痴,怎樣理解貪嗔痴?
說得多有什麼用,廢話不少無非是講求個人修養,三個字各有多方意義,看你的領悟能力有多高了,皆為執著本意 有了執著 才會有貪嗔痴 三惡道的起因貪對應餓鬼道那怕對佛法有貪念 下輩子也會變為餓鬼 嗔就是地獄道地獄眾生 多是殺業太重 這就是嗔穢心太重的結果 痴 是愚痴 畜生道果報畜生是上輩子不修智慧 不辨善惡...
怎麼樣才能戒痴,如何戒掉貪嗔痴?
本來無一物無,何必惹塵埃。心靜了,煩惱就少了。痴本來也是空無。如何戒掉貪嗔痴?這是佛教修行中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內容,可以說,佛教所有的修行都是圍繞著它來進行的,沒法一一表述。如果你感興趣,建議從三皈五戒十善開始,這個過程,又是戒除貪嗔痴的初步。這是不急的,當你多幫助別人時,便會把它慢慢降到最低!還有...
怎麼消除貪嗔痴?念哪個咒語比較好
佛曰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戒 定 慧 即是對治 貪 嗔 chen 痴 的方法。戒,是指一種有道德的 有規範的 無害他人的生活行為標準,斬斷因為沾染喜愛外物而生起的執著貪心 定,是針對內心的修煉和自我耐性的培養 凡事先自省,向內求 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發的嗔恨 慧,是對於宇宙生命種種實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