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紅大綠的民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時間 2021-07-24 06:37:38

1樓:亓鴻羽

應該是唐朝吧 昏服紅男綠女 從那時興起的

2樓:壹方通行

大紅大紫吧! 我沒聽過「大紅大綠」

3樓:匿名使用者

小時候,每到新年,家裡都要把牆上的舊年畫除下,貼上新年畫,簡陋的房間頓時變得光鮮起來,在蒸饅頭、煮餃子的熱氣氤氳中,那濃濃的年味兒也撲面而來。

過年貼年畫,是我國傳統習俗。清代李光庭所著《鄉言解頤》,將「帚舍之後,便貼年畫」,歸為「新年十事」之一,這也是最早出現「年畫」一詞。而實際上,年畫根植華夏大地已2000 多年,只是不同時代稱呼不同而已,比如宋代稱「紙畫兒」,明代宮中則叫「畫貼」。

但無論哪一時期的年畫,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那喜慶熱鬧的顏色。 桃紅配草綠,猩紅對佛青(與藍原色相近),金黃間之,年畫總是渲染著大紅大綠的顏色,一眼望去,滿登登的歡慶喜樂頓時撲面而來。

關於年畫的顏色,魯迅先生在《狗·貓·鼠》中曾有提及:「我的床前就貼著兩張花紙,一是『八戒招贅』,滿紙長嘴大耳,我以為不甚雅觀;別的一張『老鼠成親』卻可愛,自新郎、新婦以至儐相、賓客、執事,沒有一個不是尖腮細腿,像煞讀書人的,但穿的都是紅衫綠褲。」其中,「花紙」指的就是年畫,「紅衫綠褲」便是對年畫的顏色的符號式概括。

f. f9 s8 @; z7 w2 p+ w }

這些在今天看起來很「俗氣」的顏色,實際上具有相當嚴謹的審美規則。創作年畫時,使用色彩需謹慎,所謂「紅間黃,秋葉墮;紅間綠,花簇簇;青間紫,不如死;粉籠黃,勝增光」,其色彩搭配規則自成體系,至今還影響著我們的衣著習慣。

& p2 e+ x- s* p% ]' o4 s ? 在年畫中,還可窺見當時的審美趨向。舊時年畫藝人經口口相傳總結出一套「畫訣」,比如畫美人時,「鼻如膽,瓜子臉,櫻桃小口螞蚱眼;慢步走,勿?

手,要笑千萬莫張口」,這不僅是當時的美人標準,還體現了封建社會對女子行為舉止的要求。

此外,「雙眉入鬢,兩目精神,動作平穩,方是貴人」,「口斜胸凸,頭低仰視,齒露眉錯,必是細作」,而且,「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歡喜」。畫的美學思想還深深地影響了世界文化,其中,受影響最深的是日本的浮世繪。桃花塢年畫最著名的是風景畫及仕女圖,而浮世繪中最為人稱道的也是這兩個方面。

尤其在仕女圖方面,二者更加相映成趣。浮世繪中的藝妓與桃花塢年畫中的宮女,姿態一致,大都低頸含胸,柳肩纖弱,眉目低垂,輕愁淡淡。門神、灶君是最早出現的年畫形式,於遠古濫觴,於漢代定型,含有祭門求安、驅邪避穢的心理。

從深層意義上講,也與古人修建層層院門、城門、山門等建築意圖密切相關,均是封閉、穩定、抵禦的意思。

門神有武門神和文門神。武門神貼於門外,最早步入門神的「星光大道」的是《山海經》中記載的神荼和鬱壘,「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鬱壘……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凶魅」。

據蕭放介紹,商代「天子五祀」、周代「天子七祀」,也包括對門神的祭祀。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門神開始爭先湧現。從神界人物鍾馗等,到現實人物中的秦瓊、尉遲恭、岳飛、趙雲等,也加入門神行列,壯大了門神隊伍。

在我國某些地區,還有人將新四軍和八路軍尊為門神。

從年畫中復活的世間永珍

年畫題材,包羅永珍,世間一切,皆可入畫。透過年畫,我們可以穿越時間的隧道,目睹當年的社會場景和文化生活狀況。

在宋代的「紙畫兒」中,我們可見北宋初年民間生活多姿多彩,酒肆坊間人來人往;在元初、清初的耕織圖中,百姓從事農耕生產、養蠶織布、收穫莊稼的場景躍然眼前。我們還能看到700多年前的貨郎推著小車遊走於大街小巷,叫賣聲似乎就在耳畔迴盪;兩名女子正在演出一幕雜劇,其碎玉之音呼之欲出;200多年前的雜技藝人表演踩繩之戲,觀眾掌聲雷動;蘇州萬年橋上**拱手相賀,橋下龍舟、商船往來,兩岸酒肆歡聲不斷……

年畫中也有悲苦的人生際遇和不諧的社會脈動。《上海四馬路洋場勝景圖》反映了上海開埠後,女工上班、****增多、外國巡捕欺壓中國百姓的社會現狀。《新出三十二行得利圖》則刻畫了舊上海社會下層賣唱、剃頭、相面、賣報等小人物的艱辛生活,如今,其中的很多行業都已不復存在,只剩下班駁年畫中的驚鴻一瞥。

清朝後期,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年畫題材開始與時政結合起來,甚至出現了鍼砭時弊的諷刺年畫。可見,年畫還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可補史籍記載之不足。 蕭放認為,年畫在某種程度上還承載了統治階級「指鑑賢愚,發明治亂」之要旨,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宋代郡縣治所就常懸掛耕織圖類年畫,使百姓從中學習農業知識。明嘉靖年間印製的《皇明一統地理之圖》,是年畫中最早貼掛於公共場所的中國地圖,以便百姓瞭解祖國疆域。天津楊柳青曾有一幅《孝行圖》,勸誡世人要守孝道。

年畫創造世界印刷史奇蹟 !

年畫繁榮了出版印刷業,創造了世界印刷史上的奇蹟——歷時長久,傳播廣泛,形式繁多,生產規模巨大,最先應用套印、水印等技術,對朝鮮、越南等國的印製行業產生了顯著影響。這一點,是我採訪中的意外收穫。而且,在經過一番考察後,我還有了一個有趣的發現,歷史上,在每一次出版業遭受致命打擊後,當東山再起時,最先印刷的無一例外都是年畫,這在書籍印刷領域非常罕見。

, 北宋年間,今河南開封是當時全國的印刷中心。宋亡後,轉移至距其45公里的朱仙鎮,致使木版年畫一脈相傳。金代還曾在今山西臨汾和平水開闢印刷坊肆,成為我國北方唯一的、歷時最久(數百年)的出版印刷中心,我國人像版畫「第一圖」、最早的木刻年畫實物《四美圖》就是當時的產物。

時光易逝,朝代變遷,《四美圖》最終作為西夏文物被藏於黑水城一古塔內。清光緒年間,俄人柯茲洛夫從古塔內盜走《四美圖》,儲存在聖彼得堡亞歷山大三世博物館。2023年,日本一學者見到此畫後驚讚不已,當即撰文立說,14年後,又一位日本學者再次發表研究文獻。

國外對我們本土文化的極度重視和驚詫,引起了國人的注意,通過外交途徑,這幅《四美圖》終於自前蘇聯複製回來,珍藏在山西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館。

至於其他流失的年畫,仍需不遠萬里到國外博物館中才能一飽眼福。在對國內珍存年畫的機構進行部分統計後,我發現,上海圖書館有3600多幅年畫,為國內收藏木版年畫最多的機構。但這些年畫的舊主人也是一位外國人——法國傳教士亨利·多雷,他當年在華時,收藏了這些年畫,藏於徐家彙藏書樓。

而年畫重鎮朱仙鎮的當地藏品竟然不過百幅,但莫斯科博物館卻收藏朱仙鎮古版年畫118幅。至於楊柳青年畫,現存於世的大概有2000~3000幅,不過國內只有 1000幅左右。

最令我遺憾的是,曾影響了日本浮世繪文化的桃花塢年畫,其遺世珍品非常稀少,分別藏於日本神戶市立美術館、王舍城寶物館及天理圖書館等,少數幾張藏於私人手中。

隨著年畫的保護工作日益受到重視,希望更多的中國人能從自身文化的角度重新認識年畫,而不是因為外國人將其視為文化遺產,才正視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

中國大紅大綠的民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4樓:嶺東金琅

中國人對顏色的信仰,對確點應是紅色與黃色。

在中國,紅色與黃色地位不俗,首先是因為「五德始終說」和「三統說」。

五色五方配五德的觀念先秦就有,到西漢由董仲舒確立的。至今國人依舊信奉。

中國的民俗有哪些?

5樓:聖誕老東東

中國民俗包括燈會、猜燈謎、賞月、祭月、登高、賞菊、守歲、划龍舟、耍龍燈、踩高蹺、貼春聯、貼年畫、拜七姐、乞巧等,具體介紹以下幾種:

1、燈會

燈會,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指春節前後至元宵節時,由官方舉辦的大型的燈飾展覽活動,並常常附帶有一些民俗活動。

2、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中國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3、賞月

中秋節是我國最古老最著名的節日,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更具規模。還指八月十五中秋節**滿月,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

4、划龍舟

划龍舟是端午節一項重要習俗活動,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扒槳競賽。扒龍舟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劃龍船,叫做「趁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輪流在各鄉舉行,從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幾乎天天有「景」(龍船景);另一種形式是鬥龍船,比賽奪標,又叫「鬥標」。

5、踩高蹺

踩高蹺,中國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我國北方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裡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

6樓:蘋果旺旺小饅頭

中國的民俗有熬年守歲、划龍舟、耍龍燈、踩高蹺、貼春聯、貼年畫、拜七姐、乞巧等,具體介紹以下幾種:

1、划龍舟

划龍舟,是端午節一項重要習俗活動,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扒槳競賽,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2、耍龍燈

耍龍燈又稱舞龍、龍燈舞,是中國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中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傳統舞蹈。

3、踩高蹺

踩高蹺,中國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我國北方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裡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

4、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的另一**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5、乞巧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中國長城是什麼時候修建的 長城從什麼時候修建的?

最早在戰國時代,有20多個諸侯國修築過長城。當時築城有 互防 和 拒胡 兩類。前者如楚國 齊國 燕國 魏國 韓國 趙國 秦國等,為了互相防禦在各自的邊境修築長城,史記 記載 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 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後者如秦 趙 燕三國為了防止北方的匈奴 東胡 林胡 樓煩等遊牧民族的侵襲...

日曆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中國的日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現在,我們每家必備的掛曆和檯曆就是由日曆發展來的,但是這不過近百年的歷史.至於日曆從何時出現的,誰也說不清,只是據史料記載,大約在1100年前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已經在使用日曆了.當時的日曆又稱皇曆,不僅記錄著日期,而且是編修國史的重要資料.那時候的日曆與現在對於點兒相似.把一年分為12冊,按每月...

中國的封建制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學術界對中國封建社會開始的年代有三種看法,一種是西周封建說,一種是戰國封建說,一種是魏晉封建說,三種看法各有合理之處,支援西周封建說的主要是因為如果參照西方封建社會形態,那麼西周的分封建國形態更類似歐洲那種封建模式,且西周的奴隸制的情形也並不像殷商那麼單純了,井田制下從事農業生產的庶民,被認為是向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