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牙牙的弟弟
1、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2、孔子相師
一日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
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
回頭對**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3、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
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覆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4、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
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
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5、殺豚不欺子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幹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
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儘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2樓:永遠的曼巴
孔子小故事
孔子相師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
「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
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
」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們講:
「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
「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
」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
於是,孔子反覆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孟子小故事
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
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
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
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
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3樓:折斷天使翅膀
相傳,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有一次到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顏回好心上前勸說道:
「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買布的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
「是誰請你出來評理的?只有孔夫子有資格評,錯與對只有他說了算!」顏回說:
「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我錯了就把頭割下來給你。你錯了呢?」顏回說:「我錯了就把我的帽子輸給你。」
二人找到了孔子。孔子問明瞭情況,對顏回笑了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顏回,你輸啦,把帽子取下來給人家吧!」買布的贏了帽子笑著離開了。
顏回大慚掩面辭行,孔子說:「回,聽為師兩句話:枯樹莫藏身殺人莫用刀」。
顏回行至半路大雨傾盆,猛見一枯樹大洞恰容己身,忙屈身入內,此時耳邊猛然孔子語:枯樹莫藏身!顏回頓然離去,只聽耳邊一聲巨響,枯樹被雷火劈碎!
顏回心中感激老師救命之恩。待行至家門已是半夜時分,顏回竟越牆而入,借月光顏回彷彿看到妻子床上睡有二人,顏回心頭火起,暗思妻子不賢做此苟且之事抽刀破門而入,剛要砍下猛然想起來老師說:「殺人莫用刀!
」便點起燈火一看才知道是妻子與其妹同臥。顏回對空禮拜再三連夜去見孔子。問孔子:
「恩師,三八到底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呢?」孔子說:「你想想,我說三八二十三是對的,你輸了,不過輸一頂帽子,我若說三八二十四是對的,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
你說帽子重要還是人命重要?」顏回大悟!
孔子的故事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裡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
「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
你何必費這麼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
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裡。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你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一個人保持謙卑、單純、自然。當你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為頭頭:
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為頭頭。不要做頭頭。即使做一個職員也已經很不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
做一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為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試著多用手來工作,你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
說明孔子是個虛心接受別人批評和建議的人
孟子的故事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樑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
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晒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
"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
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
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有關孔子,孟子的對聯,關於孔子和孟子的對聯,只要對聯
孔廟位於曲阜市中心,是歷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廟的對聯很多,進門就是清代大才子 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 四庫全書 總纂官紀昀 1724 1805 的一副 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聯語高度評價了古代偉大的先哲孔子的 文章道德 與天不老。並說孔子的後人,同享福祿,世代尊榮。據傳...
孟子語錄和孔子語錄,孔子和孟子的名言
太多了,這裡僅列舉一部分。孔子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 悅 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3 由,悔女 汝 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 智 也。4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5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 歲寒,然後...
關於一則與孔子和孟子有關的成語或故事
明察秋毫 緣木求魚 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長 出類拔萃 公孫丑章句上 為富不仁 一傅眾咻 滕文公章句上 自暴自棄 好為人師 離婁章句上 左右逢源 夜以繼日 離婁章句下 集大成者 金聲玉振 萬章句下 一曝十寒 專心致志 告子章句上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告子章句下 言近旨遠 同流合汙 盡心章句下 出爾反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