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錢幣是怎樣的?你能介紹一兩個朝代的錢幣嗎

時間 2021-08-11 17:48:39

1樓:牙牙的弟弟

一、古代錢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2023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

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中國錢幣創造和打破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二、錢幣

1、乾隆通寶

乾隆通寶是乾隆時期的流通貨幣, 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裡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國策略,創造了封建社會裡最後一個輝煌盛世,之後民間便盛傳佩帶「乾隆通寶」銅錢可驅災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諧音「錢隆」而備受後世藏家所喜愛的錢幣。

該錢幣鑄於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2023年),背面的滿文比較複雜,上面有很詳細的**和錢幣拓片。乾隆通寶錢徑約25毫米,重約3g。

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名。幣種與不同時期形狀與大小也有不同。

2、大觀通寶

大觀通寶是北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年間(公元2023年至2023年)所鑄造的年號錢。它有小平、折

二、折三、折十等多種版式。

3、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

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面文「開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

4、永平元寶

永平元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高祖王建,永平年間(公元911~915)鑄造。

永平元寶的版式為小平錢,有大樣[早期]、小樣[晚期]之分,鑄工不精,面文粗糙, 錢文「永平元寶」隸書,旋讀;然「永平」二字已近真書,「平」字中豎粗長。

徑約2.3釐米,重3克左右。背平夷無文,穿上或有仰月。

無大錢及鉛錫錢。王建所鑄五種年號錢中,永平元寶傳世獨少,極為罕見。傳世多見一種文字纖弱之「永平通寶」小錢,系安南所鑄。

永平元寶傳世稀見,被評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5、天成元寶

天成元寶為五代時期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年間的貨幣。「天成元寶」的天成為五代時期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年號。天成年間(926-929年)明宗廢鋁錫鑄造的劣等錢幣,所鑄成「天成元寶」。

這種錢在製作上精整,文字十分清晰,錢徑約2.3釐米,重3.4克左右,"天成元寶"幾個字從上往右依次旋讀。

2樓:小猴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

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海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在夏代紀年範圍內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和商周墓葬中,屢有發現,《鹽鐵論·錯幣》中並有「夏後以玄貝」的記載。海貝是產自南方暖海的遠方外來交換品,是美麗珍貴的裝飾品。

它開始起貨幣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國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產生的時候。商和西周時已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在商代晚期和西周,還出現無文字的銅仿貝。

至東周發展成為有銘文的銅貝蟻鼻錢,形成正式金屬鑄幣,主要流通於南方楚國地區。

貝殼貨幣另一種最早的貨幣是銅質的錢、鎛、刀。錢、鎛是農具,刀是多種用途的工具,它們也是人們可以讓渡的財產,在殷周或更早的遺址中都有出土。大概在殷商晚期和西周,這些銅工具在不同地區形成一般等價物。

錢、鎛至春秋發展為專職貨幣,即後人所稱的空首布;雖儲存青銅鏟的基本結構,有細長的銎,但已不適宜裝木柄,不能作工具使用,而成為具有典型意義的先秦鑄幣。至戰國進一步發展為略具鏟形小銅片的布幣,主要流通於北方周、晉、鄭、衛地區。青銅刀至東周發展為刀幣,主要流通於齊國及燕、趙地區。

3樓:南宮流彩

古代錢幣早期形態主要是貝類貨幣。在中國,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

到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錢幣的主要形式就是金屬貨幣。

貝類貨幣

天然海貝

公元前21世紀--前2世紀,主要使用於中原地區,後逐步被金屬貨幣取代,單位為「朋」,每拾枚幣為「一朋」。在先秦時期貝同時具有幣和飾的雙重作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直到明末清初還使用貝作為貨幣,稱為「ba (左右結構,左為『貝』,右為『巴』)」。

公元前11世紀,產於海濱,因其堅固美觀,便攜帶,又能計數,而逐步演變為實物貨幣。

天然海貝

公元前1368-618年 ,產於海濱,因其堅固美觀,便攜帶,又能計數,而逐步演變為實物貨幣。

人工貝類(石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商周時期,商品經濟不斷髮展,貨幣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為彌補自然貨幣流通不足而仿製的玉貝、骨貝、陶貝、石貝等,被統稱為人工貝類貨幣。它們形態大抵仿照自然海貝,其交換價值,約等於或稍低於天然貨貝。

人工貝類(骨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人工貝類(玉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人工貝類(陶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銅貝公元前11世紀

包金貝公元前11世紀,商代中晚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掌握了冶煉技術,於是便出現了金屬貝類貨幣。形仿天然海貝。有金貝、銀貝、銅貝等。用青銅澆鑄的無文銅貝,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金屬鑄幣。

先秦貨幣

平肩弧足空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中期 形制特徵:平肩、襠部呈弧形,銎(音窮)長,有穿孔,銎內一般留有寒。面文鑄有干支、數目、天象、地名、事物、陰陽五行、方位、吉語等。幣材多為青銅。

尖足平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期。戰國趙鑄幣。

聳肩、方襠或弧襠、尖足。以一jin(左右結構,左為『金』,右為『斤』)、半jin(同前)二等紀值分別稱為「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面文為城名,部分小布面文有「半」字。

背文一般為數字。體輕薄。幣質為青銅。

三孔布成色年代:戰國後期 戰國後期錢幣。按背文分大小兩式。

圓首、圓肩、圓襠、圓足,首及兩足各有一圓形穿孔。面文多為地名,背文有紀重和紀值文字。大者背文「一兩」,小者背文「十二銖」(半兩)。

銳鋒刀成色年代:春秋晚期 。又稱針首刀。是尖首刀的一種特別形式,首部尖細如針,錢文多為抽象符號。

截首刀成色年代:戰國早期。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與尖首刀相同。

直刀成色年代:春秋戰國之交。戰國中晚期中山國、趙國鑄幣,也稱圓首刀或平首刀。

刀身直或略帶弧形、圓首,柄面多有二直線,體型輕薄,其中「yan(內外結構,外為『門』,內為『言』)陽」(今陝榆)小直刀尤為薄。除「甘丹」「白人」「成帛」有背文,其餘背多平素。

圓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國中晚期。戰國中晚期鑄幣,外圓、孔圓、背平素,面背間有拔模斜度,因此背徑大於面徑,背孔小於面孔,邊緣常殘留火口。

多數面背無廓,少數品類正面有廓。大篆文,行粗放。青銅質。

主要流通於秦、趙、魏故地。

方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國後期。戰國後期秦、齊、燕等國鑄幣。

外圓孔方,或有廓或無廓,為後世方孔圓錢之祖。含有「半兩」、「兩甾」、「文信」、「長安」、「yi(左右結構,左為『貝』,右為『益』)化、yi(同前)四化、yi(同前)六化」、「一刀、郾刀、郾四」等品類。

秦漢貨幣

秦半兩成色年代:公元前336--221年。秦滅六國後,以秦幣為全國貨幣,秦半兩成為與上幣**對稱的下幣,鑄行全國。

秦半兩與前述先秦半兩相比,其面文高而狹長,略呈弧形。外形是外圓孔方,面背無廓,形制與錢文精整。

兩漢貨幣

榆莢半兩

成色年代:西漢早期 。因形如榆莢,稱為「莢錢」。「莢錢」一般甚為輕薄,輕重不一。

三銖 成色年代:建元元年 武帝建元元年鑄行,建元五年行止。三銖錢面有外廓,重如其文,背平素。三銖是古代貨幣史上第一枚以「銖」命名的方孔圓錢。

武帝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

輪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銖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一刀平五千

成色年代:公元7年 。即「錯刀」,又稱「金錯刀」。

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其環如錢,其身如刀」,環面「一刀」直讀,陰文錯金,刀面「平五千」三字為陽文,篆書。以一當五千五銖。

「一刀平五千」鑄制精美,為歷代「收藏家」所重。

栔刀五百

成色年代:公元7年。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

「環如大錢,身形如刀」,環面鑄陽文「栔刀」二字,刀面鑄陽文「五百」,篆書。「栔」能通「契 」。以一當五百五銖。

「栔刀五百」刀廓深峻,鑄文精美。

東漢前期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徵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規整。

剪邊五銖

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董卓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東漢末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鑄。無內外廓,「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辯認,世譏稱之為「無文」。該錢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輕賤之小錢。

我國古代每個朝代用的貨幣

4樓:羅那塞多

1、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2、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樑: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常平五銖;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3、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準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準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4、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5、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

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型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等地

交子:完全客兌現的信用憑證、貨幣,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6.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相聯絡。

7、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來計,發鈔沒有準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2023年紙幣崩潰,2023年**成為通用貨幣。

8、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古代錢幣的價值,古代的錢幣是怎麼換算的?

嘉慶通寶鑄於清仁宗嘉慶年間 1796 1820年 錢徑2 2 2 6釐米,重2 4克。錢面文字 嘉慶通寶 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滿文左 寶 右記局名19字。少數錢背星月紋以及記地或吉祥漢字 如 桂 福 壽 康 寧 吉語背文如 天子萬歲 國泰民安 天下太平 日日生財 嘉慶萬歲 唯和唯一...

古代使用的“一兩銀子”是純銀嗎,重量是多少

戴鑽戒的英子 看什麼時候了。還得看這一兩銀是銀元還是銀錠,成色如何,打的是誰家的記號 官銀還是私銀 建議找一下 江蘇歷代貨幣史 裡邊有從清中期到 各個時期的換算比例。就其購買力來說,一兩大概合人民幣200員 按時期而不同,比如明朝,洪武9年是米一石等於銀一兩,洪武30年是米一石等於銀半兩,等到正統時...

今年的春節你怎麼過的用一兩句話介紹一下

一大早我就起床了,因為今天是春節,吃完早飯我們就去拜神了,可是我卻去小店買炮,買完炮就去拜神,一看到炮我就沒心思拜神了,只想著玩。有幾個人向我丟了幾顆火柴炮,把我嚇死了。有些大人拿 天地紅 來放,放完的時候,我靈機一動,把炮埋在紅紅的 天地紅 的下面,他們剛走過來,炮就炸開了,他們和我一樣,很狼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