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霜之詠歎調
二、古錢時代風格鑑別
1、先秦錢幣風格。 先秦時期,貨幣以刀、布、圓錢、蟻鼻錢(又稱鬼臉錢)等為主。大部分的刀、布幣幣身極薄(部分地區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幣身較厚),刀幣的澆口在首端。
刀、布的澆口及邊緣常有澆鑄時擠出範外的多銅,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狀態。有些偽造的刀、布幣邊緣被挫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暴露了偽造痕跡。大部分刀、布幣的文字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鑄成的,其筆畫是一刀而成,絕不致竄,甚至還看得出落刀與收刀的形跡。
這種戰國文字書法流暢雋秀,前後相貫,生動自然,而偽造者由於對戰國文字缺乏深入研究,故有些偽品字畫呆滯,筆意全失。由於戰國文字較難模仿,因此,偽造者每獲真錢,即有以翻鑄贗品。這種翻鑄的偽錢比較難於識別,然而通過認真觀察,可以發現翻鑄的偽錢一般較厚重,銅質也粗。
當然,這類偽錢中也有鑄得極精的,這就必須細心觀察整個錢的外表及其鏽片的真偽,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2、兩漢錢幣風格。 漢武帝時的三銖通行時間不長,存世也少。偽造者取五銖改刻,但三銖比普通五銖輕小,“銖”字寫法也與五銖有明顯不同,易於識別。
也有以錢翻鑄的偽品,但能亂真者少。漢代的普通半兩、五銖錢存世較多,目前所見偽品幾乎都是半兩、五銖中的特殊品,如“兩兩”、“五五”等(實際上確有當時錯範或戲鑄的真品)。偽造者一般採用真錢改刻的方法,也有翻砂而成的,如偽錢“五五”、“平平五銖”但翻造不精,肉質粗糙。
新莽朝的鑄錢工藝非常講究,向稱鑄錢好手,但仔細觀察,王莽錢也有精細之分。拿著名的六泉十布來說,有輪廓斜削、筆畫細挺、製作特別精美的;也有文字平夷、製作較遜的。十布又有通穿(即圓穿與首端間有中線者)與不通穿二種。
從整體上來講,當時的錢文以懸針篆為主,其筆畫之流暢峻削,佈局之勻稱得體,皆臻上乘。六泉十布中除大、小泉及大布外,偽品較多。有未見真錢,僅按舊譜翻造的“幼泉二十”偽錢,製作粗劣,容易識別;也有取舊錢改制的“壯泉四十”偽錢;還有照真錢翻鑄的,這種偽錢雖較精緻,但與真品相比,文字缺乏生氣,終能識別。
新莽朝的大泉五十雖無人作偽,但一些特殊品如大泉五銖等亦有偽品。真的大泉五銖是當時鑄的改範錢,原來的“十”字猶隱約可見;還有一種大泉五十背有吉語,如“長樂未央”等,文字書法生動有致,非作偽者所能摹仿,但極少見。
3、魏晉南北朝錢幣風格。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錢幣種類較多,在錢文上已打破了銖兩相稱的習慣,出現了一些國號錢、年號錢及古語錢,如“豐貨”、 “漢興”、“涼造新泉”、“大夏真興”、“永光”、“景和”、“天清豐樂”等等。這一類錢由於奇貨可居,偽造也多。
“ 豐貨”錢的鑄工較差,但文字蒼勁古拙,偽品則貌似而神異,真偽易對照。“漢興”、“永光”、“景和”的直徑在1.55至1.
7釐米之間,“涼造新泉”、“天清豐樂”的直徑在2至2.2釐米之間,“大夏真興”的直徑在2.2至2.
3釐米之間,若發現直徑大於此者,基本上都是偽錢。“漢興”有直接橫讀兩種,文字亦有篆隸之分。“永光”、“景和”極為少見,解放以來未見有新的出土,且錢小穿大,容易破損毀滅,故現存精美完好者屈指可數;兩者以“永光”尤為難得,偽造者常以六朝五銖改制,但形制、文字面目皆非。
“涼造新泉”的文字瘦小端正自成風格,可惜筆畫間常殘留流銅,錢文不甚清晰。若發現特別清晰規整的“涼造新泉”,倒要細心觀察,看看它究竟是否真品。北魏“太和五銖”以生坑為多,而偽品則多數做成熟坑(這非說凡熟坑的太和五銖都是偽品)。
凡是傳世流行的古錢,不論是攜帶或收藏,都是用繩索穿起來的,經過長時間的摩擦,錢的兩面都一平如鏡,若是人為的熟舊,往往字口輪廓磨塌,文字失去精神。
4、唐代錢幣風格。 唐代貨幣以開元錢為主。初唐開元大型精美,會昌開元鑄工較為粗糙,其背文有“昌”、“京”、“洛”、“益”、“荊” 、“襄”、“藍”、“越”、“宣”、“洪”、“潭”、“究”、“潤”、“鄂”、“平”、“興”、“樑”、“廣”、“梓 ”、“福”、“桂”、“丹”、“永”等23種。
背“永”字者最少,“永”字有穿上、穿下及大小之分,但文字多臃腫而平夷,精美者少。偽造者有取背文模糊的會昌開元改刻成永字開元,故鑑別時要留心觀察“永”字周圍有無刀刻痕跡,若系翻造者又當別論。會昌開元的背文系開鑄前用小戳子列印在模上,上下左右位置並不嚴格固定,有時凸出錢面甚多。
此外,尚有背文列印不清或一時不能確釋的會昌開元,但確是真品,非改刻偽鑄者。唐代的大曆、建中錢存世也較少,亦有偽造,但摹仿逼真的尚不多見。大曆、建中錢的製作不及初唐開元。
大刀錢尚有大型精美者,建中錢多數薄肉小樣,大型厚肉的極少。
5、五代錢幣風格。 五代時各地割據政權紛紛設爐鑄錢,種類龐雜,由於連年征戰,當局者為了應付財政困難,或鑄大錢,或鑄鐵、鉛和低質合金錢,故五代時大錢多、鐵錢多、鉛錢多,製作精粗不一。如後晉時“天福元寶”大多薄小寙劣,製作粗糙;後周的“周元通寶 ”卻精美異常,於初唐開元相似。
凡“周元通寶”大錢及小平背有龍鳳、佛像、公雞等圖案者,皆系後代仿製,決非當時的行用品。又同時馬殷的“乾封泉寶”大鐵錢,其間精粗相差特別大。“乾封泉寶”大銅錢傳世極少,所見偽錢文字過分造作,反失生趣,仔細分辨即能看出真偽。
2樓:逍遙de御劍行
、古錢幣常見作偽方法
1、翻鑄法。 此種方法以真錢原品做模型偽造。澆鑄銅水多為古代銅錢或銅鏡溶化而成,因此翻鑄銅質仍為青銅或紅銅。
由於熱漲冷縮緣故,以本錢翻錢要小於本錢,即翻鑄小一匝。此種偽錢上市極多,有的幾可亂真。
2、改刻法。 選擇舊銅錢較厚的的磨去原有文字,改刻另一種稀見品來偽造。此種偽造品為數不少。
如五銖改刻為太清豐樂,小貨泉改刻為永光景和等。還有選擇銅錢文制模糊的添刻文字或星月,如改刻半兩為兩兩或半半,改刻五銖為五五或銖銖。用種種辦法標新立異。
3、粘合拼接法。 此種方法多用於連泉、合背、同文錢。取相同品兩至數枚,磨去沒錢的一部分,粘合拼接,即成連泉、合背或同文錢。還有磨去二箇舊錢的背,拼合起來成為兩面文字。
4、色澤作舊法。 出土古錢歷經百年地下腐蝕,有的滿身翠綠、有的紅、綠、黃、白,斑斑駁駁,錢幣界稱為“生坑鏽”。傳世的古錢由於長久玩賞,油汗入表,錢體呈黃褐或褐色。
作偽者為取得“生坑”、“傳世古”的表面效果,便在偽錢色澤上作舊。常見的方法如下:
一是偽造綠色。因為出土的古錢都有綠鏽,所以偽造古錢施以綠鏽,方能逼真,偽造綠鏽的方法有七種:
(1)將偽造的錢埋入土中,經過二三年後取出來,就有滿身綠顏色的鏽了;
(2)將偽造的錢幣浸以鹽酸或醋酸,再埋入土中,經過一年半載後取出來,就有滿身的綠鏽了;
(3)用膠水調以綠色粉末,塗在錢上,便成為一種類似硬綠的鏽
(4)用松香調以綠色粉末,塗在偽錢上,便成為了一種類似硬綠的繡;
(5)用綠色瓷漆塗上偽錢,經過一年半載,瓷漆乾燥堅硬,頗似硬綠繡;
(6)用真的銅鏽粘在偽品上,這樣看上去硬綠滿身;
(7)將錢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銅。
二是偽造紅鏽方法。出土的古錢也有生紅鏽的,偽造紅鏽的方法有四種:
(1)將造成的偽錢用火燒煅使透,浸入冷水,便帶紅色的鏽;再浸以鹽酸或醋酸,埋入土中,經過一年半載取出來,便有紅綠鏽色,頗似出土古錢了;
(2)用膠水調以紅色粉末,也能造成紅綠鏽色;
(3)用松香調以紅色與綠色,同塗在偽錢上面,便成了紅綠鏽;
(4)用紅色瓷漆與綠色瓷漆調塗偽錢上面也能造成紅綠鏽。
三是偽造傳世古法。流傳數代王朝沒有入土的古錢,錢面往往有一種黑褐色,這種顏色稱為傳世古。作偽者偽造這種顏色的方法通常有下述兩種;
(1)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後使冷,錢的表面上便發生黑色,再放衣帶裹之,經過一年半載,色澤光潤,便與真錢相似;
(2)將偽錢用鹽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現黑色,再裹入衣帶一年半載,色澤漸發光潤,與傳世古錢相同。
二、古錢時代風格鑑別
1、先秦錢幣風格。 先秦時期,貨幣以刀、布、圓錢、蟻鼻錢(又稱鬼臉錢)等為主。大部分的刀、布幣幣身極薄(部分地區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幣身較厚),刀幣的澆口在首端。
刀、布的澆口及邊緣常有澆鑄時擠出範外的多銅,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狀態。有些偽造的刀、布幣邊緣被挫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暴露了偽造痕跡。大部分刀、布幣的文字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鑄成的,其筆畫是一刀而成,絕不致竄,甚至還看得出落刀與收刀的形跡。
這種戰國文字書法流暢雋秀,前後相貫,生動自然,而偽造者由於對戰國文字缺乏深入研究,故有些偽品字畫呆滯,筆意全失。由於戰國文字較難模仿,因此,偽造者每獲真錢,即有以翻鑄贗品。這種翻鑄的偽錢比較難於識別,然而通過認真觀察,可以發現翻鑄的偽錢一般較厚重,銅質也粗。
當然,這類偽錢中也有鑄得極精的,這就必須細心觀察整個錢的外表及其鏽片的真偽,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2、兩漢錢幣風格。 漢武帝時的三銖通行時間不長,存世也少。偽造者取五銖改刻,但三銖比普通五銖輕小,“銖”字寫法也與五銖有明顯不同,易於識別。
也有以錢翻鑄的偽品,但能亂真者少。漢代的普通半兩、五銖錢存世較多,目前所見偽品幾乎都是半兩、五銖中的特殊品,如“兩兩”、“五五”等(實際上確有當時錯範或戲鑄的真品)。偽造者一般採用真錢改刻的方法,也有翻砂而成的,如偽錢“五五”、“平平五銖”但翻造不精,肉質粗糙。
新莽朝的鑄錢工藝非常講究,向稱鑄錢好手,但仔細觀察,王莽錢也有精細之分。拿著名的六泉十布來說,有輪廓斜削、筆畫細挺、製作特別精美的;也有文字平夷、製作較遜的。十布又有通穿(即圓穿與首端間有中線者)與不通穿二種。
從整體上來講,當時的錢文以懸針篆為主,其筆畫之流暢峻削,佈局之勻稱得體,皆臻上乘。六泉十布中除大、小泉及大布外,偽品較多。有未見真錢,僅按舊譜翻造的“幼泉二十”偽錢,製作粗劣,容易識別;也有取舊錢改制的“壯泉四十”偽錢;還有照真錢翻鑄的,這種偽錢雖較精緻,但與真品相比,文字缺乏生氣,終能識別。
新莽朝的大泉五十雖無人作偽,但一些特殊品如大泉五銖等亦有偽品。真的大泉五銖是當時鑄的改範錢,原來的“十”字猶隱約可見;還有一種大泉五十背有吉語,如“長樂未央”等,文字書法生動有致,非作偽者所能摹仿,但極少見。
3、魏晉南北朝錢幣風格。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錢幣種類較多,在錢文上已打破了銖兩相稱的習慣,出現了一些國號錢、年號錢及古語錢,如“豐貨”、 “漢興”、“涼造新泉”、“大夏真興”、“永光”、“景和”、“天清豐樂”等等。這一類錢由於奇貨可居,偽造也多。
“ 豐貨”錢的鑄工較差,但文字蒼勁古拙,偽品則貌似而神異,真偽易對照。“漢興”、“永光”、“景和”的直徑在1.55至1.
7釐米之間,“涼造新泉”、“天清豐樂”的直徑在2至2.2釐米之間,“大夏真興”的直徑在2.2至2.
3釐米之間,若發現直徑大於此者,基本上都是偽錢。“漢興”有直接橫讀兩種,文字亦有篆隸之分。“永光”、“景和”極為少見,解放以來未見有新的出土,且錢小穿大,容易破損毀滅,故現存精美完好者屈指可數;兩者以“永光”尤為難得,偽造者常以六朝五銖改制,但形制、文字面目皆非。
“涼造新泉”的文字瘦小端正自成風格,可惜筆畫間常殘留流銅,錢文不甚清晰。若發現特別清晰規整的“涼造新泉”,倒要細心觀察,看看它究竟是否真品。北魏“太和五銖”以生坑為多,而偽品則多數做成熟坑(這非說凡熟坑的太和五銖都是偽品)。
凡是傳世流行的古錢,不論是攜帶或收藏,都是用繩索穿起來的,經過長時間的摩擦,錢的兩面都一平如鏡,若是人為的熟舊,往往字口輪廓磨塌,文字失去精神。
4、唐代錢幣風格。 唐代貨幣以開元錢為主。初唐開元大型精美,會昌開元鑄工較為粗糙,其背文有“昌”、“京”、“洛”、“益”、“荊” 、“襄”、“藍”、“越”、“宣”、“洪”、“潭”、“究”、“潤”、“鄂”、“平”、“興”、“樑”、“廣”、“梓 ”、“福”、“桂”、“丹”、“永”等23種。
背“永”字者最少,“永”字有穿上、穿下及大小之分,但文字多臃腫而平夷,精美者少。偽造者有取背文模糊的會昌開元改刻成永字開元,故鑑別時要留心觀察“永”字周圍有無刀刻痕跡,若系翻造者又當別論。會昌開元的背文系開鑄前用小戳子列印在模上,上下左右位置並不嚴格固定,有時凸出錢面甚多。
此外,尚有背文列印不清或一時不能確釋的會昌開元,但確是真品,非改刻偽鑄者。唐代的大曆、建中錢存世也較少,亦有偽造,但摹仿逼真的尚不多見。大曆、建中錢的製作不及初唐開元。
大刀錢尚有大型精美者,建中錢多數薄肉小樣,大型厚肉的極少。
5、五代錢幣風格。 五代時各地割據政權紛紛設爐鑄錢,種類龐雜,由於連年征戰,當局者為了應付財政困難,或鑄大錢,或鑄鐵、鉛和低質合金錢,故五代時大錢多、鐵錢多、鉛錢多,製作精粗不一。如後晉時“天福元寶”大多薄小寙劣,製作粗糙;後周的“周元通寶 ”卻精美異常,於初唐開元相似。
凡“周元通寶”大錢及小平背有龍鳳、佛像、公雞等圖案者,皆系後代仿製,決非當時的行用品。又同時馬殷的“乾封泉寶”大鐵錢,其間精粗相差特別大。“乾封泉寶”大銅錢傳世極少,所見偽錢文字過分造作,反失生趣,仔細分辨即能看出真偽。
我想知道關於翡翠的簡單鑑別方法,鑑別翡翠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
翡翠a b c貨自己鑑定小技巧 1 對光觀察,是否有淡淡的黃色調透出,有則基本確定為a,如無且慘白狀,則基本可確定b或b c 例外 白底青種除外,時間較長b貨膠老化也會變黃 2 對於無裂手鐲,用其他非手鐲玉石敲擊,會發出叮叮的清脆聲音,b貨的聲音沒有那麼清脆。可以和確定的a貨手鐲對比一下。b貨慘白原...
誰能告訴我真假玉石的鑑別方法!謝了
玉的硬度很高,拿著可以在玻璃上劃出一道道的痕來,而玉表面不會有破損。也可以,將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成露珠狀久不散開者真玉 水滴很快消失的是偽劣貨。1 觀察顏色 觀察玉石顏色的色調 顏色的組合和分佈,是否是翡翠常見的顏色和分佈狀態,以區別於其他玉石或染色的翡翠。翡翠的綠色和紫色是翡翠的原生色,這種顏色的...
朋友給的一枚銅錢,我想知道什麼叫什麼,有沒有價值!謝謝
畫者沈乾坤 同治通寶於同治元年 1862年 正式開始鑄行。但因鑄錢虧損等因,鑄造很不正常,常見的僅有 寶泉 戶部 寶源 工部 寶蘇 寶浙 寶昌 寶川 寶桂 和 寶東 等局,其餘很少發現或僅見部頒樣錢。同治年錯版幣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該幣為銅質直徑1.9釐米,字型為楷書。錯版之處是幣面的橫排 通寶 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