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風電技術大通山王
大乘佛教的殊勝之處在於可以轉讓功德,也就是說自己造業他人受!怎麼可能「自己造業他人受」
真是痴人說夢!替人數錢!
金剛經言:「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智者當思!!!
2樓:匿名使用者
【人以善念求福報的佛教世間法 有得必有失 並非長久 任何宗教的都有或大或小的加持力
人若隨自己想象即得 宗教無需著作理論 想入非非即可 如是世間則無苦難 現實卻不可能
為何禪宗不立文字? 說無-修行則執著空相 入頑空 說有-修行則執著幻有 起妄心
說 非有亦有 有亦非有。。。。修行則起大爭論 吵吵鬧鬧最終一無所獲 】
故一切是非曲直 要了解內涵 瞭解本質 您所疑問確實存在
萬法依因緣而有 心種因果為因緣 佛菩薩只是助緣 人是起決定性作用
人若臨終心迷顛倒 阿彌陀佛伸手拉 顛倒之人亦會甩開佛手 故有應與不應
3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何必激動呢,迷信的人本來就不少,借佛法來宣揚迷信的人自然也是從古到今從未間斷,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
真藥可治病,假藥可害人,不必因為假藥氾濫就連真藥的功效也否定了。換個角度去想問題:只有好東西也會被仿冒,沒見誰去仿冒偽劣產品啊。
醫生拿糖衣包著藥丸,說這是糖果,來誘導小孩子吃藥。若是大罵醫生是**,也是不可取的。
世俗就是這樣,八卦被拿去辟邪,易經用來算財運,道法被用來驅鬼專用,佛法被用來開光解籤,慈善機構被用來斂財,法律被用來顛倒黑白,朋友,不要陷入怒不可遏的怪圈之中。
世人歷來就樂意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這是癥結所在,拜一拜就能得大利益,無怪迷信氾濫。
4樓:匿名使用者
你沒接收過良好教育,我也不怪你。但是不知羞恥的賣弄無知,就是很不要臉了。我相信大陸人的思想膚淺病,會隨著時間不斷好轉的。
看了這位所講的大乘佛教,我對思想之粗俗幼稚感到無比震驚!就好像小孩子在念叨過家家的遊戲規則,哈哈哈~
5樓:創作者
這位仁者不懂得因果報應如影隨形,自作還需自受的道理,業確實是可以消,由大轉小,重報轉輕報,但也不是所有的罪業都能消淨的,但消業也要遵循因果,也受苦難才能消,不可能**無苦的就消得無影無形,也要看有沒有這個能力功德來消業,他人功德可以轉給我們,但自己惡業轉給別人是不可能的,比如自己的影子(惡業)可以轉給別人嗎,這也是不可能的,那一個教派都不可有這種門路,就算你用咒術把你的影子跟別人對換那也是表面的換,實際的業還是跟你感應的,因果誰也沒為法免去逃避,佛菩薩無時不刻把功德迴向給眾生,但眾生仍舊有災難橫禍收不到就功德福報,就是心不淨沒悔過嚴正自己,所以不能受收不到,只有眾生依佛教導好好修行跟佛相應才能得到加持。如果有人欠債,別人能發心替受還債,但不替你還時,那債主只能向欠債人討回,絕沒有找一個不相干的人還的,也不能發生這樣的事。別人能把功德迴向給他人代他受,也要看這個人有沒有這個功德能力代他人迴向受業。
好的能給別人,但壞的給別人誰都不會要的,就算你強加給別人,那也只增加自己的業而已,話說幫人那也是幫已,害人也只是害己。
6樓:默ス默
你做什麼美夢呢?這樣只會助長你的貪嗔痴,對你沒啥好處
7樓:境界如夢
在《楞嚴經》中阿難說的那句……「不知身心本不相代……」樓主忘記了嗎?
佛教中的三殊勝是什麼意思
8樓:因緣法
佛教中的三殊勝:
一是加行發心殊勝,即以菩提心來攝持所修之善根;
二是正行無專緣殊勝,指不被屬分別念所染,以無分別或專心志致的智慧來攝持;
三是後行迴向殊勝,是指在結束時以迴向來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毀,且蒸蒸日上。
三殊勝,是大乘佛法修行的一個殊勝的竅訣。
以佛教的觀點,是怎麼理解"責任"的?
9樓:覺真網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並不是無緣無故的,有他前世的因緣。來到這個世界,安身立命,大體做哪些,都與前世有一定的關係,具體在這世中就體現你的使命,要完成一些事業,也就是世間的「責任」,但是,佛教並不是完」宿命論「,通過修行,很多的責任都是可以改變的,通過佛教的聞思修行,可以淨化自心,提升人格,離苦得樂,暫時和究竟的快樂都能獲得。如果從大乘道角度來說,佛教修行者的責任就是無我利他,為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成就圓滿無上正等覺的佛果為已任的。
佛教裡的「迴向」是什麼意思?
10樓:賽雲席曜瑞
無論做什麼善事,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萬德洪名,具備有萬種功德,我們唸佛後,將無量無邊大大小小的功德收攝起來,朝向一定的目標送出去,這稱為迴向。
所以唸佛修行的人,心較安定,因為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有一個大目標存在,無論在家或出社會,守住本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希望將來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當我們做種種善事時,要將功德收攝起來,向西方淨土送出去,唸佛或行一切善事,都是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結果而做,如此迴向稱為回因向果。
一、回小向大
1、平時行善做功德,一般人不知迴向,將來只得小福報,小善因得小善果,大善因得大善果。回小向大是指行善做功德,不企求人間的福報,而將它迴向西方極樂淨土,這是念佛行善的第一層目的。第二層目的是為了能真正快速成就佛果,這是大結果。
什麼小因能成大果呢?在佛法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阿羅漢為自己了生死,不願度化眾生,大乘則發菩提心,
2、不僅自度而且度他,唸佛做一切功德是為了自度度他發菩提心,發的心量大,唸佛行善的功德就變大了。
二、回自向他
自即自己,將一切善的功德全數迴向他,他指法界眾生。在四十二章經佛作一比喻曰「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可見自己手中的燭火傳送到他人手中,使各處大放光明,如此功德非但未減少,反而加倍的增長。
所以念迴向文必須真心至誠迴向給一切眾生,功德才能無限制的增加。
擴充套件資料
回事向理
1、佛法將萬事萬物分為「事」「理」兩方面,事,事相指看得見的一切事物。理,道理指只能體會、說明而看不到的道理。
2、深一層的道理即是理性,宇宙問的萬事萬物是如何來的,總源頭在何處,這就是理性,萬法唯心造,萬法都是我們的心性變造出來的,真如本性雖看不到,摸不著,但卻是存在的,依華嚴經的解釋,萬事萬物是心性所變造的,故萬法和心性是合為一體的,萬法既然是心性所變造的,其本體即是真如本性。
3、我們所見到的事物,若不被外面的現相所執著,我們就能直接悟到事物的本體心性,故華嚴經中的四種無礙,最根本的是事理無礙,看得見的事相和看不見的理性是相同的。但一般人只看到外表的事相,卻看不到真正的理性,無法體會萬事萬物皆是因緣所生的,是無自性的。
4、如能悟到萬事萬物是空性的,就是事理無礙。回事向理,是希望將一切事相的功德迴向到真如本性,如能體悟到真如本性即成佛了。修淨土的人,若能對所作的一切功德不執著,又能將它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如此即回事向理。
以上是四種迴向的意義,我們作迴向時能存此四種心,即能真正達到迴向的作用,再來解釋平常通用的迴向文。
11樓:容染斛溪
唸咒是為了用佛菩薩的加持力解決自己和他人的問題,例如念觀音菩薩的心咒就可以和觀音菩薩的慈悲心相應,自己也會慢慢變得善良了。唸經是為了和佛菩薩的慈悲、智慧相應。這樣就可以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
但這些功德用來做什麼呢,最好是用於幫助他人,那就從心裡發給願:我這次唸咒唸經的功德都奉獻給一切法界的一切眾生。這就是佛菩薩的心量,也是佛菩薩的心願。
那這時你就和佛菩薩的慈悲智慧圓融了。你心遍虛空就能和佛菩薩的心相應啊。這就是迴向。
唸佛唸咒要心裡懇切,這就是所謂一心念佛。迴向也要心裡懇切,這才是如法的迴向。
那回向有什麼利益呢?1.你把唸咒或經獲得的功德如法迴向了,那就是把自己微不足道的一滴水放到佛菩薩的功德海洋裡了,微不足道的一滴水進入大海,就和大海一體了,就有了大海的力量。
2.我們凡夫都有自己的煩惱,例如你剛才還在念佛,但後來遇見不好的對境,心裡起了貪嗔痴等煩惱,那你剛才的功德沒有迴向就會銷燬,我們說火燒功德林就是這個含義。那您迴向了,就把功德存到法界銀行了,不但不會火燒功德林,而且是有非常高的利息呢。
你的功德在法界銀行會越來越大。成為你修行成佛的資糧。因此,我們做了任何功德都要回向。
12樓:十5樹紅了
迴向,就是把自己所行的善業歸向某個特定的方向,使之聚焦、堅固、增長廣大。好比賺了錢後,把錢用到需要的地方。
迴向有三種作用:1.令善業歸向特定的善願而成熟,而非隨著自己的煩惱習氣成熟;2.令善業增長廣大;3.培養、擴大我們的心量。
讀經、禮佛、供養、行善等都要回向。用心迴向,是把自己所行的善業迴轉、歸向到隨順於自他成佛的方向,不同於一般的功利心。如果不迴向,所造的業是散亂零落的,沒有清晰的歸向,利益不大。
迴向有總別二種,迴向給一切有情皆成佛道是總迴向,迴向給自己現世的善願為個別迴向。做了一切善事都應當迴向,先總迴向,再個別迴向。
自己心中所願即最真實的迴向,不在於嘴裡念什麼。自古以來有一些通用的迴向文(網上可搜到),雖然格式不同,但內涵一致。使用固定格式的迴向文,是提策自己的心念朝向終極目標。
一切善行都可以迴向。要「回小向大」,譬如救了小動物,要回向給自己未來具足力量究竟救度一切眾生。養成及時迴向的好習慣,既是不斷地串習自己的宗旨、目標,也是一種攝心的修行。
迴向是對發願的重複和確認,也是在幫助我們迴歸初發心,回到宗旨上來,養成迴向的習慣很好。
法界眾生雖然包含了所有人,但實際上凡夫內心的狀態還做不到完全圓滿、平等,所以先從身邊的人開始。
功德不是有形有相的東西,用在這裡就不能用在那裡;功德如同光芒,可以分享給他人而自己不會損失,相反,心量越大,功德越大。譬如你有一支蠟燭,可以去點亮許許多多的蠟燭,而第一支蠟燭的光芒並不會減少,而且點亮的蠟燭越多,光明越大。
以佛法來觀照,自他不二,眾生與自己是互相影響的。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有人罵你一句,你會很生氣;有人對你好,你會很感激。
我們的飲食、生活、環境,都是人與人之間業力互相咬合、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法不孤起,仗緣方生」。迴向也是一種緣,是能夠產生一定作用的。
因果自作自受,是指別業而言;眾生的共業是相互影響、自他和合的,譬如有人汙染了河流,許多人都會受到影響。親友之間不能代受業果,但可以通過迴向等方式利益到他。迴向給他人,好比他人雖然在黑暗中,但我們可以利用鏡子的反射,使他也接受到陽光。
佛教的小乘與大乘指的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的 乘 是什麼意思
海印放光 簡單說,是按照修行目的分類的。修行目的是證阿羅漢,稱為小乘。修行目的是成佛,稱為大乘。顯然,阿羅漢比不上佛,所以才有大小之說。其實 法華經 講,三乘歸於一乘,實質上無有大小之別,阿羅漢最後也會成佛。 aaa 王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 修行目的和佛陀觀等方面有許多不同看法。所謂 乘 ...
大家對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看法,佛教大乘與小乘在佛法教義上有何區別
賤九命 所謂大乘佛教,文學優美,直接在生活中修正自己的行為 所謂小乘佛教,簡單直接,直指真相,先尋求自己解脫再去幫助別人 二者來說,大乘佛教是基於小乘佛教的,脫離不了阿含部的基礎,無我 空 是小乘行者的果證,也是大乘佛教行者必須體驗到的,如果沒有體驗到,那就受用不了,只存在嘴巴上的大。個人建議別執著...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有什麼區別!
天地堯鑫 1 首先,世尊住世時,並沒有什麼大乘 小乘。之所以,有大小乘,是後人分別才有的。2 世尊涅磐後,佛教先後 為十八個部派 甚至更多 每個部派的側重點和修行方式也發生的變化,大小乘的分類依據主要是指的發心的不同 自度和度他。3 還有一種歧義的分類 認為南傳佛教 原始佛教 是小乘,漢傳佛教佛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