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折翠霜
什麼學好了都可以當飯吃,圖書館裡還有本《屎的歷史》,你說還有什麼不能供學者們吃?
但是學好真的不容易,哲學家的圈子比較小,所以很難擠得進去,而且最早要50以上才能真正成名。
混口飯吃,難!
2樓:匿名使用者
哈哈,精神食糧!!我倒沒有這麼高境界,哲學當不了飯吃的嘛!不過應該可以換飯吃,比如考大學,找工作,再比如把哲學書都當紙皮賣咯換點飯錢。
小蝶同志,為了**努力呵!
3樓:一知齋
在你還缺少物質財富之前,不要去學哲學!哲學是貴族的學問,不是平民的學問!
4樓:匿名使用者
除了饅頭等等食物沒什麼能當飯吃。但是它可以使饅頭變成麵包…
5樓:
哲學做副攻比較好,當飯吃的話就容易吃傻,現在學哲學的大師大都在之後搞文學或歷史,可以參考。當然立志要改變現狀的話就可以去偉大一下。個人愛好強烈與否決定。你說呢,我肯定沒你專業。
6樓:匿名使用者
學什麼都能當飯吃。你喜歡吃什麼能不能吃飽是你的問題了
你看人家教皇能餓著?
我贊同一樓的。一般情況下都這樣。條件就大概這樣。不容易。
7樓:蟲子嘿嘿
當你找到工作以後,哲學可以使你的飯碗成為發光的那種;但如果你沒有找到工作....如果你想用哲學專業來找工作,那你要失望了,當然排除那種學的非常好可以當老師以及人際相當不錯可以找人安排工作的情況。
8樓:郭小美
不能世界上的問題都分為兩大類,一是沒吃飽餓出來的,如生存問題;二是吃飽了撐出來的,如哲學
9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不能 要不能有那麼多人餓死
10樓:天上的虎不會飛
能,學習哲學不是為了知識,是為了運用和實踐。脫離了就是偏癱。
學哲學是為了更好的生存,除了這個目的的都是華而不實的「知識分子」。比如西方的相對論印證了中國的「太極三分法」:就是問題要看到三個方面,解決、不解決、和化解。
學會了化解這種思想在工作中就能化解很多問題,在人際關係中就能如魚得水,在事業發展上就能分清輕重主次平步青雲。
如果將知識變成累贅,哲學成為偏癱,那就是自己的事情。因為知識只是知識,分不分,怎麼分那是自己的事情。
懂得了中庸,你就知道怎麼去養生,怎麼分辨事物的真假好壞,怎麼處理……如果你懂得了「空談」,那你肯定養不了自己。
11樓:
看來我落伍了。。。- -!
12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本身就是飯,你吃吃就知道了啊!
哲學與人生裡面的名言名詞和它的解釋
13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最近剛看完一本名為《哲學與人生》的書,這是一位臺灣作者寫的書,這本書被列為「高等學校哲學通識教學指導專家推薦用書」,這位教授在大學開設「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17以來座無虛席,本書集作者數十年授課之精華,開宗明義地講述了哲學的有關知識,通俗易懂,無半點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許會問,「學哲學有什麼用?又不能當飯吃。
」的確,學哲學是不能當飯吃,但學了後卻能知道「吃飯是為了什麼?」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後頗有感觸,摘抄出來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找到共鳴。
「人的經驗有時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現內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視野》
這句話太精闢了!一個人假設碰到一種情況或一種經驗,但卻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他不知道這種情況和經驗是什麼,也無法去處理,沒有體會也沒有心得,更沒有感知力,不久以後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為對照,幾十年的人生雖然經歷很多,但用言語表達出來卻很少,對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無視,彷彿一生都是很蒼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樂和痛苦。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可以沒有良好的制度,卻不能沒有正確的理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視野》
在解釋這句話之前,先講這句話「文化有三個層次:器物層次、制度層次、理念層次。」那麼這句話和上面這句話有什麼關係呢?
打個比方,現代人都講究快樂,做什麼事都是以是否快樂為前提。物質的提高和科學的迅速發展是否能證明社會的進步?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裡,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
有了一千萬想兩千萬,有了兩千萬想五千萬,人的慾望用無止境,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邊界的痛苦裡輪迴。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優,也不改其樂」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極為匱乏的社會裡,人也是可以快樂的。顯然,人是否快樂和物質沒有關係。
經濟和科學屬於器物層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快樂,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快樂,我看不一定。
「至於教育,我們知道關鍵在於內涵而不在於程度。」——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視野》
這句話使我聯想起前不久在電視上**的那位從事教育工作的碩士生硬闖紅燈,不聽勸阻並阻撓民-警執法,還故意推桑民-警,最終被治安拘留的事件。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學文化、碩士生、博士生,哪怕是小學文化甚至文盲,這隻能說明一個人的學歷或教育程度,不能說明這個人的人品是按照學歷排列的,博士生的學歷最高,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人品一等。教育工作所承擔的是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肩負的責任是重大的,古人說,君子要三省吾身,其一就是「傳不習乎?
」意思就是,學到的知識用到實處了麼?顯然,那位碩士生肯定沒有學到實處,更不知道她是怎麼教育別人的,中國的教育如果都落在這等人身上,後果真的很可怕。
請高人解疑,如何理解哲學已死。
14樓:遠古的軟綿綿
「哲學已死」是部分現代哲學的觀點,如馬克思認為傳統哲學(形而上學)已在黑格爾處達到頂峰,不可能再有新的成就了,因而哲學被消滅了,哲學終結了。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宣稱他解決了全部哲學問題,那麼哲學也就終結了,死了。但後來維特根斯坦又推翻了這個觀點,重新研究哲學。
一般來講,哲學已死都是指傳統哲學(本體論、認識論哲學)已達頂峰,因而終結;而現代哲學還在更深、更廣的領域前進,哲學永遠不會真的終結,終結的只能是一個派別、一種傳統,只要人們對世界的好奇還在~
15樓:崔玉書
西方的哲學就是一個,即邏各思,
而它已經不能解決現實問題了,
所以,哲學已死.
16樓:原版小心
思考是需要安靜需要慢節奏的,再古代人們可以做的事情相對少的多,特別是有些階層可以安心的去思考人生宇宙世界的的意義,而現在的人們急功近利,雖然生活的必過去好很多,同時我們也比過去忙的多,有多少人能成為有閒階層?安靜慢節奏已經是件奢侈的事情,有錢的想著怎麼賺更多的錢,沒有錢的想著怎麼賺錢,如果你只想著思考,你能有錢嗎?沒有錢你怎麼過日子?
你現在能一簞食,一瓢飲的過日子嗎?你不出名怎麼宣傳你的學說?不是以前那種坐個牛車坐個馬車到處去求學宣講學問的時代了。
哲學也被奢侈了,但哲學能被奢侈嗎?不能!所以哲學已死。
你我之類有心迴天,無力為之啊!
17樓:
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哲學命題,其概念就是內涵不清的、虛假的,而基於這種概念的命題也隨之失去了基礎,成為虛假的。比如說,靈魂、精神、上帝,這些概念沒有明確的內涵,是形而上的,脫離實際的。而基於這些概念的一些問題,隨之就變得沒有意義,比如我們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
哲學已死,不是說所有的問題都已經解決了,而是說,人類歷史上所提的哲學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所以無需回答。
而如果一個命題中的概念是清晰的,是反映實際的,那麼這個命題就是屬於某個具體科學的命題了,也沒狹義上的哲學什麼事。所以說哲學已死。
18樓:匿名使用者
俗點說,因為哲學不能當飯吃。
看哲學與人生,會學到什麼
19樓:群主你是豬嗎
哲學與人生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最近剛看完一本名為《哲學與人生》的書,這是一位臺灣作者寫的書,這本書被列為「高等學校哲學通識教學指導專家推薦用書」,這位教授在大學開設「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17以來座無虛席,本書集作者數十年授課之精華,開宗明義地講述了哲學的有關知識,通俗易懂,無半點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許會問,「學哲學有什麼用?又不能當飯吃。
」的確,學哲學是不能當飯吃,但學了後卻能知道「吃飯是為了什麼?」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後頗有感觸,摘抄出來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找到共鳴。
「人的經驗有時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現內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視野》
這句話太精闢了!一個人假設碰到一種情況或一種經驗,但卻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他不知道這種情況和經驗是什麼,也無法去處理,沒有體會也沒有心得,更沒有感知力,不久以後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為對照,幾十年的人生雖然經歷很多,但用言語表達出來卻很少,對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無視,彷彿一生都是很蒼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樂和痛苦。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可以沒有良好的制度,卻不能沒有正確的理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視野》
在解釋這句話之前,先講這句話「文化有三個層次:器物層次、制度層次、理念層次。」那麼這句話和上面這句話有什麼關係呢?
打個比方,現代人都講究快樂,做什麼事都是以是否快樂為前提。物質的提高和科學的迅速發展是否能證明社會的進步?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裡,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
有了一千萬想兩千萬,有了兩千萬想五千萬,人的慾望用無止境,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邊界的痛苦裡輪迴。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優,也不改其樂」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極為匱乏的社會裡,人也是可以快樂的。顯然,人是否快樂和物質沒有關係。
經濟和科學屬於器物層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快樂,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快樂,我看不一定。
「至於教育,我們知道關鍵在於內涵而不在於程度。」——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視野》
這句話使我聯想起前不久在電視上**的那位從事教育工作的碩士生硬闖紅燈,不聽勸阻並阻撓民-警執法,還故意推桑民-警,最終被治安拘留的事件。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學文化、碩士生、博士生,哪怕是小學文化甚至文盲,這隻能說明一個人的學歷或教育程度,不能說明這個人的人品是按照學歷排列的,博士生的學歷最高,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人品一等。教育工作所承擔的是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肩負的責任是重大的,古人說,君子要三省吾身,其一就是「傳不習乎?
」意思就是,學到的知識用到實處了麼?顯然,那位碩士生肯定沒有學到實處,更不知道她是怎麼教育別人的,中國的教育如果都落在這等人身上,後果真的很可怕。
我從小是被我外婆帶大的,我外婆有七個兒女,只有我外公一人養活全家,可以說我媽從小都過著這種清貧的日子,再說我外婆也沒什麼文化,最多隻能看看報紙而已。但她經常和我說,人要窮得有志氣,不要隨便要人東西,說話吃飯都要講禮數,當時雖然小,不能全懂。要知道,一個大人的言行舉止對於一個人的童年時期具有深遠意義,甚至可以影響成年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生命重要的不是存活時間的長短,而是活得有沒有意義。意義是指」理解的可能性「。」——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視野》
這句話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甚至有點老套,不過往往越是在老套裡越能發現精髓的東西。隨著基因科學的不斷髮展,人的壽命可以長得無法想象,活到一兩百歲算是年輕的。有一個問題卻不能忽視,這樣活著有沒有意義,如果僅是生命的延長,意義何在呢?
意義是什麼?生命又是什麼呢?(人生感悟 www.
lz13.cn)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哇!
是不是頭有點暈了,不錯,不要說你暈了,千百年來,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都被這些問題搞暈了,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但至少有一點可以達成共識,那就是,意義不在於意義本身,也就是意義的結果,而在於創造意義的過程,如果沒有這個過程,意義就沒有意義。意義在於過程。
「很多人不快樂,就是因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然而,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一個人在念中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是要考大學;念大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則是要順利畢業或繼續深造。
這樣的意義一直往後推延,最後總是要碰到結束,而在這個關卡上,不能在以一個具體的東西作為意義了(如賺到多少錢、當到什麼官)。這個意義是一個人在生命過程中無法達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內向尋找,也就是一種對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達成一種最高的、圓滿的境界。」——摘自第十三章《教育與自我》
所謂「最好總是要碰到結束」那就是死亡吧。一個人一生中會完成一件件有意義的事,難道當他死了後,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沒意義了麼?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
你既然問了,那就一定有意義。很少人能達到圓滿的境界,但生命的意義不就是在追求圓滿的過程中麼!只有人才會有這樣的提問,才會有這樣的終極思考,動物不會,這就是動物與人最根本的區別。
蘋果當飯吃可以嗎,蘋果當飯吃可以減肥嗎
蘋果雖然好 但不能當飯吃 並且 忌諱空腹吃蘋果 那樣不但不會吸收它的營養,還會造成讓人噁心的 症狀!滿意請採納 蘋果當飯吃 可以嗎 不可以的 如果想要 不一定就吃一些水果或者不吃 要科學 低熱量食物 再說了 最好的方法還是運動 哪有不勞而獲的事情 運動對身體還好 兩全其美 蘋果當飯吃可以 嗎 世界上...
哲學可以自學麼,如何去自學哲學
哲學使人聰明,更為人生答疑解惑。但是真的要來學的話還是講求 入門須正 的道理。蘇菲的世界 是熟知的哲學入門書籍,網上可以下到電子版以及語音版,還有電影。但是我個人認為,傅佩榮先生的 哲學與人生 上海三聯出版社 更適合入門。另外,復旦哲學王子王德峰的 哲學導論 也是一本不大卻很有內涵的哲學入門書。推薦...
麥當勞的漢堡能當飯吃嗎,隔夜的麥當勞漢堡能吃麼
emo黜黜 除了營養單一點,完全可以當飯啊。本身就是快餐。隔夜的麥當勞漢堡能吃麼? 七纖 分情況而言 1 如果是放在保鮮袋裡在冰箱的冷藏室存放,沒問題。2 如果常溫下存放且氣溫高,建議不要吃。漢堡包是英語hamburger的音譯,是現代西式快餐中的主要食物,最早的漢堡包主要由兩片小圓麵包夾一塊牛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