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小新
碑林坐落於十三朝古都西安三學街(因清代的長安學、府學、咸寧學均設在這裡而得此名),是中國收藏古代碑石墓誌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藝術寶庫。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點之一,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館藏文物種類豐富,包括歷代碑石、墓誌、石刻造像、畫像石等石刻文物和書法、繪畫、碑拓等其它文物,尤以碑刻墓誌、歷代拓本為具有特色的館藏品。碑林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有著巨大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碑林藏品浩瀚,書法藝術卓越,文化內涵豐富,被譽為“東方文化的寶庫”、“書法藝術的淵藪”、“漢唐石刻精品的殿堂”、“世界最古的石刻書庫”。碑林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全國18個特殊中國歷史旅遊景觀之一,被列入中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已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西安最有價值的文物古蹟之一,吸引著眾多海內外遊客,成為普及和弘揚中國經典文化的重要視窗。
從歷史價值來說,許多碑文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有的可藉以補充和訂正史書記載的遺誤,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寶貴資料。如從陝西周至縣出土,光緒三十三年(2023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通高353釐米,寬103釐米,刻於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國和敘利亞兩國文字記載了唐時**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亞傳入中國的情況。此外,唐《中尼合文之陀羅尼經幢》是中國唐代和尼泊爾人民友好交往的實證;《唐廣智三藏碑》記載了一個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國的經歷和密宗傳入日本的師承關係。
等等這些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史的珍貴資料。
《明德受紀碑》上刻有“大順”、“永昌”字樣。這是明未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遺物,記載著當時陝西大旱,糧價昂貴,“小麥每鬥二兩四錢,米每鬥二兩六錢”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慘景象;清刻《張化龍碑》,頌揚了當時領導陝西扶風、歧山一帶農民反抗官府的張化龍;清刻《荒負歌》等,也記錄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壓迫剝削的廣大農民的苦難生活;元刻《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廟碑》、《劉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教案碑》等,均從不同方面記錄了元末紅巾軍起義和清末廣大勞動人民反抗剝削壓迫和帝國主義外來侵略的事實。
碑林中還記載了諸多歷代人物,如被譽萬世師表的孔子,統一中國文字的李斯,對蜀漢忠貞不渝的關羽,兩袖清風的鄭板橋,慷慨就義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虎門銷煙震驚中外的林則徐,歷代書法大師王羲之、顏真卿、于右任,以及勵精圖治的鄧廷楨,推行新法的康有為等。他們那憂國憂民,為事業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大量的石經,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獻資料。《石臺孝經》刻於唐天寶四年(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註解並親自以隸書書寫的(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記述他也孔子的問答辭,主要內容講孝、悌二字),此碑由四塊色如黑玉,光可鑑人,高590釐米的細石合成,是碑林裡最巨集偉的石碑。碑上加方額,額上刻浮雕瑞獸、湧雲;額上蓋石,蓋石邊緣刻優美的捲雲,頂上作山嶽狀;碑下有三層石臺階,故稱“石臺孝經”;三層石臺四面都刻有生動的線刻畫,有茂盛的蔓草和雄渾的獅形怪獸,兩種不相協調的動植物被刻畫得融洽無間,整個構圖給人以威武、活潑的感覺,為盛唐的藝術精華。
《開成石經》是碑林儲存的中國最完整的一套石刻書籍,是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接受國子監鄭覃的建議,由艾居晦、陳珍等用楷書分寫,花費了大約七年時間到開成二年(837年)刻成一部石經。其中包括《周易》6卷,《尚書》13卷,《詩經》20卷,《周禮》11卷,《禮儀》17卷,《禮記》20卷,《春秋左氏傳》30卷,《春秋公羊傳》12卷,《爾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經》、《論語》等十二種經書和五**字及九經字樣。計114石,文刻兩面,228面,字列八層,共六十五萬零二百五十二字。
刻成後立於唐長安城的國子監內,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同時也是讀經者抄錄校對的標準。此經是中國古代七次刻經中儲存最完好的一部,是一座大型的石質書庫,這在中國印刷術發明以前,對文化的儲存和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明清兩代的《興學碑》、《修渠記》、《修棧道記》、《修城記》、《修廟記》等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碑林不僅是東方石質歷史文化的寶庫,更重要的是書法藝術的寶庫,享有“書法藝術故鄉”的美譽。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嶧山刻石,原碑為秦國丞相李斯所書。東漢中平二年(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隸書寫的,這是中國漢碑中儲存比較完整,字型比較清晰的碑刻,為漢碑中的精品。
“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石”,儲存了中國最早的《周易》文句,相傳是當時著名學者、大書法家蔡邕以隸書書寫,方挺嚴整,為漢隸之典範。
唐代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繁榮時期。在唐代書法藝苑中,名家輩出,時有傑作,真、草、隸、篆,百花爭妍,猶如璀璨的群星,放射出永不泯滅的光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各創一體,歐陽通、徐浩、史維則、懷素等也都是一代名家。
歐陽通書寫的《道因法師碑》,與其父歐陽詢的《皇甫誕碑》很相近,結構嚴謹,書法險勁,是值得珍視的書法名碑;顏真卿的《顏勤禮碑》、《顏家廟碑》、《多寶塔感應碑》等,氣勢雄渾,蒼勁有力,是標準的“顏體”;柳公權的《玄祕塔碑》,筆力遒美瘦挺,勁如削竹,結構峻整,神足韻勝,是“柳體”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懷仁和尚從晉王羲之遺留的墨跡中選集而成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則更是膾炙人口的佳作;著名草書家懷素的《千字文》,筆意奔放,流利灑脫,為世所珍。此外,宋起佶的《大觀聖作之碑》(瘦金體)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祕閣帖》等,也是稀有的珍品。
除了書法,在北魏、唐、宋等碑誌上,還儲存了大量具有藝術價值的精美圖案花紋。如唐刻《大智禪師碑》的兩側,以線刻和減地兩種手法並用的圖案作為裝飾,將蔓草、鳳凰和人物穿插佈置,使人感到繁麗、活潑、美妙而有生氣;《石臺孝經》碑頭上的浮雕捲雲和獅子,碑座上線刻的精緻蔓草、瑞獸等,也都表現了唐代雕刻所特有的富麗作風;唐刻《道因法師碑》座垢兩側,用流利的線條,刻出兩組人物,共有十多個捲髮深目的異國裝束的人,牽馬攜犬,作準備出行狀,是不可多得的線刻佳作;北魏的《元暈墓誌》四側,分別刻著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空隙中滿填流動的雲彩,呈現出飄逸而和諧的奇特意境。它們像綠林一樣陪襯著繁花似錦的書法藝術,使碑林這座書法藝術寶庫,更加瑰麗異常。
碑林能較完整地儲存,是與清代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的貢獻分不開的。宋代時,由於無人管理,珍貴的漢唐碑碣有的被人用做磚甓,有的用於修橋,遭到人為的破壞。元代時,碑林的碑石曾兩次全部跌倒。
明嘉靖三十四年(2023年),陝西發生8級大**,碑林裡的大量碑石因摔碰而斷裂。清乾隆三十七年(2023年),畢沅率同僚到碑林視察,只見房屋倒塌,碑石橫臥於荊榛瓦礫之間,環顧四周,滿目荒涼,這使他十分震驚和痛心。他與同僚合義,採取修整房屋,整理石,編目著錄,組織石刻陳列,建立管理機構和保管制度等措施,重修和保護碑林。
在他所著《關中金石記》中說:“前後堂廡,皆鼎新焉,旋於土中,搜得舊刻數十片,遂取《石經》及宋元以前都,編排甲乙,周以欄盾。明代及近人所,則汰存其佳者,別建三楹以存置。
其鎖鑰則有司掌之,設法保護,以冀垂永久。”畢沅對金石文字有濃厚興趣,整修碑林在於“庶考古者,得以觀覽也” ,為保護珍貴文物作出了重要貢獻。
2樓:十三潮古都
作為一個生活在西安好些年的陝西人,卻一直沒有去過碑林,主要是之前一直以為碑林就是一些歷代碑刻,實在看不懂書法,所以也就沒有去參觀的想法。最近讀了《中國歷史密碼》一書,才發現碑林不止有書法碑刻,各種石雕藝術品也不少。
國寶級文物——驪山老君像。老君即老子,是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被尊為道家創始人。唐玄宗時期崇尚道教,安祿山為了討好唐玄宗,命人蔘照楊貴妃的容貌雕刻了這尊老子像。
安祿山發動叛亂後,這尊雕像遭到毀壞,幸得宋代時,道士在雕像外面敷泥以保護,才得以保留至今,成了安祿山“賄賂”唐玄宗的一個證據。
從左上到右下分別為颯露紫、白蹄烏、特勤驃、拳毛騧、什伐赤、青騅
昭陵六駿指的是安放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寢昭陵神道旁的6件戰馬形象石刻,屬於國寶級文物。這六匹馬的原型是伴隨李世民在大唐建立前四處征戰,最後戰死疆場的戰馬,李世民生前命畫家閻立本和其兄閻立德設計、雕刻。2023年,六駿浮雕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被盜運美國,剩下的“四駿”後來被搬運到陝西省圖書館,在2023年移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至今。
碑林收藏的昭陵六駿中的白蹄烏、什伐赤、青騅、特勤驃四件都是真品,但是都裂成數塊,這是文物販子第二次計劃盜運時打碎的。颯露紫和拳毛騧兩幅完整的浮雕作品,是複製品。
唐高祖李淵獻陵前的石犀。這尊石犀通長3.4米,身高超過了2米,採用陝西富平所產一整塊的青石雕刻而成,重達10噸。
石犀在雕刻風格上承襲了漢魏石刻穩重、質樸的特點,但手法上則更加寫實、精確,充分體現了初唐雕刻藝術的趨尚與風格。這件石犀雖然體型高大,但比例卻十分恰當,反映了當時雕刻家對這種動物造型的整體把握。
石犀的原型為現已滅絕的圓帽犀,原產於東南亞。據史料記載,唐初,今越南順化一帶的林邑國向唐王朝進貢了圓帽犀,李淵非常喜歡,建造獻陵時,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置於陵前。這一石雕注重寫實,結構勻稱,比例準確,顯然是以活犀牛為模特,所以說這件石犀本身理應視為中外友好往來的紀念物。
看了這麼多,不知你對碑林博物館是不是也有了興趣,帶上一本《中國歷史密碼》吧,碑林的石刻藝術館陳列有約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石刻藝術室展陳有自漢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帶上這本書,發現碑林背後的更多故事!
建立碑林的目的和作用有哪些?
3樓:北京創典文化
北宋時期,建立了我國收藏古代碑石墓誌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碑林。當時,朝廷建碑林的目的是為了儲存《開成石經》。900多年以來,西安碑林經過歷代擴大、徵集、收藏和精心保護,藏碑石近3000通。
經過擴建的西安碑林有6個碑廊、7座碑室、8個碑亭,陳列展出1000多通碑石。在名碑薈萃的展室裡,有浩瀚儒家石經,有秦漢文人的古樸遺風,有魏晉北朝墓誌的精華,有書聖王羲之的書體,有畫聖吳道子的畫幅,有大唐名家的絕代書法,有宋元名士瀟灑的筆墨。
從歷史價值來說,許多碑文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有的可藉以補充和訂正史書記載的貽誤,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寶貴資料。
從陝西周至縣出土後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通高2.79米,寬0.99米,刻於781年,用中國和敘利亞兩國文字記載了唐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亞傳入我國的情況。
建立碑林的目的和作用有哪些,碑林的歷史價值
北京創典文化 北宋時期,建立了我國收藏古代碑石墓誌時間最早 名碑最多的一座碑林。當時,朝廷建碑林的目的是為了儲存 開成石經 900多年以來,西安碑林經過歷代擴大 徵集 收藏和精心保護,藏碑石近3000通。經過擴建的西安碑林有6個碑廊 7座碑室 8個碑亭,陳列展出1000多通碑石。在名碑薈萃的展室裡,...
掛毯的歷史和價值,掛毯的歷史和價值
哭泣的奧米 早在西漢時 兩千年前 中國已出現了編織地毯。在公元八世紀時的唐王朝氈毯頗為流行。那時曾出現用銀線織成的氈毯。在17,18世紀,以龍為圖樣的地毯在皇宮中使用,那時是中國編織地毯的頂盛時期。但很少清朝以前編織的地毯被儲存下來。在二十世紀初歐美商人在天津,包頭,北京和青島設廠編織地毯,但是那時...
長城的歷史價值的意義,長城的歷史價值是什麼?
卞綠柳充申 您好,希望答案您還滿意 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遼寧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陝西 山西 河南 河北 北京 天津 山東和吉林 黑龍江 青海 新疆等省 市 自治區 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於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半島的若干地區。其範圍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