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魚鹹鹹
因為隆中對是計劃。計劃在實際操作中,要根據變化進行調整。
兩件事情超出了隆中對的計劃。
1曹操的南下速度超過了諸葛亮的預期,就是說,劉備還沒有拿到荊州,曹操就來了。
2孫權的發展速度超過了諸葛亮的預期,就是說,孫權有能力獨立對抗曹操,而不必依靠劉備。
所以,後果很明顯。
1曹操來的快,所以結果是三家三分荊州,而不是劉備獨佔。
2孫權實力膨脹,所以會爭奪荊州,而不會和劉備聯合。
隆中對是對當時的情況提出的規劃,當形勢起了變化,達成的條件自然就不存在了,只能退而求其次,進行調整。因為客觀條件不足,所以,隆中對沒有成功。
2樓:藏教
因為縱觀全篇隆中對,除了讓劉備代荊州,佔益州的割據算是成功之外,對於一統天下的根本在於四個字,天下有變。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以上是原文,可是天下有變,怎麼變?曹操還能再經歷一次赤壁一樣的大敗?這個天下有變是建立在曹魏政權不穩,出現混亂的基礎上。
可是還沒有等天下有變,荊州先變了,關羽敗亡,劉備伐吳失敗,跟著死了,蜀國一下元氣大傷。
看著很是可惜,可是這是必然的結果。先論地盤,魏國最大,比之蜀吳聯合還要多。
景元四年(263),魏氏唯有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孫權赤烏五年(242),亦取中州嘉號封建諸王,其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萬,章武元年(221)其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至景耀六年(263)蜀亡時,劉禪向鄧艾所上之士民簿,僅有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只看人口就可以知道了,蜀國怎麼贏?
再說人才儲備,蜀國即使關羽不丟荊州,可是關羽也已經老了,關羽之後還有誰可以擔當重任,為劉備守住荊州,等待著天下鉅變?誰能代替關羽去抵擋魏國吳國的明爭暗奪?
魏國地廣人多,人才輩出,羊枯,鄧艾,鍾會,甚至姜維都是魏國出身。蜀國諸葛之後還有誰?
諸葛的隆中對根本就是誇大了目標而有意縮小了難度,編繪的很美,可是卻很難實現,中國南北對立從來都是北攻南守,朱元璋能成功是佔了北方不穩的便宜,可是劉備有了地盤,北方一定全部是曹操的了,而且曹操根基穩定下來,不會給劉備什麼空子鑽的。
不要把諸葛想的太過厲害了,他是人,不是神,或許在同等情況下他能贏曹操,但是時與勢完全在曹操的時候,他不可能逆轉這一切。
3樓:網友
不是成功了嗎 三分天下。
隆中對中諸葛亮的戰略藍圖能實現嗎?為什麼
金子 在當初若是沒有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可能行的,因為諸葛亮在之後的原北伐計劃是從漢中進攻長安,關羽的軍隊從江陵拿下襄陽 上庸的。在三國裡,蜀國的軍事力量是最弱的。漢中之戰之後,蜀國便不得不調整好內政,養精蓄銳。但之後關羽大意失荊州,使蜀國的軍事力量大大減弱,又由於劉備急於報仇,調動一大部分兵力攻打東吳...
馬謖是諸葛亮殺掉的嗎,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謖
馬謖是被諸葛亮下令處死的,但到底有沒有付諸實施呢?答案是沒 街亭有。在 馬謖傳 中有明確記載 謖下獄物故 即病死獄中。綜合以上史料,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馬謖在街亭舉動違規,不遵諸葛亮的指示,以致於最後慘敗而歸,並直接致此次出擊祈山的戰果 隴右三郡得而復失,無奈之下大軍退回漢中,馬謖是深知自己失敗後果...
劉伯溫挖諸葛亮墓 劉伯溫為什麼要挖諸葛亮的墓
劉伯溫挖諸葛亮墓看到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五個大字 吾到無人到 民間曾有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的說法,對此劉伯溫心裡是不服的,所以挖了諸葛亮的墳墓。劉伯溫是元末明初政治家 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他精通天文 兵法 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 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