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了秦漢時期的教育之後的感受,瞭解了秦漢時期的教育之後的感受。

時間 2021-09-11 22:29:14

1樓:錦鯉鯉上岸

秦漢服飾文化的歷史教育價值與當代教育意義

——秦漢服飾審美思想的成因

張慶芳服裝是人類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產物,既是生活用品又是人們觀照自己本質力量的審美物件,它直接或間接地體現著人的創造力量和審美理想。服裝為「衣、食、住、行」之首,它直接影響著每個人生活質量的高低,同時它也在滿足人類對於美的追求。這就是人類穿著衣服的兩個目的:

一是在自然環境中保護身體,維持生命。二是能夠滿足自我表現的願望,並通過審美來完成。

《墨子·公孟》雲:「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晉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韋以帶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袍,以治其國,其國治;昔者越王勾踐剪髮文身,以治其國,其國治。」可見當時列國風俗,從髮式到冠帽,從服裝到佩飾,都有明顯的區別,而這種區別的形成就在於各地文化的不同。

服飾的演變,同樣也離不開各個時期文化思潮的影響,但某一時期的審美設計傾向、審美意識也並非憑空產生的,它必然根植於特定的時代,在紛亂複雜的社會現實生活中,只有將這種特定的審美意識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見其原貌。本文以秦漢時期的服飾作為研究物件,講述一下秦漢時期人們的服飾審美思想。

一、秦漢時期的服飾審美意識深受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

秦漢時期的服飾色澤,就明顯地受到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如《史記·曆書》雲:「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並認為秦滅六國,是獲水德,因而色尚黑。根據五行學說,水在季節上屬冬,顏色是黑色,因而秦的服飾和旌旗都尚黑色。

到漢朝時,統治者認為漢承秦後,當為土德。五行學說認為土勝水,土是黃色,於是服色尚黃。方術家又把五行學說與占星術的五方觀念相結合,認為土象徵**;木是青色,象徵東方;火是紅色,象徵南方;金是白色,象徵西方;水是黑色,象徵北方。

青、紅、黑、白、黃這五種顏色被視為正色,並以黃為貴,定為天子朝服的色澤。後來又認為天子統一的象徵,代表了天下各方的顏色,因而要求天子服裝顏色須按季節不同而變換,即孟春穿青色,孟夏穿赤色,季夏穿黃色,孟秋穿白色,孟冬穿黑色,形成禮俗。除了正色以外,又按陰陽之間相生相剋的信仰,調配出來間色,介於五色之間,多為平民服飾採用。

我國服飾的色彩,與古代五方正色的信仰相結合,構成了傳統服飾的底色,代代傳襲。

西漢時期的董仲舒是漢代著名的大思想家,他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使儒家思想在漢代發揚光大,佔據了統治地位,而他所總結髮展的儒家學說更是對後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貫穿在董仲舒全部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說,與中國服飾有著密切的關係,他論述的「天人合一」既是對中國遠古自然崇拜的繼承與提高,同時又對中國人融自然的服飾觀起到了理論上的指導作用。

有關「天道」的觀念成熟在先秦,而定型在漢代。孔子曾有「富貴天下」的宿命論調。荀子則把「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的旗幟舉得很高。

《荀子·天論篇》中說得非常明白:「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功。」

與董仲舒「天人一也」和「天人感應」有關的,是服飾中有應季節而專設的「四時服」與「五時衣」。這種衣服出現的時代要早於董仲舒,最初屬於周代祭祀用服的規定。如《禮記·月令》中有「天子春衣青衣,夏衣朱衣,秋衣白衣,冬衣元衣。

」關於「五時衣」的記載可見《太平御覽》卷六九引漢馬融《遺令》:「穿中除五時衣,但得施絳絹單衣。」

對照五時衣所選擇的五種顏色來看,中國古人並未考慮到四季的溫差,而是人們努力尋求與大自然精神的統一。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天道自然,以天道為本,因而強調法天思想,說人類社會中的一切(當然包括服飾)都應該效法天(自然)。

二、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意識形態直接影響到服裝的審美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七雄爭霸,各自為政,造成了百家爭鳴學術論戰,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以及墨、法等各學派,從而不同派別的意識形態滲透到服飾美學思想中產生了不同的審美主張。如儒家倡「憲章文武」「約之以禮」,墨家倡「節用」,「食之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法家韓非子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時,提倡服裝要崇尚自然,反對修飾。《淮南子覽冥訓》載「晚世之時,七國異族,諸侯製法,各殊習俗。

」記錄了當時論爭紛紜,各國自治的特殊時期的真實情況。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的封建統一國家。秦王政當上始皇帝之後,立即著後推行一系列鞏固**集權的措施,將諸如度量衡、刑律條令等各國遺留下的"異"轉化為"同",其中就包括衣冠服飾制。不過,由於秦始皇當政時間太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尚不及詳盡完備,只在服裝旗幟的顏色上做了統一。

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因為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麼,秦勝周,就應該是水德,色尚黑,這樣,在秦朝,黑色為尊貴之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了。

在漢代初年,由於受連年戰爭影響,經濟遭受破壞,民眾生活極苦,漢皇帝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廢除了一些苛政,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農業進一步發展,手工業生產技術相應提高。其中染織工藝、剌繡工藝和金屬工藝的發展,推動了服裝裝飾的變化。完整的服飾制度在漢朝得以確立。

三、社會角色的標誌,對古人的服裝審美意識的影響貫穿了古代社會的始終

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受這種等級制度「禮」的影響,古代服飾文化作為社會物質和精神的外化是「禮」的重要內容,為鞏固自身地位,統治階級把服飾的裝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裝除能敝體之外,還被當作分貴賤,別等級的工具,是階級社會的形象代言人。

自從人類社會中有了財富的擁有者和權力的擁有者以後,每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就開始出現了高低貴賤的差異。特別是權力擁有者,為了拉開與一般老百姓的距離,以維護自己的尊嚴,便想方設法顯示自己的特殊,以服飾來標明這些,是人們從遠古時期就萌動的一種意識,隨著服飾的日益繁複,加之在社會交往中顯示地位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到,於是服飾就充當了標明人們社會地位的顯而易見的物化了的精神必需品。

社會地位所顯現出的等級階梯是人們可以直接觀察到的,由外在的特定的服飾來塑造一個與其地位相對應的著裝形象就更進一步加強了人們的直觀印象,從而為社會活動的條分縷析提供了方便,最終進入由視覺感官向大腦傳遞資訊再支配行為的社會成員的自覺意識中。

根據中國漢代輿服制度規定,**平時要將官印帶在身邊,將官印的綬帶垂在裝官印的囊之外。於是印綬就成了漢代官階的重要標誌,如皇帝佩黃赤綬,長二丈九尺九寸,諸侯王佩赤綬,長二丈一尺,諸侯貴國,相國皆綠綬,長二丈一尺,公、侯、將軍紫綬,長一丈七尺,以下依次類推,這在中國服飾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服飾標明社會職業。早在中國的漢代,就開始有以服飾來標明職業的記載。《後漢書·輿服制》稱:

「尚書幘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職業裝一般不寫進《輿服制》,即使有,也大多不甚詳盡,因為除了官服以外,主要是平民百姓的衣著,況且沒有專門的嚴格規定。如漢代男子首服制衣——巾幘,在色彩上就曾經標明過職業身份,車伕戴紅的。

轎伕戴黃的,廚師為綠的,官奴農人為青的。

漢代官兵

從以上論述來看,無論是哲學,經濟還是一定的階級性,都可以看出秦漢乃至整個歷史時期的服飾文化都具有社會性。構成服飾社會性的因素,除去成為社會控制手段的社會制度和倫理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等以外,還有一些潛藏在社會個體之中的對服飾的評判意識。由這些在一定範圍內為大多數人所共有的意識,再形成一種潛在的服飾評判標準,以此評判出服飾的優劣。

在此領域中所論述的優劣取向有時是經濟上的,有時又是美學上的,當然有時還針對是否有時代感,或者是兼而有之。

社會大文化背景決定了不同時代和不同區域內可能相差十分懸殊的服飾評判標準,具體到組成社會的無數個小群體內,又會因工作性質的差異。人員素養的高低而出現小群體內部相互影響的現象。其結果是可能出現良性迴圈,使人們的審美意識和社會知覺愈益提高,其服飾評判標準的文化性也會相應加強。

如果小群體內起帶動作用的人審美意識和社會認知水平較低,長時間共同討論,相互影響,往往導致惡性迴圈,使這一小群體的文化性久久不能加強,反而會減弱,或同步降低。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服飾社會性的潛力或是隱患。

有了一定的評判標準以後,社會的責任促使長輩千方百計的教育後代,以儘可能順應歷史潮流又維護固有的文化傳統。其表現形式主要為家長從子女很小時即充當第一任教師,告訴子女什麼樣的服飾好,什麼樣的服飾不好,如何掌握著裝分寸等。這種教育方式是繼承發展傳統文化並保持社會文明所不可缺少的,但利中之弊顯然是注入了大量的上一代評判標準中的固有模式,而且經常是先入為主,為後期教育先增加了一層人為的基礎。

雖然或進步或落後。如果是後者,就會為以後**期教育增加了難度。

各種傳播媒介是**期教育的主要渠道。凡執政部門,一般總要以文化界和教育界人士為主要力量。極力推行帶有一定傾向的教育,其目的不外乎是在提高全民族甚至上升到全人類的文化素養的同時,又能夠鞏固其政權,否則,單純文化性在事實上為社會所不容或不提倡。

在古代,這樣的評判標準和教育形式雖然沒有那麼明顯,但也存在於當時的社會中,特別是家長對子女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服飾制度的建立,如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服飾制度《輿服志》,還有各種文化思想的滲透,這些都影響了後代對服飾的認識。反過來,這些服飾等級性的存在也同樣影響著人們的思想。這些思想在不斷的繼承,傳播,以至對當今的我們也產生深遠的意義。

悠悠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對我們教育的發展,甚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很高的價值。而服飾作為一種資源,一種視覺資源,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冰上一角,反映一定的文化思想。通過對服飾文化的研究,我們可以瞭解當時的思想,並且對我們的審美思想,審美意識,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體會古人的傑作,別有一番滋味。

對古代服飾的研究對現代服飾創作有深遠的影響,任何理論的產生都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從歷史中得到啟發,從歷史中尋找根源,才能發展我們現在的服飾的文化,提高人們的審美意識,不斷的向更高的意境邁進。

簡述秦漢時期園林的創新之處,簡述秦漢時期的雕像作品

小兔子的文集 一 園林發展 1 秦漢時期在我國園林發展史上處於由囿向苑轉變發展的階段。2 苑規模浩大,建築崇巨集 壯觀 嚴整,裝飾窮極華麗,以顯示帝王的至高無上。3 苑池營建時,池中建有三山,築臺與殿閣相連,池邊設平池。4 東漢後期,皇家苑囿開始出現由崇尚建築逐步轉向推崇山水林木。其園圃建設趨向小型...

列舉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列舉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秦漢時期。我國的科學技術等居世界前列 周髀算經 記載的西周商高定理,屬於世界先進水平。西漢 九章算術 裡有許多數學上的重要成就,在當時世界上都是最先進的,它的許多數學思想至今仍然備受稱道,為中外科學家所採用。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的測定 方位的儀器。東漢民間醫生華佗製成 麻沸散 在世界上最早採...

秦漢時期的蠟染技術是怎麼操作的

在秦漢時期,我國西南地區的兄弟民族則又發明了蠟染技術,在古代叫做 蠟纈 纈 就是有花紋的絲織品。這種技術是利用蜂蠟或白蟲蠟作為防染劑。他們先用熔化的蠟在白帛 布上繪出花卉圖案,然後浸入靛缸染色。染好後,將織物用水煮脫蠟而顯花,就得到藍底白花或藍地淺花的印花織品,有獨特的風格,圖案色調飽滿,層次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