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時太湖流域是全國最大的糧倉嗎

時間 2021-09-11 22:29:14

1樓:匿名使用者

在宋朝時太湖流域是全國最大的糧倉,有蘇湖熟,天下足。

「蘇湖熟,天下足」此諺語自南宋開始流傳,出處見高斯得《恥堂存稿·寧國府勸農文》等書。蘇指蘇州,今江蘇吳縣一帶,太湖以東。湖指湖州,今浙江吳興一帶,太湖以南。

太湖流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小河流遍佈,「百流眾瀆(dú,水道),曲折縈繞」,稱「水鄉澤國」。自宋高宗至宋孝宗時期(1127—1189),興修太湖地區水利,在崑山、常熟以北,開河口導湖水入江海。孝宗時,於太湖出口處,設定閘門調節水量。

濱湖低田,高築圩岸,以御風濤。由於水利浚通,排除了嚴重水災,使低田與高田盡得灌溉。加上此地農業生產技術先進,農民深耕細作,「耕無廢圩(墟),刈(收割)無遺壟」,使用最新農具「連枷」脫粒,遂使蘇湖一帶成為南宋農業高產區,農作物一年兩熟,上田畝產達五六石,故有「蘇湖熟,天下足」之稱。

2樓:紫氣東來

是的,太湖地區的蘇州、湖州的糧倉是當時全國重要的糧倉,所以才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南宋時期「蘇湖熟 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還是

3樓:淺羽皆人

宋朝時期,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不一定是最大

「蘇湖熟,天下足」據說是南宋時候的民諺。元代任仁發的《浙西水利議答》裡提過。意思是:這個地方的糧食豐收,足於解決全國人口的吃飯問題。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宋元明清時期的中國的糧食**基地主要集中於長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陽湖和洞庭湖等平原和湖沼地區。這些地區不僅自身人口稠密,還要運出大量的糧食**其它地區,所以從宋代以後就流行有「蘇湖熟,天下足」,「蘇常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

4樓:奔跑的窩牛的家

南宋時完成經濟重心的南移,

「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

太湖流域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

宋朝太湖流域的兩大糧倉是什麼,太湖流域在宋朝時期的糧食作物

宋朝太湖流域的兩大糧倉是蘇州與湖州。1 蘇州 宋太祖開寶8年 公元975年 吳越王錢俶改中吳軍為平江軍,隸江南道。太平興國3年 公元978年 吳越納土歸宋,恢復蘇州建置,轉屬兩浙路轉運使。政和3年 公元1113年 敕升蘇州為平江府,屬江南道浙西路,於是蘇州又有平江之稱。宣和5年 公元1123年 置浙...

太湖流域居民點的分佈與河 湖的關係是

大部分沿著河和湖的岸邊居住 請說出太湖流域居民點的分佈與河,湖的關係 紫雪冰情 太湖流域 一 自然地理 太湖流域面積36500km2,行政區劃包括江蘇省蘇南的南京 丹陽 常州 無錫 蘇州 崑山,浙江省的嘉興 湖州二市及杭州市的一部分,上海市的大部分。其中江蘇省佔53 浙江省佔33 4 上海市13 5...

宋朝有玉米嗎,玉米在宋朝時有嗎?(或 宋江起義時起義軍可能埋伏在玉米地裡嗎?)

沒有,玉米是在明朝才引入中國的。墨西哥及中美洲,是玉米的發源地,據考古發現,早在1萬多年前,這裡就有了野生玉米,而印第安人種植玉米的歷史也已有3500年。考古學家已經在普埃布拉州特瓦坎谷地發現了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1540年之間玉米文化的遺蹟,表明古印第安人如何在狩獵活動日漸稀少的同時,逐漸開始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