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樓上煙雲歷史
《古人談讀書》是三則關於古人讀書的言論總編,從《論語》、《訓學齋規》、《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獻中總結古人讀書的方法。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古人談讀書》的翻譯文。
一、《古人談讀書》的原文
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朱熹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曾國藩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者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二、《古人談讀書》的翻譯文
第一則翻譯: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第二則翻譯: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
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如果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第三則翻譯: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氣則絕對不會甘心居於下等;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滿足,像河伯觀海,井底之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有恆心則必然沒有幹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識、有恆,三者缺一不可。
總而言之,以上就是《古人談讀書》的原文和翻譯文,希望可以幫到你。
2樓:姬覓晴
第二則為: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翻譯: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
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3樓:落日夕陽老師
《故人談讀書》一共有三則。
第一則: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
第二則:
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宋]朱熹
第三則:
其中第二則的翻譯如下:
我們知道,第二則是出自於朱熹的,簡單地介紹一下朱熹。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出生於南劍州尤溪。
朱熹乃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事實上,朱熹是「二程」的三傳**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
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4樓:法外狂徒
有獎勵寫回答共7個回答
姬覓晴baby
用力答題,不用力生活 聊聊關注成為第9051位粉絲
第二則為: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翻譯: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
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擴充套件資料:
《古人談讀書》是三則關於古人讀書的言論總編,從《論語》、《訓學齋規》、《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獻中總結古人讀書的方法。
古人認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向則自己不甘心為下流;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滿足,像河伯觀海,井底之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有恆心則必然沒有幹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識、有恆,三者缺一不可。
5樓:滑書蘭
第二則為: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翻譯: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
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6樓:奧利給
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宋】朱熹
翻譯: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
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7樓:匿名使用者
讀書要講究三道及讀書時要專心,認真看,認真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便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不會記得長久這三道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8樓:
我曾經說過:讀書要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便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9樓:可自珍
r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10樓:小黑貓
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會不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致志,卻只隨隨便便的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經到了,那麼眼睛和口還有不到的道理嗎?
11樓:刑珈藍穎
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要湧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隨隨便便地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囗還會不集中嗎?
古人談讀書的翻譯文
12樓:樓上煙雲歷史
《古人談讀書》是三則關於古人讀書的言論總編,從《論語》、《訓學齋規》、《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獻中總結古人讀書的方法。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古人談讀書》的翻譯文。
一、《古人談讀書》的原文
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朱熹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曾國藩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者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二、《古人談讀書》的翻譯文
第一則翻譯: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第二則翻譯: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
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如果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第三則翻譯: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氣則絕對不會甘心居於下等;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滿足,像河伯觀海,井底之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有恆心則必然沒有幹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識、有恆,三者缺一不可。
總而言之,以上就是《古人談讀書》的原文和翻譯文,希望可以幫到你。
13樓:落日夕陽老師
《古人談讀書》的原文如下:
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朱熹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曾國藩《古人談讀書》的譯文如下:
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氣則絕對不會甘心居於下等;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滿足,像河伯觀海,井底之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有恆心則必然沒有幹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識、有恆,三者缺一不可。
總而言之,以上就是《古人談讀書》的原文和譯文,希望可以幫到你。
14樓:123瘋狂小仙
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朱熹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曾國藩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譯文及註釋譯文
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
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氣則絕對不會甘心居於下等;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滿足,像河伯觀海,井底之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有恆心則必然沒有幹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識、有恆,三者缺一不可。
註釋敏:聰明。
好:喜好。
恥:以……為恥。
知:通「智」,聰明,智慧。
厭:滿足。
誨:教導。
謂:說。
漫浪:隨隨便便。
急:要緊。
蓋:小狗。
士人:泛指知識階層。
恆:恆心。
下流:下等,劣等。
古人談讀書(一)翻譯,古人談讀書的翻譯文
呼阿優 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 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原文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
《論語》二則翻譯,《論語》原文及翻譯
孔子說 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孔子說 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自己內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行為。論語 原文及翻譯 論語十二則翻譯...
翻譯《世說新語》二則,《世說新語》兩則 原文和翻譯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你說的對 知識與技能 學習時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讀順句子,讀懂文意。過程與方法 在自主 合作 的學習方式中,理解課文。情感 態度與價值觀 結合文中人物的語言和描述動作的語句進行品味,從而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重點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大意。難點翻譯文言文,積累一些文言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