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井家的露寶
1.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2.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經過第一次童子試後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之後以童生身份參加第二次考試——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
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第三次考試叫鄉試,只有獲得秀才資格才可以參加,所有通過鄉試的叫舉人,被薦舉之人。其中鄉試裡邊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
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第四次北京的考試叫會試,由有舉人功名的人蔘加,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進貢給天子的士子。貢生裡邊的第一名叫會元;到皇帝那兒的考試叫殿試,通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裡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狀元。
2樓:匿名使用者
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鄉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一級的會試的資格。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汞士(又稱中式進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 是科舉制度最高階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
古代中了狀元,是怎麼通知中狀元者的?
3樓:義柳
敲鑼打鼓,金榜題名送到家
4樓:
說的是古時科考中榜時,有「登科報喜書」。從6月下旬起,2023年高考各省市相繼放榜,如今「科考」,中榜者收到的「家書」是「入學通知書」。
我國從古至今,「金榜題名時」都是人一生中最大喜事之一,值得慶賀。如今的入學通知書較為簡單,一般是學生姓名,所考入專業,持書報到,學校公章等。可古時的「入學通知書」,較為複雜。
特別是唐宋時期,更不一般。
5樓:通事萬事通
全國各地張貼檄文縣官親自率領師爺衙役送喜帖到家
古代如何考狀元
6樓:超級晨霧的光
古代參加科舉考狀元,參加科舉獲得殿試第一名才為狀元。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經過第一次童子試後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之後以童生身份參加第二次考試—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
第三次考試叫鄉試,只有獲得秀才資格才可以參加,所有通過鄉試的叫舉人,被薦舉之人。第四次考試叫會試,由有舉人功名的人蔘加,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進貢給天子的士子。貢生裡邊的第一名叫會元;到皇帝那兒的考試叫殿試,通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裡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狀元。
擴充套件資料
科舉內容: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裡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
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7樓:正道長存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元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清朝的科舉程式是:不論身份和年齡,一律都得經過童試(含縣級的童試、州府的府試、省級的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的科考程式。參加鄉試之前必須經過童試,取得生員資格,才能去省裡參加鄉試。
鄉試中合格者為舉人。凡是經過考生所在縣的縣試的,就算童生,童生不算功名,但是是一種社會榮譽,往往會得到社會相應的尊重和資助。童生都具備了進入府試的資格;經過了府試的童生就取得參加省級院試的資格,省級院試過關,就取得了秀才的功名了,國家要給秀才免掉他家庭中的稅賦,還要給予資助。
鄉試三年舉行一次,大多在秋天考試,所以又稱之為「秋闈科考」,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這樣的考試,經過了鄉試考試的合格者就叫做舉人。會考三年舉行一次,舉人才有資格參加科考,經過了會試考試的合格者,就叫做貢士。貢士的名額很少,一年只有300名左右。
取得了貢士功名的,其實已經獲得了進士的功名,但是,他們還要參加殿試才能夠最後得到這個功名,所謂的殿試,就是皇帝要在太和殿再進行一次御前考試。殿試在宋朝之前屬於科考程式之一,殿試要產生重新排名,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總稱"鼎甲"。
8樓:匿名使用者
狀元確立於唐代,清朝的科舉程式是:不論身份和年齡,一律都得經過童試(含縣級的童試、州府的府試、省級的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的科考程式。參加鄉試之前必須經過童試,取得生員資格,才能去省裡參加鄉試。
鄉試中合格者為舉人。凡是經過考生所在縣的縣試的,就算童生,童生不算功名,但是是一種社會榮譽,往往會得到社會相應的尊重和資助。童生都具備了進入府試的資格;經過了府試的童生就取得參加省級院試的資格,省級院試過關,就取得了秀才的功名了,國家要給秀才免掉他家庭中的稅賦,還要給予資助。
鄉試三年舉行一次,大多在秋天考試,所以又稱之為「秋闈科考」,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這樣的考試,經過了鄉試考試的合格者就叫做舉人。會考三年舉行一次,舉人才有資格參加科考,經過了會試考試的合格者,就叫做貢士。貢士的名額很少,一年只有300名左右。
取得了貢士功名的,其實已經獲得了進士的功名,但是,他們還要參加殿試才能夠最後得到這個功名,所謂的殿試,就是皇帝要在太和殿再進行一次御前考試。殿試在宋朝之前屬於科考程式之一,殿試要產生重新排名,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總稱"鼎甲"。
9樓:***山雪
讀書。縣,考過童生試,成為秀才;
省,考過鄉試,成為舉人;
京師,考過殿試,成為進士;
進士前幾名,皇帝看誰順眼,就欽點狀元。
古代宰相和狀元的區別,為什麼古代許多具有狀元之才的人最終都沒有當上宰相?
古代宰相和狀元的區別大了。宰相是 大官。狀元只是科舉第一名連官都不是。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 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 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 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 韓非子 顯學 但只有遼...
古代的「狀元」和「探花的區別,古代 狀元 榜眼 探花 服裝有什麼區別
殿試 是科舉制最高階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為三甲 一甲三名,賜 進士及第 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 鼎元 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狀元 狀元 1.科舉時代稱殿試第一名為狀元.唐 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五代 王定保 ...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狀元和我們今天的高考狀元有什麼區別呢
蝦彈文化 一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狀元比現在的高考狀元要難考 古代科舉考試是全國範圍性的選取,那時的試卷題目,考試規則都是統一的。而現代中國的高考雖然也是全國範圍性的考試,但是各省份的試卷並不一樣,試卷難度也不一樣,不同省份成績無法做一個系統的比較。而且古代的科舉狀元是全國第一,而現代的高考狀元只是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