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和進士,還有狀元都是屬於什麼級別

時間 2022-03-04 19:00:17

1樓:小小的

古代的秀才和進士,還有狀元分別屬於縣級、市級和國家級的狀元。其實秀才、進士和狀元是屬於清朝時候舉行的一種考試製度,叫做科舉制下所分配的排名。如果你中了一個秀才的話,那說明你在自己的縣城是一個比較優秀的人才。

秀才其實是每個縣城都會選出一批比較優秀的人才去參加市裡的考試,如果考試過了以後你就可以成為進士。然後各個地方的進士又聚集一起去參加國家的考試,如果得到第一名就會被稱為是狀元。

古代的科舉考試和現在的考試其實還是有不同的地方。我們現在的考試是分配到各個地區,自己決定自己所在地區的錄取分數線等問題。但是在科舉考試的時候,因為條件比較艱苦,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學習的機會。

科舉考試是一級一級來參加考試,比如先各自地方舉行一次考試,如果考試成功的人可以作為本地方的優秀代表去參加更高階別的考試。經過層層的篩選,最後得到第一名的人才可以有當官的機會。

狀元就是類似我們現在高考的全國第一名。狀元是特別難得的一個人才,因為他不僅要和自己本地方的人比,還要和其他各個地方的人比。所以如果不是特別優秀的人才是很難成為狀元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古代的時候,有一個家庭出了一個狀元那麼整個家族都會跟著風光起來。因為這也算是實力的一種。

綜合上面所說,我認為古代的秀才、進士和狀元是表示不同等級的優秀人才。因為古代的時候其實很多家庭是讀不起書的,所以科舉制度從某些方面來看算是給那些平民百姓一個機會。可以說科舉制是相對公平的一種人才選拔方式。

2樓:陌鏡楠

秀才類比今天大概是考上了雙一流大學的程度,進士考上了清華北大,而狀元,就是全國的第一人。

3樓:行走的生活小達人

秀才是通過地方的縣級考試評定的,屬於縣級狀元,類似我們現在的縣級幹部。進士則是通過市級或者是省級考試評定出來的優秀人才,相當於現在的省市級狀元。

4樓:庸予言爾

一般古代,秀才是由童生於府縣考試後得到的秀才,再則省考試後舉人,之後全國集中考試再參加由君主親自監考的殿試得出進士,進士分三個等次(三甲),第一等前三狀元、榜眼、探花,其餘

二、三甲統稱同進士。

5樓:匿名使用者

大概就是秀才:鎮黨委委員,舉人:縣委常委,進士:省委常委

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監生和狀元都是什麼級別

6樓:匿名使用者

這些都只是代表古代讀書人的社會地位及功名的名稱。童生,即村級考合格者。秀才是地方院試合格者,開如享受功名和特免權。

監生是在一定名額內優選考取合格的,就如現今的大學生。舉人,即鄉試入榜的,中舉的則可參加次年全國會考,同時也享有在地方縣級以下的特權。進士、狀元即全國會考後,選送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十名前的則可賜為進士。

秀才舉人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7樓:匿名使用者

秀才相當於碩士;舉人相當於有正職的公務員;進士相當於清華北大博士或博士後研究生畢業。

進士: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舉人: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秀才: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

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8樓:紙墨成殤

「秀才」相當於大學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

參加縣或者府一級考試通過的,成為秀才。秀才參加省一級(或者其他行政單位名稱,各個朝代不一樣)考試通過的,是舉人,這場考試叫做「鄉試」。所有舉人蔘加全國考試,通過之後就是進士。

擴充套件資料

關於科舉考試的介紹:

1、童生試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

2、鄉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釋出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

3、會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9樓:蒼玉蘭閃煙

你說的這些和現在的學歷沒有可比性。

如果一定要比,比較合乎情理的是:

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因為他們可以算是有學問的人。

舉人,相當於大學生或研究生,因為他們畢竟是從眾多的秀才中脫穎而出的。

進士,確切地說,它是一種類似職稱的說法,應該相當於現在的教授,或者研究員。因為每一屆全國才幾十個。

狀元,絕對不能說相當於博士,因為博士太多了,而狀元幾年才出一個,至少應該相當於院士,如果狀元可以說是一種榮譽的話,那就應該相當於現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10樓:假蘇更生

參加縣或者

府一級考試通過的,成為秀才;

秀才參加省一級(或者其他行政單位名稱,各個朝代不一樣)考試通過的,是舉人,這場考試叫做「鄉試」;

所有舉人蔘加全國考試,通過之後就是進士;

進士考試的殿試第一名,才可以稱為狀元。

所以對應到現在:小學、初中生算是童生;

初中畢業一般會有一次全縣或市聯考,考入高中,所以高中生、至少初中畢業生才可以算秀才;

高中時參加全省高中會考全部通過、取得高中畢業資格、有資格去高考的,就是舉人了。

一般高中畢業會考在高中三年學業完成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所以高中高年級的學生,不要再管他們叫「秀才」了,應該稱他們為「舉人老爺」,免得叫低了晦氣,考不進大學。

然後學生參加全國等級的考試——高考。高考通過,成了大學生的,都是進士。

如果你一定要分的話,那麼一本的算進士出身、二本的算同進士出身好了。

現在沒有真正的所謂「狀元」了,因為現在沒有「殿試」了。隨便你把誰叫「狀元」都行。

11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一定要比,比較合乎情理的是: 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因為他們可以算是有學問的人。 舉人,相當於大學生或研究生,因為他們畢竟是從眾多的秀才中脫穎而出的。

進士,確切地說,它是一種類似職稱的說法,應該相當於現在的教授,或者研究員。因為每一屆全國才幾十個。 狀元,絕對不能說相當於博士,因為博士太多了,而狀元幾年才出一個,至少應該相當於院士,如果狀元可以說是一種榮譽的話,那就應該相當於現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延伸: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現代也比喻知識量豐富的人。

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

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殿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

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

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袁可立)戊子舉於鄉,己丑成進士。」

12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代,要想做官發達,基本上就只能走科舉這條路。寒窗十餘載,考完秀才考舉人,考完舉人考進士,只有高中進士才能入仕做官。那麼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今天的哪個層次呢?

13樓:

學子參加鄉下(相當於地區)每年一次的考試,通過便是秀才。 秀才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考試(鄉試),試題由皇帝親自確定,主考官也由皇帝委派。考後釋出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 舉人蔘加會試(在京城),通過的為貢士,也叫進士.

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通過殿試以定甲第。一甲第一名稱狀元 。

14樓:果然

古代科舉進士的地位是很高的,三年才出一榜,每榜就百十號人,可以說鳳毛麟角,絕不像文藝作品中一抓一大把。

可以這樣比較,古代的童生(例如洪秀全)要通過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相當於現在的普通高校畢業生或研究生。

秀才(例如蒲松齡)就是有功名之人,平均每五百人才錄取一個,相當於現在的事業編制。

貢生(例如于成龍)屬於秀才中的佼佼者,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

舉人(例如左宗棠)可以補縣官的空缺,相當於現在的副處級幹部。

同進士(例如曾國藩)雖然比進士矮一截,但最低都可以直接為縣官了,向相當於現在的正處級。

進士(例如林則徐)當然相當於現在的副廳級了。

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畢竟古代很多考中進士的學子才二十出頭,但我們要知道,古人可沒有現代人長壽,古代生活在太平盛世,人們的年壽一般也只能達到五十歲左右,即便生活在上層社會一般也就能活六十歲左右,二十多歲對於很多古人來說已經走完了生命的一半了。

總的來說,古代能選拔為進士的學子是萬中無一的,考中進士就跟現在買彩票中頭獎的概率差不多,但成為進士就能獲得崇高的社會地位,這就是古代有很多讀書人願意耗盡畢生經歷參加科舉的原因。

秀才,舉人,進士都是什麼級別

15樓:

學子參加鄉下(相當於地區)每年一次的考試,通過便是秀才。 秀才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考試(鄉試),試題由皇帝親自確定,主考官也由皇帝委派。考後釋出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 舉人蔘加會試(在京城),通過的為貢士,也叫進士.

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通過殿試以定甲第。一甲第一名稱狀元 。

古代的「狀元」和「探花的區別,古代 狀元 榜眼 探花 服裝有什麼區別

殿試 是科舉制最高階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為三甲 一甲三名,賜 進士及第 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 鼎元 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狀元 狀元 1.科舉時代稱殿試第一名為狀元.唐 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五代 王定保 ...

古代宰相和狀元的區別,為什麼古代許多具有狀元之才的人最終都沒有當上宰相?

古代宰相和狀元的區別大了。宰相是 大官。狀元只是科舉第一名連官都不是。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 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 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 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 韓非子 顯學 但只有遼...

古代中的狀元榜眼和探花的順序怎麼排的啊

牙牙的弟弟 依次為狀元 第一 榜眼 第二 探花 第三 狀元 榜眼和探花是古代科舉考試的最後一步 殿試 中產生的前三名。殿試只一天,日暮交卷,經受卷 掌卷 彌封等官收存。至閱卷日,分交讀卷官8人,每人一桌,輪流傳閱,各加 1 五種記號,得 最多者為佳卷 而後就所有卷中,選 最多的十本進呈皇帝,欽定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