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僅80多字的家書,為何能成為千古絕唱

時間 2021-08-11 17:05:42

1樓:文娛吃瓜

諸葛亮僅80多字的家書,即是他晚年寫給兒子的《誡子書》,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是因為:一方面是諸葛亮鞠躬盡瘁一生的寫照;另一方面飽含深情,循循善誘,字裡行間流露對於兒子的期待

諸葛亮素有「臥龍」之稱,他也的確名副其實,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為劉備闖蕩出一片天地立下汗馬功勞。

諸葛亮曾寫過只有80多字的家書,至今被奉為經典,原因在於:

《誡子書》是諸葛亮鞠躬盡瘁一生的寫照

諸葛亮是一代謀臣,不僅輔佐劉備奪取土地,而且在劉備死後,忠心耿耿輔佐幼主劉禪,含辛茹苦、苦心孤詣,誡子書裡的每一句話好像是他當年的所做的每一件事,讀這封家書,猶如又讀一次諸葛亮一生。在誦讀的過程中,為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所薰陶,所影響,諸葛亮的偉大、顯著使得這封家書異常閃耀。

飽含深情,循循善誘,字裡行間流露對於兒子的期待

家書不僅能活靈活現展現諸葛亮一生,而且內容字字珠璣。首先從靜以修身說起,闡述靜是修身的基本,再說儉以養德,勤儉是塑造良好品德的前提。

兩句高屋建瓴,後面從這兩個方面依次,重點突出寧靜、勤儉的對於人塑造的重要性,家書的結尾以年與時馳警示兒子歲月很容易流逝,要珍惜光陰。整篇家書內容緊湊,渾然一體,給人以啟迪和啟發,為人們磨礪心智提供了範本。

2樓:

因為諸葛亮寫的《誡子書》開家教訓導之先聲,為處世治國之根本,是修身養性的準則,所以能成為千古絕唱。

3樓:麻莉麻莉哄

諸葛亮所寫的《誡子書》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家書中不僅顯示他一生的寫照,還流露對於兒子的期待。

4樓:梔梔推文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瞭立志與學習的關係,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諸葛亮所寫的《誡子書》,包含著對子孫後代無限的期望,還有拳拳的舐犢之情。

6樓:橘瓜談文化

因為諸葛亮雖然只是寫普通的家書,但是都寫得非常氣勢磅礴,總結了自己的一生,非常大氣。

7樓:

一般古人家書是凝鍊了此人一生的生活經歷,學術思想等。諸葛亮告誡自己的兒子既懂得修身養性,也要學會立志學習,富含哲理。

8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裡面也總結了自己的一生

9樓:橘瓜

諸葛亮的這個《誡子書》,不僅表露出對於自己生平的一些總結,而且從裡面也看出了一個人父親對兒子的期盼。

10樓:一立多

因為這個家書凝練了自己一生的作為,而且其中遣詞用句都非常動人,包含了對兒子的期許。

11樓:

此書乃《誠子書》,是他對自己孩子殷切的教導,是對自己兒子的期待。

諸葛亮的《誡子書》說明的道理是什麼?

12樓:

在這篇《誡子書》中包含的十種道理:

一、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

二、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

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

四、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五、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六、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

七、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

八、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

九、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原文:《誡子書》三國.蜀國: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釋義: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到那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13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我們從小就要修身養性,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能處事不驚,還要培養良好的品格,勤儉節約;其次,在我們風華正茂之時,要樹立遠大志向,勤奮學習,不被眼前的名利所幹擾,要有聞雞起舞的精神;這樣,到了老了以後,才不會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後悔。

14樓:匿名使用者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15樓: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

找李白,白居易,王維,杜甫還有辛棄疾的資料,,最好是那些鮮為人知的資料,越多越好,,

16樓:手機使用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遊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並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於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

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陝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陝西富縣境),隻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後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後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後,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曆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隻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鬱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

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聖」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餘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聖",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於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裡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餘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遊,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別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經多次修復而成,面積240餘畝,是成都遊客最集中有觀光勝地之一。草堂內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建築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廟、詩史堂、柴門、工部祠。

其中大廟、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築,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並有杜詩傳人陸游、黃庭堅陪祀。

2023年,杜甫草堂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餘冊,文物2000餘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儲存最完好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

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

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鑑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並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杜詩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於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於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鬱頓挫。這裡的沉鬱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的地位。的地方

樂毅究竟厲害在哪?為何能讓諸葛亮那麼欽佩?

樂毅在軍事上特別厲害,他曾經帶領五國的聯軍伐齊,一鼓作氣攻下了齊國70座城池,如果不是受到了燕王的猜忌,樂毅早就可以將齊國給滅亡。樂毅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他幫助燕國復仇,聯合其他幾個國家,一起圍攻齊國,差點讓齊國滅了國。所以諸葛亮欽佩他。諸葛亮較管仲,樂毅如何 怎麼說呢,我覺得三人半斤八兩。管仲幫著...

諸葛亮為何選擇沒有勢力的劉備,而沒選擇很強大的曹操

因為他想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天下做棋盤,諸侯為棋子。以犧牲平民百姓為代價。阻擋曹操統一天下的腳步。使天下進入百餘年的混戰之中,最後發現,自己能力有限,收拾不了殘局了。含恨而終!顯擺的人,不神化怎麼辦,神仙大駕 因為諸葛亮這個人是臥龍,臥龍擇主從來不是看勢力大小,而是看這個君主人怎麼樣的,劉備當時雖...

公孫策被稱為再世的諸葛亮,包拯為何把他推上虎頭鍘問斬

包拯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之一,一提起包公,我們潛意識匹配到的成語就是 鐵面無私 而公孫策,它是包拯的師爺,長期跟隨在包拯身邊,為包公出謀劃策,也是很聰明的一個人。有人曾直接把公孫策稱為 再世諸葛亮 但是,公私分明的包拯最後還是把他推上了斧頭鍘問斬。公孫策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我們知道在開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