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北京創典文化
傳說在古時候,有一天,部落聯盟領袖舜去泰山巡遊,當他和手下走到南天門那個地方的時候,忽然狂風暴雨從天而降。
舜來到一片松林避雨,但是大雨下個不停,舜有一位手下名叫方玉,帶著幾位勇士來到舜的身邊,護衛著舜。
可是,狂風越來越大,眼看著松樹上面的樹冠被大風吹走了,有的松樹還被連根拔起,山石也被颳得到處亂飛。
舜和方玉等人被吹得東倒西歪的,眼看著大家就要被大風吹到。
一個山谷中了。這時,天上忽然飛來了5只孔雀,它們站在松樹的樹冠上,用身體擋住了大雨。舜忽然感到天上不下雨了,他猛地抬頭一看,發現樹冠上有5只孔雀,它們張開的翅膀形成了一個圓圓的雨傘,遮住了狂風暴雨。
雨停後,舜抬頭望去,一道彩虹映著5只孔雀張開的美麗翅膀,陽光透過綠色的孔雀羽毛縫隙,顯得十分燦爛,簡直美麗極了。舜非常感動,他告訴方玉說:「這5只孔雀不畏艱險前來拯救我們,我們要把它們帶回宮中,我要給它們蓋一座華麗的房子住。
」方玉連忙回答說:「好!我一定按照要求去辦,這5只孔雀真是上天派來保護我們的天將啊!
」過了一會兒,舜便指揮方玉等人去捉那5只孔雀。只見那5只孔雀,圍著舜轉了一圈,然後化作一片祥雲向天空飛去了。這時方玉對舜說:
「舜帝啊!這5只孔雀是上天派來救我們的,因為您治理有功,才來保護您呢!既然孔雀已經飛回天庭,為了不忘記它們的救命之恩,我建議在您衣服上做出那5只孔雀羽毛上美麗的圖案,以紀念這些有功的孔雀吧!
」舜聽後連連說好。就這樣,舜回去後便命方玉召集天下女工巧手,給自己做了一件華麗衣服,在衣服上繡了5只美麗的孔雀圖案。
因為是用針線一針一針繡成的,好比那些用針刺的美麗紋身,所以後人就稱之為刺繡。
據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記載,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有6種花紋,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下衣有6種花紋,即: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上衣下衣共12種花紋,稱為12章。
據《辭海》闡述:「黼」字為在古代禮服上繡半黑半白的花紋;「黻」字為在古代禮服上繡半青半黑的花紋。至於「文章」兩個字,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成為了一個詞彙,意思非常明白,但在古漢語中,卻別有含義。
用青、紅兩色線繡稱之為「文」,用紅、白兩色線繡稱之為「章」。實際上,「文章」兩字古意為錦繡,後來轉義喻文了。「文」的另外一個意義是指畫,即同「紋」。
那麼,我國的刺繡究竟源於那個朝代呢?由於刺繡不易儲存,因此很難說清這個問題。後來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刺繡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從那個時期的出土文物來看,黏附在泥土上的絲織物的紋路和刺繡的花紋依稀可見。
特別是從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中,出土了繡衾被和禪單衣,上面繡著龍、鳳、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備,綺麗多變。這說明刺繡在楚之前已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高的工藝水平和獨特的工藝門類。
為什麼在那個時候會出現刺繡呢?其實,最主要的因素是由兩個方面決定的:
一是說到刺繡不能不說到絲織,絲織的產生造就了刺繡的誕生。在春秋戰國時期,農業比之以前更發達,男耕女織成了這一時期的重要經濟特徵,幾乎家家種植桑麻,由於當時的養蠶方法已經十分講究,因此所繅出的蠶絲質量很高,其纖維之細之均,可與現代絲織品相媲美。
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織錦,每根紗由四五根絲線組成,而每根絲線又由十四五根絲纖維組成,也就是說每根紗竟由54根絲纖維捻成。如此高的絲紡水平,自然也推動了染、繡的工藝發展,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觀和更富表現力。
二是隨著社會等級制度的強化和人類審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刺繡工藝漸趨成熟。這一時期的刺繡有經過誇張變形的龍、鳳、虎等動物圖案,有的則間以花草或幾何圖形,虎躍龍蟠,龍飛鳳舞,刻畫精妙,神情兼備,佈局結構錯落有致,穿插得體,用色豐富,對比和諧,畫面極富韻律感。
刺繡始於哪個朝代
2樓:
刺繡,又名「針(針)繡」,俗稱「繡花」。以繡針引綵線(絲、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繡跡構成紋樣或文字,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古代稱「黹」、「針黹」。
後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至周代,有「繡繢共職」的記載。
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繡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繡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繡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繡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繡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蘇繡、粵繡、湘繡、蜀繡,號稱「四大名繡」。
此外尚有顧繡,京繡、甌繡、魯繡、閩繡、汴繡、漢繡和苗繡等,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繡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繡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飾,檯布、枕套、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
【中國刺繡源流】
刺繡起源很早。黼黻絺繡之文,見於尚書。虞舜之時,已有刺繡。
東周已設官專司其職,至漢已有宮廷刺繡。三國吳孫權使趙夫人繡山川地勢軍陣圖,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盧眉娘以法華經七卷,繡於尺絹之上,因刺繡聞名,見於前者著錄。自漢以來,刺繡逐漸成為閨中絕藝,有名刺繡家在美術史上也佔了一席之地。
目前傳世最早的刺繡,為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繡品。觀其針法,完全用辮子股針法(即鎖繡)繡成於帛和羅上,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將圖案龍遊鳳舞,猛虎瑞獸,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出楚國刺繡藝術之成就。漢代繡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內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202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大批種類繁多而完整的繡品,更有助於瞭解漢代刺繡風格。
從這些繡品看,漢繡圖案主題,多為波狀之雲紋,翱翔之鳳鳥、賓士之神獸,以及漢鏡紋飾中常見之帶狀花紋、幾何圖案等。刺繡新採用的底本質材,則為當時流行的織品,如織成「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長樂光明」等吉祥文字之絲綢錦絹。其技法以鎖繡為主,將圖案填滿,構圖緊密,針法整齊,線條極為流暢。
東晉到北朝的絲織物,出土於甘肅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魯番等地,所見殘片繡品無論圖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細密的鎖繡全部繡出,成為滿地施繡的特色。傳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繡,與唐代宗教藝術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有不少唐繡佛像,如大英博物館藏有東方敦煌千佛洞發現之繡帳靈鷲山釋迦說經圖,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藏釋迦說法圖等,都與當對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關聯。此時刺繡技法仍沿襲漢代鎖繡,但針法已開始轉變運用平繡為主,並採用多種不同針法,多種色線。
所用繡底質料亦不限於錦帛和平絹。刺繡所用圖案,與繪畫有密切關係,唐代繪畫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鳥也漸興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樓閣,花卉禽鳥,也成為刺繡圖樣,構圖活潑,設色明亮。
使用微細平繡之繡法,以各種色線和針法之運用,替代顏料描寫之繪畫形成一門特殊的藝術,也是唐繡獨特的風格。至於運用金銀線盤繞圖案的輪廓,加強實物之立體感,更可視為唐代刺繡的一項創新。
唐以前之繡品,多為實用及裝飾之用,刺繡內容與生活上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宋代刺繡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於繡畫。自晉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嗜愛書法並及於繪畫,書畫乃當時最高的藝術表現,至宋更及於絲繡,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刺繡之作風。
歷代迄清各時代之繡畫與繪畫應有不可分離之關係。
宋代刺繡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據《宋史·職官志》載,宮中文繡院掌纂繡。徽宗年間又設繡畫專科,使繡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繡工相繼輩出,使繪畫發展至最高境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刺繡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繡作。
為使作品達到書畫之傳神意境,繡前需先有計劃,繡時需度其形勢,乃趨於精巧。構圖必須簡單化,紋樣的取捨留白非常重要,與唐代無論有無圖案之滿地施繡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軒祕錄》載:「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
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待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讒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說明了宋繡之特色。
元代繡品傳世極少,臺灣僱故宮博物院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觀之,仍承繼宋代遺風。元人用絨稍粗,落針不密,不如宋繡之精工。
明代的染織工藝,至宣德間始變發達。刺繡始於嘉靖年間上海顧氏露香園,以繡傳家,名媛輩出。至顧名世次孫顧壽潛及其妻韓希孟,深通六法,遠紹唐宋發繡之真傳。
摹繡古今名人書畫,劈絲配色,別有祕傳,故能點染成文,所繡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世稱露香園顧氏繡,蓋所謂畫繡也。此即傳世聞名之顧繡。
顧繡針法,最主要繼承了宋代最完備之已成繡法,更加以變化而運用之,可謂集針法之大成。用線主要仍多數用平線,有時亦用捻線,絲細如髮,針腳平整,而所用色線種類之多,則非宋繡所能比擬。同時又使用中間色線,借色與補色,繡繪並用,力求逼真原稿。
又檢視案所需,可以隨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羅鬥雞尾毛,薄金、頭髮均可入繡別創新意,尤其利用發繡完成繪畫之製作,於世界染織史上從未一見,即此可知顧繡有極其巧妙精微之刺繡技術。
清代刺繡,多為宮廷御用的刺繡品,大部分均由宮中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製花樣,經批核後再傳送江南織造管轄的三個織繡作坊,照樣繡制,繡品極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宮廷刺繡,同時在民間先後出現了許多地方繡,著名的有魯繡、粵繡、湘繡等、京繡、蘇繡、蜀繡等,各具地方特色。蘇、蜀、粵、湘四種地方繡,後又稱為「四大名繡」,其中蘇繡最負盛名。
蘇繡全盛時期,流派繁衍,名手競秀,刺繡運用普及於日常生活,造成刺繡針法的多種變化,繡工更為精細,繡線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圖案多為喜慶、長壽、吉祥之意,尤其花鳥繡品,深受人們喜愛,享盛名的刺繡大家相繼而出,如丁佩、沈壽等。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蘇繡出現了創新作品。光緒年間,餘覺之妻沈雲芝繡技精湛,聞名蘇州繡壇。沈氏30歲時,逢慈嬉太后70壽辰,沈氏繡了「八仙慶壽」的八幀作品祝壽,獲賜贈「福」「壽」兩字,因而改名沈壽。
沈繡以新意運舊法,顯光弄色,參用寫實,將西畫肖神**的特點表現於刺繡之中,新創「**繡」,或稱「藝術繡」,針法多變,富立體感。
隨著蘇繡的發達與創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許多新的刺繡,如亂針繡、束繡、雙面繡、雙面異色繡、精微繡、彩錦繡等。另外還有許多邊疆少數民族的織繡,亦充分表現原始風格的自然美與拙樸之美。刺繡最早多為實用,及至宋元廣及書畫之製作,漸乃成為藝術珍賞之用。
故宮所藏之刺繡,多屬此類。時代最早者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為清代。經歷代的創新發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幾乎皆為精品,繡工勻整,針線細密,設色精妙,深得書法精髓,且均裱裝成冊軸卷,使觀賞者往往誤以為書畫,欣賞珍藏藝術價值極高。
“金步搖”是哪個朝代出現的
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步搖這種飾物,據 周禮 天官冢宰第一 載 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 編 次 東漢鄭玄注云 副之言覆,所以覆首為之飾,其遺象若今之步搖矣,服之以從王祭祀。又五代馬縞 中華古今注 卷中 載 殷後服盤龍步搖,梳流蘇,珠翠三服,服龍盤步搖,若侍,去梳蘇,以其步步而搖,故曰步搖。可見,步搖是...
龍在什麼朝代出現過,龍是最早出現哪個朝代?
飛 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祕 遼闊 至高無上的天空。因此,好飛 必然 通天 早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雙耳盆上,就有將 魚藻紋 和 鳥紋 刻劃在一起的圖案,陝西北首嶺遺址出土的 鳥魚紋 亦稱 龍鳳紋 也將天上飛的鳥同水中游的魚棗龍的模糊集合物件聯絡起來,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
我國古代有一種井田制,是哪個朝代出現的
我秒殺了愛情 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出現於商朝,到西周時已發展很成熟。到春秋時期,由於鐵製農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諸多原因井田制逐漸瓦解。實質是一種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秦孝公即位後,就廢除了井田制度 陽光無限好日子 最早是夏代。井田 一詞 最早見於 穀梁傳 宣公十五年 古者三百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