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課鄭振鐸如何理解文中畫線的句子中加點的「血紅」一詞

時間 2022-03-07 05:40:24

1樓:孔雀黃昏淚

「血紅」更能體現出文章整體的意境和氛圍,顯得更為悲烈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2樓:selina黃蝶

「血紅」更能體現出文章整體的意境和氛圍,顯得更為悲烈

你怎樣理解文中畫線句子中加點的「殘忍」一詞?

3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的「殘忍」一詞表現了媽媽的複雜心情。一方面,她知道這樣說兒子聽了會很難接受,這樣做兒子將要靠自己奮鬥,得多吃苦,媽媽不忍心;另一方面,為了打消兒子的依賴心理,讓兒子學會獨立生存,又不得不忍痛狠下心這樣說

<最後一課>文中畫"~~~~~"的句子你怎樣理解

4樓:匿名使用者

用學生的表現,來襯托出人民在敵人的鐵蹄下的屈辱生活

5樓:劉小傑

一切盡在不言中~~~~

文中畫「——」的句子,你是怎樣理解的? 為什麼同學們把雪球鄭在李小海

6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是不是沒問完啊?

7樓:

這個問題是不是沒問完啊?。沒看懂

最後一課 鄭振鐸 全文

最後一課的原文

《最後一課》講的是什麼?

8樓:13婕綸

《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小弗朗士的自敘和對他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

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普通的老師和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他的形象栩栩如生。

簡答:這篇課文一小弗朗士的口吻,敘述了法國阿爾薩斯地區遭受普軍侵佔後,師生們上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情形。

法國作家 阿爾封斯·都德的短篇**《最後一課》在2023年被首次翻譯介紹到中國,從此,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它被長期選入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時期、不同意識形態的阻隔,成為在中國家喻戶曉、最具群眾基礎的法國文學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為都德的代名詞,作為「愛國主義」的符號,融入近代中國人百年的情感之中!

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讀者,通過《最後一課》,瞭解到「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清晰、最嚴謹的語言」,懂得了「當一個民族淪為奴隸時,只要它好好地儲存著自己的語言,就好像掌握了開啟監獄的鑰匙」。

今天為什麼上最後一課呢,用原文回答。 文中劃橫線的句子屬於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最後一課》鄭振鐸 5

9樓:ve雪見

因為「被認為孤島的最後一塊彈丸地,終於也淪陷於敵手」文中劃橫線的句子屬於外貌描寫,作用是:喧染當時的氣氛。

鄭振鐸和都德的《最後一課》有什麼不同點?

10樓:_sunshine_木木

都德的《最後一課》是以學生的角度來寫,而鄭振鐸的《最後一課》是以老師的角度來寫。都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都運用了景物描寫。

都德的文章,從一個孩童的角度出發,重點描繪韓麥爾先生和小弗朗士「色彩斑斕」的感情變化。故事性和戲劇性強,在相對輕快的氛圍中帶來諷刺性的思考。鄭振鐸的文章從大學教師相對沉穩,義無反顧的視角出發,在平凡的文字中,字裡行間透著一種兵臨城下的壓抑與知識分子面對「亡國」的實象,體現出的悲壯,決然。

兩篇文章一篇以天真無邪的筆調,在渲染一種浪漫氣氛的同時,帶出強烈的暗諷;一篇樸實記事,直抒胸臆,表達出對不作「苟全」之夢,在犧牲時義無反顧的氣概進行讚美。

11樓:蔡鳥歸來

鄭振鐸和都德的《最後一課》同樣的題目,同樣的亡國身份,但有不一樣的地方:

1、不一樣的基調,不一樣的氛圍,帶給讀者不一樣的的感受與思考。

都德的《最後一課》,從一個孩童的角度出發,重點描繪韓麥爾先生和小弗朗士「色彩斑斕」的感情變化。故事性和戲劇性強,在相對輕快的氛圍中帶來諷刺性的思考。鄭振鐸的《最後一課》從大學教師相對沉穩,義無反顧的視角出發,在平凡的文字中,字裡行間透著一種兵臨城下的壓抑與知識分子面對「亡國」的實象,體現出的悲壯,決然。

2、都德的《最後一課》以天真無邪的筆調,在渲染一種浪漫氣氛的同時,帶出強烈的暗諷;鄭振鐸的《最後一課》樸實記事,直抒胸臆,表達出對不作「苟全」之夢,在犧牲時義無反顧的氣概進行讚美。

3、從文章的立意而言,二人讚揚的是同一種品質,敘述了不同的年輕人在不一樣的環境下或等到「最後一課」才醒悟(當然,這不是小弗朗士的錯),或用自己的醒悟來為「最後一課」定下基調。環境和接受教育的不同,影響了一代人的價值觀——是在壓迫中苟且殘喘,還是儘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新生」。

鄭振鐸的文章更符合中國人含蓄的特點——不在五顏六色地迸發出的情感中發洩情緒,表達思想,而是在平淡的故事與悄然的過程中蘊育著無數人思想的硝煙,最後釀成驚世駭俗的「戰爭」。

4、都德《最後一課》以熱愛祖國語言來表現愛國情感,鄭振鐸的《最後一課》通過隨時準備反抗敵人的侵略來表現愛國情感的。

拓展資料:

都德的《最後一課》:

阿爾豐斯·都德的短篇**《最後一課》,寫的是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在歷史上阿爾薩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蘭西曾多次交替擁有其主權),普魯士佔領後禁教法語,改教德語,愛國的法國師生上了最後一堂法語課,表現法蘭西人的愛國情懷。2023年被胡適首次翻譯介紹到中國,從此,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它被長期選入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時期、不同意識形態的阻隔,成為在中國家喻戶曉、最具群眾基礎的法國文學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為都德的代名詞,作為「愛國主義」的符號,融入近代中國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讀者,通過《最後一課》,瞭解到「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清晰、最嚴謹的語言」這句話的內涵,懂得了「當一個民族淪為奴隸時,只要它好好地儲存著自己的語言,就好像掌握了開啟監獄的鑰匙。

」鄭振鐸的《最後一課》:

現代作家鄭振鐸(1898-1958)的散文作品。

「口頭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見得便是殺身成仁的志士。無數的勇士,前仆後繼地倒下去,默默無言」。

12樓:小樑仔

不同點:

1、都德《最後一課》以熱愛祖國語言來表現愛國情感,鄭振鐸的《最後一課》通過隨時準備反抗敵人的侵略來表現愛國情感的。

2、都德是從小學生的角度寫,鄭振鐸是從大學老師的角度寫。

3、人稱不同,一個從孩子視角觀察描寫,,一個從大學教師的視角描寫 。

4、《最後一課》題目相同但「課」的時間長短不一,概念不同。一個是語法課、習字課、歷史課、拼讀課四節課的集合,從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時間。

而鄭振鐸的「課」一堂課不到,因為「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課」。

阿爾豐斯·都德的短篇**《最後一課》,寫的是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在歷史上阿爾薩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蘭西曾多次交替擁有其主權),普魯士佔領後禁教法語,改教德語,愛國的法國師生上了最後一堂法語課,表現法蘭西人的愛國情懷。2023年被胡適首次翻譯介紹到中國,從此,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它被長期選入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時期、不同意識形態的阻隔,成為在中國家喻戶曉、最具群眾基礎的法國文學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為都德的代名詞,作為「愛國主義」的符號,融入近代中國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讀者,通過《最後一課》,瞭解到「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清晰、最嚴謹的語言」這句話的內涵,懂得了「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它好好地儲存著自己的語言,就好像掌握了開啟監獄的鑰匙。」

13樓:丶哄哄哄哄哄我

都德的《最後一課》寫於普法戰爭後的第二年,2023年。因為法國戰敗,被迫割讓洛林和阿爾薩斯兩個地方給普魯士,並不準再學習法語。鄭振鐸的《最後一課》寫於2023年上海被日本佔領的時候。

二者都是以外族入侵、民族處於生死存亡之際為背景,通過描寫在最後一堂課上,學生努力地學習本國語言,老師格外珍視這一堂課,表現了一個共同的主題: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最後一課鄭振鐸閱讀答案,最後一課 鄭振鐸寫作背景

粉色九月天 1.誰都明白這 最後一課 的意義 這句話說的 最後一課 的意義 是什麼?答 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大地前的最後一課,是中國師生能享受自己作為中國國民權力和義務的最後一課。2.在 最後一課 上,我 有哪些不同於往常的表情?為什麼會有這種表情?答 堅毅的決心,沉著,鎮定,安詳,沒有一絲的緊張...

最後一課鄭振鐸都得急幫幫我,最後一課 鄭振鐸點選答案 急急急!!! 多加分的!!!

1.對12月8日發生的這件事的態度就像試金石一樣準確地驗明每個人對祖國 敵人的立場和態度 2.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為下文學生上完最後一課,關閉校門做鋪墊 3.1 以平靜的景物描寫烘托出當時我們內心洶湧澎湃 2 表述出了時間的推移 4.因為日本軍的入侵,我們已無法在這塊土地上繼續學習下去 5.比喻 ...

都徳的《最後一課》與鄭振鐸的《最後一課》的相同處與不同處

表達了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之情 鄭振鐸 最後一課 的一些問題 年輕魏 你的第三個問題 上午十時三十分,為什麼時間要具體到分鐘?從整篇文章的大意來分析,它所敘述的是日本侵華時發生在學校裡的事。它所要表現的是當時人們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大家飽受日本鬼子侵略摧殘時國人的心連在一起的愛國主義熱情。因為文章一開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