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中有兩種修辭“用典”“互文”各是什麼意思?用法是什麼

時間 2021-10-14 21:23:07

1樓:淚落花滿溪

①用典亦稱用事,凡詩文中引用過去之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語言文字,以為比喻,而增加詞句之含蓄與典雅者,即稱“用典”

②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

”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 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在語文教材古詩文中,有數十處,這類句子句法關係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我們理解它時,要瞻前顧後,不能偏執任何一端,把它割裂開來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確地、完整地,全面地掌握這類句子的真正意思。

概括起來,互文一般有四類(常見的有兩類)。單句互文(即在一個句子中的互文)所謂單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後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交錯滲透、補充。例如:

(1)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我們應理解為: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

如將此句 作:“煙霧籠罩著寒水,月光籠罩著沙”理解,那就大錯而特錯了,怎麼也講不通意思。(2)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昌齡《出塞》)從字面上看,“秦時明月漢時關”是“秦時明月照耀漢時關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還是秦時的月亮,邊關還是漢朝的邊關”,而應解釋為: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邊關。

句中的“秦”、“漢”、“關”、“月”四個字是交錯使用的。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關塞”。即“明月依舊,關塞依舊,卻物是人非”。

更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悲愴。對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補)對句互文就是對(下)句裡含有出(上)句已經出現的詞,出(上)句裡含有對(下) 句將要出現的詞,對句出句的意義相互補充說明。例如現行教材裡的:

(1)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詩》)這也是一個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開我東閣門,坐我東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衣裳。”這一句寫出了木蘭從軍十二年後凱旋時看到舊物的那種久違重見時的喜悅與激動。

(2)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詩》)這兩句亦為互文,當窗亮敞,對鏡顧影是理雲鬢,帖花黃的共同條件,意指“當窗、對鏡理雲鬢帖花黃”。(3)“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詩》)按字面的解釋是“將軍經歷千百次的戰鬥戰死沙場,壯士從軍十年凱旋歸來。”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疑惑,為什麼死去的都是將軍,而歸來的都是壯士呢?事實上,“將軍”和“壯士”,“百戰死”和“十年歸”是互相滲透,互相說明,在意義上是合指兼顧的。

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將士們從軍十年,經過千百次戰鬥,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只有這樣理解詩句才顯合理。

2樓:匿名使用者

" 用典 " :借用古代發生類似的事物, 以先賢創作的詞彙 , 俗稱 " 典故 " , 用來闡釋特指的事物 .

" 互文 " 借用同體文章闡釋特指文章的 " 優缺點 , 章法 , 措辭 , 用事 " 等 稱該文為互文 .

3樓:匿名使用者

①從表達方式角度:

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敘述人稱的選擇:

第一人稱 便於直接抒情

第二人稱 親切,更強烈感人、擬人化

第三人稱 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

記敘順敘 交代清楚明白

倒敘 設定懸念,吸引興趣,波瀾起伏

插敘 豐富內容,深化主題,曲折有致

補敘 對前面的敘述加以補充和解釋

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抒情

記敘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盡致、間接抒情、寓情於景、

物事含蓄

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景物: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

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虛實結合

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

方法 作用

肖像 以形傳神

動作 表現人物性格特點

語言 言為心聲,表現人物性格

心理 揭示人物內心世界

景物 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寄託感情

白描 簡筆勾勒,簡潔準確傳神

工筆 雕細刻,纖毫畢見,具體生動

細節 準確傳神鮮明

說明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

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議論敘後議論 畫龍點睛,點明主旨

比喻論證 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1.開頭或結尾的議論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開頭有時是引起話題,在結尾是對主題總結。在段落的開頭或結尾,往往是段落的中心。

2.文章中間的議論,常起過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議**議**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論據: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論證: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引用論證)、

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結構:總分總 總分 分總 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②從選材剪裁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關係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

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

③從結構安排角度:

是否開頭結尾,各有特色;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定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

行文線索的貫穿。

開門見山,起承轉合,卒章顯志,首尾照應,畫龍點睛,

以小見大,先總後分,先分後總,層層深入,過渡照應,

伏筆鋪墊,欲揚先抑,欲抑先揚,詳略得當,情節起伏,

構思精巧,別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機杼,

匠心獨運,深然天成,結構嚴謹,思維嚴密—

常見表現手法和篇章結構技巧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過渡照應:承上啟下;前後呼應;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託物言志,藉助某種事物抒發感情表達見解。

借景抒情:以景襯情.融情入景。

欲揚先抑:先貶抑,後褒揚;

虛實結合:有實寫,有虛寫;

行文段落類

開頭段 統攝全篇,領起下文,渲染氣氛,奠定基調

過渡段 承上啟下

結尾段 呼應前文,深化昇華主旨,卒章顯志

④從表現手法角度:

象徵、對比、烘托、設定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託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象徵 有暗示的作用,引起讀者聯想,加深讀者對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聯想想象 具體、生動、形象

鋪墊照應 引出後文,曲徑通幽.照應能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

對比對照 有力地顯示事物的差異,突出事物的特點

襯托烘托 強調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增強語氣,使意義明顯.

抑揚強調作者肯定(先抑後揚)或否定(先揚後抑)的觀點

借景抒情

融情於景 使情感的抒發含蓄蘊藉,意味悠長

借物抒情 外物與感情相統一,使感情有所依託

託物言志 把不容易講清楚的抽象道理深入淺出的說明,使道理說得生動而具體,更有說服力

夾敘夾議 夾敘夾議在寫法上靈活多變,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達意. “記敘”是 “議論”的基礎, “議論”是 “記敘”的深化、昇華,是文章的點睛之筆

動靜結合 襯托

⑤從語言運用角度:

語言是否準確、簡練、生動、形象;

獨特的語言風格

(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

獨特的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排比、誇張、通感等)

常見語言特點:

⑴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

⑵惟妙惟肖:描寫逼真,多指人或動物。

⑶體物入微:描寫細緻入微、刻畫細緻生動。

⑷行雲流水:語言自然流暢。

⑸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

⑹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⑺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盡而意無窮

⑻含蓄蘊藉:語意含而不露,耐人尋味。

⑼整散結合:既勻稱整齊,又有錯綜變化。

詩情畫意、富有哲理、情韻悠長、耐人咀嚼、引人回味

常用修辭方法的基本作用

①比喻——使語言形象生動,增加語言色彩。

②擬人——把事物當人寫,使語言形象生動。

③誇張——為突出某一事物或強調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

⑤對偶——使語言簡練工整。

⑥引用——增強語言說服力。

⑦設問——引起讀者注意、思考。

⑧反問——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

⑨對比——突出其中一種事物或其特點。

⑩反覆——突出思想,強調感情,分清層次,加強節奏感,增強旋律美

⑾反語——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親暱感情;揭露批判,辛辣諷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戰鬥性

⑿頂真——環環緊扣,引人入勝

⒀通感——啟人聯想,耐人尋味

⒁雙關——使表達含蓄曲折,生活活潑,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

埋下伏筆(記敘文、**),

設定懸念(**),

為下文作輔墊;

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

深化主題(記敘文、**);

照應開頭(議**、記敘文、**)

在語文修辭手法中什麼是“互文,借代,反語等”

4樓:匿名使用者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②特徵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徵、標誌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圓規一面憤憤的迴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故鄉》)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裡,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

例子:朝暉夕陰。

《岳陽樓記》范仲淹( 意思是“朝暉夕陰”和“朝陰夕”」。“朝”和“夕”、“暉”和“陰”是互文。)

運用兩種以上的修辭手法寫幾句描寫秋天的話

心未走遠只是躲起來不見 那一陣陣徐徐涼風真像仙女的衣袖拂過,仙女慢慢飛過。擦去了農民伯伯頭上的汗水。描寫秋天的作文200字左右至少運用三種以上的修辭手法 秋姑娘悄悄地降臨到人間,我拿起畫筆,跑到田野,去描繪秋天的景色。秋天是紅色的,火紅的高粱像燃燒的火炬,給人們帶來喜悅的心情。紅彤彤的柿子像一盞盞小...

家鄉的景物作文並且寫兩種修辭,家鄉的景物作文80字並且寫兩種修辭

春風化雨時 家鄉的景物 朋友們,你到過我的家鄉嗎?我的家鄉在田頭,我的家鄉可美了,不信我帶你去看看。春天到了,萬物復甦,百花齊放,小草從地面探出頭來,好像在和春姑娘打招呼。柳樹長出了嫩葉,好像小姑娘的頭髮一樣,微風吹來,柳枝好像小女孩在跳舞。小鳥唧唧喳喳的叫著,好像在告訴我們春天來了。夏天,天氣熱了...

語文中有哪些句式 例如判斷句就是一種句式

明媚千尋 文言句式 與詞彙相比,文言語法變化不大,只是幾種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與現代漢語不同,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判斷句式 被動句式 倒裝句式 省略句式 疑問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詞 是 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