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會意名詞解釋,古代漢語名詞解釋

時間 2021-08-30 09:17:13

1樓:魯步慧巧

「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係合成一個字,綜合表示這些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這種造字法叫會意。用會意法造出的字就是會意字,它體現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會意」的詞語解釋是:

①名詞;六書之一。用兩個或幾個部件合成一個字,把這些部件的意義合成新字的意義,這種造字法叫會意,如「信」字。「人言為信」,「信」字由「人」字和「言」字合成,表示人說的話有信用。

②動詞;會心。

【示例】明 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一卷:「陳大郎已自會意,開了皮匣,把這些銀兩白華華的,攤做一臺,高聲的叫道:『有這些銀子,難道買你的貨不起!』」

實體字典上的解釋

①也叫"象意"。六書之一。利用已有的字,依據事理加以組合,表示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如日月為「明」,山高為「嵩」。

②猶言會心。謂領會其含義。陶潛《五柳先生傳》:「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會意字型別

1. 異體會意字

用不同的字組成。如「武」,從戈從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腳,表示人拿著**走,有徵伐或顯示武力的意思。

2. 同體會意字用相同的字組成

如「從」,表示兩人前後相隨、「比」,表示兩人接近並立。

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和指事的侷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會意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義;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強.

《說文解字》收會意字1167個,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現在人們還用會意的方法創造簡體漢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塵、國、孬」等。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合而成的,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交叉錯綜,這就是會意的方法所以「高產」、會意字所以多於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

拿「人」和「木」說:「人」和「人」可以組合為「從、眾」等,「人」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組合為「林、森」,「木」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析、相、採、困」等。因為會意字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的會合,所以可以表示許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難以表示的意義。

如「休、塵、取、採」等。

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意義之間的關係合成一個字,綜合表示這些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這種造字法叫會意。用會意法造出的字是會意字。

2樓:一米陽光婷婷

會意字,是指用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獨體漢字,根據各自的含義所組合成的一個新漢字,這種造字法就叫作會意,屬於六書中的一種。用會意造字法造出的漢字就是會意字。

異體會意字

用不同的字組成。如「武」,從戈從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腳,表示人拿著**走,有徵伐或顯示武力的意思。

同體會意字

用相同的字組成。如「從」字是一個人跟著另一個人向前走,表示跟從。「比」,表示兩人接近並立。

特點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和指事的侷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會意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義;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強.

《說文解字》收會意字1167個,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如今人們還用會意的方法創造簡體漢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塵、國、」等。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合而成的,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交叉錯綜,這就是會意字之所以多於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

拿「人」和「木」說:「人」和「人」可以組合為「從、眾」等,「人」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組合為「林、森」,「木」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析、相、採、困」等。因為會意字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的會合,所以可以表示許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難以表示的意義。

3樓:丫頭

古代的期字解釋為約定,現代的期字解釋為日期。

古代漢語名詞解釋

4樓:打下大蝦的大俠

1、六書:是漢代人對古文字構成規則的概括和歸納,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2、象形:是通過描摹詞所概括的客觀實體來表達詞義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號來表現詞所概括的客觀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會意:是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表意符號以表達新義的造字法。

5、形聲:是以聲符表示詞的讀音、形符表示詞義範疇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關係,借用別的詞的書寫形式以記錄新詞的用字法。

7、古用今廢詞:是指詞彙在新陳代謝中被歷史拋棄了的詞。

8、古今通用詞:是指在漢語史上生命力很強的、一直流傳至今仍活躍在口語或書面語裡的詞。

9、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的意義,是指與該詞書寫形式相應並有文獻參證的最古的意義。

10、詞的引申義:就是由本義直接或間接引伸出來的意義。

11、假借義:是從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產生的意義。

12、單音詞:是一個音節代表一個詞,在書面語裡是一個漢字記錄一個詞。

13、複音詞:具有兩個或幾個音節的詞就是複音詞。

14、同義複詞:由兩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素構成,其意義是一個詞素的意義為主,另一個詞素起輔助作用。

15、偏義複詞:是由兩個意義相反或相互對舉的詞素組合而成,其中一個詞素的意義成為該複合詞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起陪襯作用。

16、單純複音詞:從音節上說,它屬於複音,而就結構上說,它又是具有一個詞素的單純詞。

17、合成複音詞:由兩個或幾個詞素按照一定的構詞方式組合而成的複音詞。

18、詞類活用:在古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又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其它類詞。詞的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就叫做詞類活用。

19、名詞活用為動詞:古代漢語當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處所等有關的行為變化時,常常使用表示這一事物、方位處所的名詞來表示,這就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20、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把表示某種性狀的形容詞按動詞的語法規則使用,並表示與該性狀相關的行為變化,這就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21、數量詞活用為動詞:把表示某種數量的數量詞按動詞的語法規則使用,並表示與該數量相關的行為變化,這就是數量詞活用為動詞。

22、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係,需要用「使賓語怎麼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和語譯。

23、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主語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而是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發出這個動作。

2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後,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25、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名詞活用為動詞後,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5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漢語是與現代漢語相對而言的,它是古代漢族的群眾語言。廣義的古代漢語的書面語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及其後人用這種書面語寫成的作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言;另一個是六朝以後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古代白話。

狹義的的古代漢語書面語就是指文言。

古漢語分為 書面語和口頭語兩種,由於古代人民的 口頭語言,現在已經無法聽到,我們常說的 古代漢語只指書面語言。

古代的漢語的書面形式從有文字記載到五四運動,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一般可以把古漢語分為遠古,上古,中古,近古四個時期。

遠古指從殷商時期,上古指的是 周秦兩漢時期,中古指的是 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時期。

我們通常學習和研究的古代漢語指的是文言文。文言文的範圍很廣,先秦兩漢的 典籍,是正統的文言文。而六朝以後模仿先秦兩漢的作品寫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 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蘇洵, 蘇軾, 蘇轍, 王安石, 曾鞏的文章, 蒲松齡的《 聊齋志異》,龔自珍的《 病梅館記》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漢語學習、研究的內容。

至於古白話,它不是我們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因為它與現代漢語的差異不大。如 佛經, 唐宋傳奇, 宋元話本,明清 白話**等,它們是現代漢語的直接淵源,與現代漢語的區別很小。即使其中保留著一些文言的 詞語和語法規則,只要我們學會文言,古白話也能理解。

因而古白話不是我們學習的重點。而學習文言文這一部分,又偏重於散文而不重學詩。

古代漢語的名詞解釋

6樓:文以立仁

文復言文:用文言寫成的文章。

制而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

bai基礎而形成的上

du古漢語書zhi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dao作品中的語言。

甲骨文:殷朝和周朝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是中國有實物可證的最早的漢字。

隸變:文字學上指篆書改寫成隸書的經過。

詞義縮小:指一個詞的意義古義大於今義,今義包含在古義之中。如「臭」,古義泛指各種氣味。今義:專指穢氣。

詞義擴大:指一個詞的意義今義大於古義,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如「菜」,古義專指蔬菜。今義包括肉、禽、蛋等主食以外的食物。

【說明:不同的教材,概念的定義不同。這些名詞解釋可供參考,不屬於指定教材的定義。】

古代漢語解釋,古代漢語裡的或的解釋

說詩人回家的心情吧。七言絕句 第一句少了一個字啊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從句意看來。作者橫很高興 沒到風景優美處就要飲酒 傾觴就是飲盡杯中酒的意思回家也不愁兜中錢已花光,有詩就好 作者應該是出門遊覽名勝,一路作詩吧總之他的心情很好,有疏財為文的精神。呵呵 就是這個意思。這好像是一首詩,七絕。客路春風興狂。...

求助!古代漢語,古代漢語中的「是」

1bc2ad 3ac4bc 56ab 7bc8 9abcd 薊歆林曼麗 正在努力ing 感覺看多幾次書應該難度不大 弘逸滑嘉石 但是考試的時候很多題都是要靠自己理解的,很多都是書上沒有的,哎 九乾牽永壽 我考了五次。哈哈!這次60。其實我考完它對我沒任何幫助,我只覺得在做一個好玩的遊戲。做完課後作業...

古代漢語問題

是的,這是一個雙音節詞,而且和今義大致相同,意思是音信,資訊。漢 蔡琰 悲憤詩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迎問其訊息,輒復非鄉里。唐 劉餗 隋唐嘉話 捲上 人言陛下欲幸山南,在外悉裝了,而竟不行,因何有此訊息?清 周準 明妃曲 中原訊息斷,胡地風沙寒。老舍 離婚 第三章 臨走的時候,老李 囑咐 張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