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課文論語十則翻譯

時間 2021-07-14 03:03:59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則: 為人 處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時間去複習,不也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開心的嗎?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重點字詞解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樂(lè):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8)慍:拼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養的人。

補充詞解釋:

而:連詞。

亦(yì):同樣、也是。

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自:從。

知:瞭解。

而:連詞。

本段理解: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頑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人不知”,後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參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了呢? "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

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

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省:檢查,反省。

為:替。

謀:辦事,出主意。

忠:忠誠。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複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了。憑藉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重點字詞解釋:

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併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範圍以內,儘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慧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故:舊的知識。

而:連詞,表順承,從而。

知:領悟。

可:可以。

以:憑藉。

為:做。

另外詞解釋: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學習、工作或其他

第四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讓學業陷入困境。”

重點字詞解釋:

而:連詞,表示轉折。

則:連詞,相當於“就”“便”。

罔(wǎng):迷惑而無所得

殆(dài):這裡指有害。本意:危險

本段理解

讀書學習,“學”與“思”缺一不可。“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兩者不能偏廢。

第五則:學習態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孔子說:“由,我教你的知識,你都懂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重點字詞解釋:

女(rǔ):通“汝”人稱代詞,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聰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誨:教,傳授。

乎:語音助詞。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本段理解: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有誠實的態度、謙虛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

第六則:學習態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

孔子說:“看見賢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和他一樣;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

重點字詞解釋:

思:希望,想著。

省:指反省有沒有相同的毛病。

齊:相同

賢:德才兼備的人

焉:語氣詞

第七則:學習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短處自己也有,就要幫助改正自己與他們一樣的習慣。"

詞解釋:

必有我師焉: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焉,相當於“於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

焉:兼詞“與之”,在那裡。

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則:怎樣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參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因為他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詞語解釋:

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 :剛強,勇毅

仁:指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第九則:怎樣做人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凋落的。"

補充詞解釋:

凋:凋謝

歲寒:在此指艱苦的環境 歲,指時間。

這裡用松柏比喻了那些堅貞不屈,潔身自好的人。告訴我們危難之際,才能見真英雄。是當時的一種社會現象。

第十則: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乾的事情,不要強行於別人身上。”

重點字詞解釋:

一言:一句話。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評析本段:後為成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它在今天的社會道德修養方面有積極意義,已成為警世格言。

2樓:是姝琳阿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了呢?”

孔子說:“在溫習就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危險。”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現實‘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酒後落葉的。”

子貢問到:“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3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裡)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藉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初一課本論語十則解釋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y n 不亦君子乎?學而 孔子說 學習並且時常地去複習,不是很快樂嗎?有知心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生氣,這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重點字詞解釋 1 子 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 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

初一上冊的課文論語十則翻譯,初一上冊語文第21課 論語十則 課文及翻譯

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1.孔子說 學習了 知識 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 溫習 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 到這裡 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曰 吾日三省 x ng 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

論語十則翻譯,論語十則原文及翻譯

潮潮 一 譯文 1 孔子說 定期學習複習不是一種樂趣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愉快嗎?別人不瞭解 認識 我,但我不怨恨 生氣 也不是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嗎?2 曾子說 我每天反省自己很多次。你有沒有盡力為別人?你對朋友誠實嗎?你複習了老師教的知識嗎?3 孔子說 回顧你所學的知識,你可以獲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