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中常見的訓詁術語有哪些,有何不同

時間 2021-06-08 20:16:09

1樓:匿名使用者

4個不同的字。 2023年由當時的教育部頒佈的國語注音字母是利用漢字字形制定...漢語研究 在中國傳統的語言學領域裡,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都有輝煌的成就...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訓詁術語有哪些,有何不同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訓詁術語有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有:反切、讀若、讀如。給字詞釋義的有:通假、假借。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訓詁術語有哪些,有何不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訓詁術語有許多,可以寫一本小書。下面是關於詞例的訓詁術語:

詞例術語是解釋詞語的性質、特點、用法及意義等所使用的術語。

一、對文、散文

對文又叫對言,有時簡稱“對”。散文又叫散言,有時又簡稱“散”。這一組術語主要是用來分析同義詞的用法的,說明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表現出來的共性或差異性。

“對文”就是文辭相對而言,相反單獨使用的就叫做散文。使用對文說明同義詞的差異,使用散文則是說明同義詞的共性。有時對文、散文會同時使用,此時,則是用以說明同義詞的共性及差異性。

例如:南山崔嵬,雄狐妥妥。(《詩經·齊風·南山》)孔穎達《五經正義》:“對文,則飛曰雌雄,走曰牝牡,散則可以相通。”

未成豪,狗。(《爾雅·釋畜》)郝懿行《爾雅正義》:“狗犬通名,若對文,則大者為犬,小者名狗。散文,則《月令》言‘食犬’,《燕禮》言‘烹狗’,狗亦犬耳。”

本組術語除了說明詞義之外,有時還用來校勘。例如

鳥獸之不可同群者,其類異也。虎鹿之不同遊者,力不敵也。(《淮南子·主術》)王念孫《讀書雜誌》:

“‘不可同群’,‘可’字後人所加,‘鳥獸不同群’、‘虎鹿不同遊’相對為文,則上句內不當有‘可’字。”

二、渾言、析言

本組也是分析同義詞的術語。渾言就是籠統地說,所以又叫“通言”、“統言”;析言就是分析地說,又稱作“別言”。“渾言”就是籠統地指出同義詞的共同點,析言則是分析說明同義詞的不同點。

例如:宮,室也。(《說文·宮部》)段玉裁注:“按:宮言其外也圍繞,室言其內,析言則殊,統言則不別也。“

行,人之步趨也。(《說文·行部》)段玉裁注:“步,行也;趨,走也。

二者一徐一疾,皆謂之行,統言之也。《爾雅》:‘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

’析言之也。”

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禮記·曲禮》)孔穎達正義:“此生死異稱,出《爾雅》文,言其別於生時耳。若通而言之,亦通也。”

由上可知,本組與“散文”“對文”雖然都是說明同義詞的用法的,但是二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對文、散文多隨文釋義,所釋詞義與具體的語言環境關係密切,而且這組術語還用於修辭、校勘;而渾言、析言,是對詞的一般意義的分析、明辨,指出同義詞通常意義上的異同,不受具體語言環境的影響。

三、轉語、代語

轉語是指那些由於時間、地域的差異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讀音發生轉變的詞;代語是指那些方言之間意義相同,可以相互代替的詞。揚雄《方言》常用此術語來說明詞的**。

庸,謂之倯,轉語也。(《方言》卷三)

:火也。楚轉語也,猶齊言,火也。(《方言》卷十)

水注溪曰谷,注谷曰溝,注溝曰澮。(《爾雅·釋水》)

大波為瀾,小波為淪。(《同上》)

前二例為語音發生了變化,但是意義未發生變化,第一例是疊韻而相轉,第二例是雙聲而相轉;後二例則是由於語音發生了變化,意義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二例均為雙聲轉語。

四、互文

所謂互文,就是文章中前後參互見義、互為補充的文字。也就是在敘述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時,構成互補關係的詞語。唐人賈公彥《儀禮》正義:

“凡互文者,是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故云互文。”互文又稱“互言”、“互辭”,也說成“互其文”、“互以見義”等。例如:

食三老五更於大學。(《禮記·樂記》)

鄭玄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為公也。君之不取為公,何也?將以讓柦也。(《穀梁傳·隱公元年》)

範寧注:“公,君也。上言君下言公,互辭。”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詩經·北風·旄丘》)

孔穎達正義:“言‘與’言‘以’者,互文。”

五、破字

破字包括破通假字和讀破字,也叫做“破讀”。王引之在其《經義述聞》序言中引王念孫的話說:“訓詁之旨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

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則詰鞠為病矣。”例如:

謂他人昆,亦莫我聞。(《詩經·王風·葛蘲》)(聞:通“問”)

淑問揚乎疆外。(《漢書·匡衡傳》)(問:通“聞”)

古代漢語中,通過改變一個字詞的讀音來區別詞性或詞義的辦法叫做破讀。通常情況下只改變聲音:例如

好:本義是女子貌美,上聲,而表示愛好、喜歡時,則改讀為去聲。

衣:用作名詞時,表示上衣,讀平聲;用作動詞時,表示穿衣,改讀成去聲。

從:用作動詞時,表示跟隨,讀平聲;用作使動詞時,改讀成去聲,表示“使……跟隨”的意思。

分:用作動詞時讀平聲,表示分開;用作名詞時,讀去聲,表示本分,職分。

食:用作名詞“食物”時讀平聲,用作動詞“喂”“給……東西吃”時,讀si,去聲。

六、如字(見第二節注音術語“八 如字”)

七、通語、凡語

通語是指非地區性的普通詞語或幾個地區普遍使用的詞語,並非某一個地區專門用語。凡語是指普遍通行的詞語,也是非地區性的,但是其所指為共同語而非幾個地區內普遍使用的詞語。揚雄《方言》中多使用該術語:

娥、嬴,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間謂之嬴。郭璞注:“**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

自關而東,河、濟之間謂之媌,或謂之姣。趙、魏、燕、代之間曰姝,或謂之妦。自關而西,**之故都曰妍。

好,其通語也。”(《方言》卷一)

朦、龐,豐也。自關而西,**之間,凡大貌謂之朦,或謂之龐;豐,其通語也。(《方言》卷二)

例一所指範圍大,近乎共同語;例二所指範圍小,是幾個地區共同使用的詞語,而凡語則不受地區限制,其所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普通話。例如:

嫁、逝、徂、適,往也……逝,**語也。徂,齊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方言》卷一)

八、重言

本術語是指兩個相同的字組成的詞語。也就是普通話裡所說的疊音詞,故該術語又叫作重文、重語、疊(迭)字等。其主要作用是模擬聲音、描繪狀貌。

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所說:“是以詩人感物,連類不窮。流連永珍之際,沈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即隨物以宛轉;屬採拊聲,亦與心而徘徊。

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日出之容,漉漉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例如

嗟嗟烈祖,有秩期祜。(《詩經·商頌·烈祖》)

鄭玄箋:“重言,嗟嗟,美嘆之深。”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詩經·周南·伐檀》)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陌上桑》)

訓詁術語“謂”與“謂之”在用法上有什麼不

4樓:我努力的方式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訓詁術語有許多,可以寫一本小書。下面是關於詞例的訓詁術語: 詞例術語是解釋詞語的性質、特點、用法及意義等所使用的術語。

一、對文、散文 對文又叫對言,有時簡稱“對”。散文又叫散言,有時又簡稱“散”。這一組術語主要是用來...

什麼叫訓詁和訓詁學?

5樓:春素小皙化妝品

訓詁,為解釋古代漢語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釋的意思。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也有人將訓詁學分為新舊兩種。

擴充套件資料

訓詁研究方法有:

1、互訓,用同義詞互相解釋,如“老,考也”;“考,老也”。

2、聲訓,用聲音相似意義相同的字解釋,如“衣,依也”,說明這個“衣”在古書中是當作“依”的意思。

3、形訓,用字形說明其**和意義,如“小土為塵”,說明“塵”字的意思是“小土”,這個簡體字也是由此產生。

4、義訓,用當代的詞**釋古詞的意義,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說“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5、反訓,古代有的詞和現代意義相反,需要用反義詞註釋,如“亂而敬,亂,治也”,說明這個“亂”字,在此處作“治”的意思。

6、遞訓,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說明這個“庸”字用聲訓是從“用”字來的,但意思實際是“得”的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訓詁學(“詁”音“gǔ”,同“古”)是研究中國傳統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它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根據文字的形體與聲音,以解釋文字意義的學問。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詞義,尤其著重於研究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語法、修辭等語文現象。

所謂“訓詁”,也叫“訓故”、“故訓”、“古訓”、“解故”、“解詁”,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訓詁”連用,最早見於春秋時期魯國人毛亨註釋《詩經》的書,書名叫《詩故訓傳》,“故”、“訓”、“傳”是三種註解古文的方法。訓詁合用始見於漢朝的典籍。

急急急!!!關於“訓詁學”的答案!!!

古漢語中,讀曰與讀若的區別是什麼?請高手詳細解釋一下,謝謝!

7樓:匿名使用者

讀為——用注音來破假借字的訓詁術語。也叫“讀曰”。如鄭玄注《周禮》:

“政讀為徵,謂地守、地職之稅也。” 讀若、讀如的功用是擬其音(注音),“讀為”、“讀曰”的功用是易其字(破假借)

王力先生在講解《古書的註解》(p617)時明確指出:“讀為、讀曰這兩個術語是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

“讀為、讀曰”:這兩個術語主要是用來說明通假,即用本字來說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如:“信,讀為伸”,“巨,讀曰詎。”,“倍讀曰背”。

訓詁學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8樓:耶律之家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解釋古代漢語典籍中的字句。

訓詁內容:

一、解釋詞義

1、解釋本義與引申義:在詞的若干互相關聯的義項中,其中能夠體現當初造字意圖的而且又能在古代書面語言材料中找到引證意義的,就是詞的本義。由這個本義派生出來的其他意義,就是詞的引申義。

2、解釋古語:古語,一是指某個時代通行的詞語,後世不用了,因而難以理解;二是某個詞語的某個意義後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誤。

3、解釋方言:以通語釋方言同以方言證古語,二者雖然出發點不同,但方式上是相似的。

二、解釋文意:1、串講大意。2、分析句讀:

今人所謂標點,古人稱作“句讀”。《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

”所謂“離經”,即點斷文章的句讀;所謂“辨志”,即審明文章是思想內容。3、闡述語法:包括解釋虛詞、說明語序、指點語氣。

4、顯示修辭:包括標明寫作手法、說明比喻或者借代等。 5、申述章旨。

6、考證名物、典章制度。7、引證史實、故事。

三、注音:1.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2.讀若:訓詁術語,用來注音,亦可用來破通假字。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讀音相近。

3.譬況:多用“急氣言”、“緩氣言”等術語。4.反切:

訓詁注音術語,簡稱“反”或“切”,就是用兩個字拼合成另一個字的讀音,上字取其聲母,下字取其韻母和聲調,聲母和韻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讀音。5.如字:訓詁注音術語,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讀音來讀。

四、校勘:狹義的校勘是指對文字的訂正和考異,諸如校訂錯字,乙正錯簡,刪削衍文,補綴脫文,比較異同等;廣義的則包括對古書的辨偽和輯佚。校勘的方法:

1.對校:是用同書的版本或者別本互相對勘。2.本校:

是用本書的前後文字互證,斷定其中的錯誤。3.他校:是用他書勘定本書。

4.理校:根據文字、音韻、語法、文理等規律來推測其訛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