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優點:1、注重了實驗方法的指導,特別是實驗要點的提示。由學生思考討論並提出,如加熱白糖時金屬勺子易傳熱,要小心燙手;糖不能裝得太滿;要愛護好實驗桌;對比觀察實驗前要留下一點樣品作對比等等。
2、注重了學生課堂常規的培養。認真傾聽的習慣,補充自己觀點的習慣。
3、注重了學生觀察分析能力的培養。沙和豆子的混合實驗,白糖加熱實驗,關鍵在於實驗過程中的現象,學生觀察得很仔細,也表述得很完整細緻。如:
沙和豆子混合後,豆子上面粘了灰,有一些潮溼,白糖加熱過程中,形態由固態變為液態,再又變為固態,顏色由白到紅到褐再到黑,從這些仔細觀察得到的現象對比中順理成章揭示出科學概念。
4、注重了層層深入、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突破難點,揭示概念。第一步,教師由沙和豆子的混合實驗,通過學生觀察分析,得出實驗過程中物質沒有明顯變化,即使豆子變溼了,粘灰了,豆子依然是豆子,沙依然是沙,為後面的白糖加熱實驗打好鋪墊。第二步,通過白糖加熱的實驗,觀察其物質變化,對第一個實驗相比,物質有了明顯變化,白糖不再是白糖了。
教師在此強調,實驗過程中,觀察到「沒有明顯變化」與觀察到「明顯變化」的現象同等重要。第三步,學生通過兩次實驗現象的對比,更深一步,得出沒有明顯變化,說明沒有新物質產生,有明顯變化,也就是產生了新物質,從而水到渠成揭示出科學概念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第四步,聯絡生活,鞏固知識,由折彎鐵絲,撕破紙,燃燒紙,水結冰,蠟燭燃燒等,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
不足:1、要緊扣學生回答中的用詞做文章。如學生說豆子和沙混合後,粘了一點灰,有一點溼溼的感覺等,教師一方面要表揚同學們觀察間細緻,另一方面要抓住「一點」、「感覺」等詞,這就說明實驗變化的現象是不明顯的,這比由教師直接說出更好。
2、課尾對於「是否有新物質產生」這一物理和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強調不夠,就顯得主題還不夠突出,似乎畫龍還差一點眼睛的再現,也體現了對於課堂細節的把握和設定還不夠細,還值得深入鑽研和仔細思考。
3、對於最前面的兩個物理實驗,可否考慮讓組內每一個學生都能動手做,這樣參與的面會更廣,注重合作與個體的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另外,學生的廣泛參與不是很夠,在實驗器材的準備上還應多家考慮,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都參與進來,可能效果會更好。對於教學語言的詼諧幽默和深入淺出則不是很好,有待今後進一步加強。
總之,只有不斷髮現問題,改進不足,多總結,多思考,不斷提高。唯如此,今後的教學工作才會有更大的進步。
六年級科學下冊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2教學反思 教科版
2樓:匿名使用者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2、 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
學習用篩網分離混合物、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2、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緻並實事求是地彙報觀察到的現象,對於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二)教學準備
每組一杯沙子、一杯黃豆,一支蠟燭,一張白紙,一個勺子,一小包白糖、一個篩網。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師:通過前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物質)
物質總是處在不斷地(變化)中,這節課我們通過實驗仔細來研究物質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板書課題:《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二、觀察物質的變化
(一)出示沙和豆子
1、師:只給你沙和豆子,它們在怎樣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變化?(生:混合)
師: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它們是否發生了變化?(生:把混合後的沙和豆子與混合前的做個比較)
師:所以能否將給你的沙和豆子都混合了?(生:不能,得留一些)
師:那我們在混合前分別倒一些沙和豆子在白紙上,觀察並記錄下它們各自的特點,好嗎?
師:我們把杯裡的沙和豆子混合,看沙和豆子會不會發生變化。你的猜測是怎樣的?
師:能有辦法看得更清楚些嗎?(用篩網分離觀察)
2、師評價,學習「記錄表」
(二)出示蠟燭和白糖
1、師:蠟燭和白糖在怎樣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變化呢?(生:加熱)
2、師:你能學習前面的觀察方法,來說說如何觀察白糖加熱的變化嗎?
(生:先觀察白糖的特點,然後**白糖加熱的變化,再給白糖進行加熱,觀察白糖加熱過程中和加熱結束後的變化。)
3、師:白糖加熱比較危險,老師在這兒要給大家個提示(出示「友情提示」,請學生閱讀)。
4、師:不要忘了在實驗操作中做好記錄(出示「記錄表」)
(三)實驗操作,觀察物質變化
1、領取實驗材料,分組實驗(依次領取)。
2、觀察物質前後的變化,做好記錄。
活動一:沙和豆子混合變化記錄表
年 月 日 第 小組 記錄員
混合前**
混合後的變化沙豆子
活動二:加熱白糖變化記錄表
年 月 日 第 小組 記錄員
加熱前**
加熱後的變化
白糖(四)反饋實驗記錄,交流討論
1、沙和豆子混合與白糖加熱的變化有什麼明顯的區別沒有?(沙和豆子混合沒有明顯變化,而白糖加熱變化明顯)
2、白糖充分加熱後留下的黑色的東西還是原來的白糖嗎?說明了什麼?(說明白糖在加熱過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質。)板書:產生新物質。
而沙和豆子混合後沒有明顯變化,沙還是沙,豆子還是豆子,說明了什麼?(說明沙和豆子混合沒有產生新物質。)板書:不產生新物質
3、判斷:看圖,說說這些變化有沒有產生新物質?它們具體發生了什麼變化?
三、總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特點
1、師: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形狀、體積、狀態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於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如:沙和豆子混合等
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如加熱白糖等
2、其實,在加熱白糖中,還有一些物質發生了變化,你留意了嗎?(學生舉例,並說說它們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
出示課外資料閱讀:
蠟燭燃燒了,火焰不斷地舞動,蠟燭慢慢變短。蠟燭燃燒後,變成了什麼新物質?這些新物質到**去了?
我們只看到蠟燭在不斷地減少,卻沒有看到生成新的物質,是不是物質會減少或者消失了呢?實際上,燃燒充分的蠟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蠟燭中的氫元素與氧元素形成水,由於溫度高,轉化成水蒸氣飛散到空中。由於水蒸氣和二氧化碳都是無色的,所以看不到。
如果蠟燭燃燒不充分,還會產生部分碳的成分,可以拿鐵器在燭焰上掠過,上面會留下碳黑的痕跡。
3、你還能舉出我們身邊哪些物質的變化是物理變化?哪些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
四、課外延深
1、討論:白糖加熱發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有沒有產生物理變化?蠟燭燃燒發生化學變化中有沒有產生物理變化?
(1)把固體的白糖變成液體的糖與白糖變成黑色的炭進行比較,這兩種變化有什麼區別?
(2)把蠟燭變成蠟燭油與蠟燭油燃燒變成氣體進行比較,這兩種變化有什麼區別?
2、結論: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也可以這麼說,化學變化過程中常常伴隨著物理變化,你信不信?要不要回家繼續**?
3、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改變形狀
改變大小 不會產生新的物質 物理變化
改變狀態
……改變顏色 會產生新的物質 化學變化
發光發熱
……在長時**中構建科學概念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的教後反思
農村科學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彙報課早就得到通知,殊不知本學期進行得這麼早,並且還確定了主題為「長時**」。在經歷了一番斟酌後確定了所上的內容: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教材上安排了兩個**活動:一是混合沙和豆,讓學生通過觀察**知道沙和豆混合沒有產生新的不同於原來的物質,即物理變化;二是加熱白糖,讓學生通過觀察**知道白糖加熱產生了新的物質。
為了體現本次活動的主題,讓學生通過長時間的**,在**活動中自主建構起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科學概念,我對教材進行了一個整合,將兩個**活動放在一起,這主要是趨於兩種考慮:
一、學生的科學觀察活動早在三年級開始學科學時就已經在培養了,作為一個六年級學生來講,對於這樣的觀察已經輕車熟路了,通過整合讓他們有更充裕的觀察**時間。所不同的是,本課的觀察要求學生學會留樣觀察,通過與樣本進行比較,總結出物質變化的特點,這一點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了引領。但在學生實際觀察中,我發現還是有部分學生或小組對事物特徵的觀察比較片面,不能從多角度去觀察,從而影響到了觀察與**的進度,造成在「混合沙和豆」上的觀察時間過多,而在「白糖加熱」上的觀察時間過少。
二、本課的科學概念「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是有本質的區別的,既然需要區別,那就應當讓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去比較、去發現。通過整合,可以給學生提供更為充裕的比較與發現的時間,讓他們探有所得。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自主實驗駕馭上出現了偏差,消耗了過多的時間,導致學生「比較」得少了,雖然通過實際圖例(ppt)讓學生比較,但時間有限,這個過程也就匆匆過去了,以致於科學概念的建構缺少了學生的「自主意識」。
而且,對於白糖加熱中出現的更多的實驗現象沒有能夠**,這對於概念的建構顯然是不利的。
通過這次教學展示,讓我認識到了自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對我改進教學受益非淺。
六下科學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評課
3樓:匿名使用者
優點:1、注重了實驗方法的指導,特別是實驗要點的提示。由學生思考討論並提出,如加熱白糖時金屬勺子易傳熱,要小心燙手;糖不能裝得太滿;要愛護好實驗桌;對比觀察實驗前要留下一點樣品作對比等等。
2、注重了學生課堂常規的培養。認真傾聽的習慣,補充自己觀點的習慣。
3、注重了學生觀察分析能力的培養。沙和豆子的混合實驗,白糖加熱實驗,關鍵在於實驗過程中的現象,學生觀察得很仔細,也表述得很完整細緻。如:
沙和豆子混合後,豆子上面粘了灰,有一些潮溼,白糖加熱過程中,形態由固態變為液態,再又變為固態,顏色由白到紅到褐再到黑,從這些仔細觀察得到的現象對比中順理成章揭示出科學概念。
4、注重了層層深入、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突破難點,揭示概念。第一步,教師由沙和豆子的混合實驗,通過學生觀察分析,得出實驗過程中物質沒有明顯變化,即使豆子變溼了,粘灰了,豆子依然是豆子,沙依然是沙,為後面的白糖加熱實驗打好鋪墊。第二步,通過白糖加熱的實驗,觀察其物質變化,對第一個實驗相比,物質有了明顯變化,白糖不再是白糖了。
教師在此強調,實驗過程中,觀察到「沒有明顯變化」與觀察到「明顯變化」的現象同等重要。第三步,學生通過兩次實驗現象的對比,更深一步,得出沒有明顯變化,說明沒有新物質產生,有明顯變化,也就是產生了新物質,從而水到渠成揭示出科學概念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第四步,聯絡生活,鞏固知識,由折彎鐵絲,撕破紙,燃燒紙,水結冰,蠟燭燃燒等,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
不足:1、要緊扣學生回答中的用詞做文章。如學生說豆子和沙混合後,粘了一點灰,有一點溼溼的感覺等,教師一方面要表揚同學們觀察間細緻,另一方面要抓住「一點」、「感覺」等詞,這就說明實驗變化的現象是不明顯的,這比由教師直接說出更好。
2、課尾對於「是否有新物質產生」這一物理和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強調不夠,就顯得主題還不夠突出,似乎畫龍還差一點眼睛的再現,也體現了對於課堂細節的把握和設定還不夠細,還值得深入鑽研和仔細思考。
3、對於最前面的兩個物理實驗,可否考慮讓組內每一個學生都能動手做,這樣參與的面會更廣,注重合作與個體的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另外,學生的廣泛參與不是很夠,在實驗器材的準備上還應多家考慮,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都參與進來,可能效果會更好。對於教學語言的詼諧幽默和深入淺出則不是很好,有待今後進一步加強。
總之,只有不斷髮現問題,改進不足,多總結,多思考,不斷提高。唯如此,今後的教學工作才會有更大的進步。
小學六年級下冊科學提綱,小學六年級下冊科學提綱 急
卯鵬池 1 生物的特徵有 生長 發育 生殖 2 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不斷增加,導致 溫室效應 給全球的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3 昆蟲的眼睛分為 單眼 和 複眼 單眼 在頭部上方的兩側。4 從敲擊上比較,鐵片有 不易碎 鐵鏽有 易碎 從導電性上比較,鐵片有 好的導電效能 鐵鏽有 絕緣效能 從被磁鐵吸引上比較...
六年級下冊科學課堂作業本答案,六年級上冊科學作業本答案(人教版)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 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 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 幕友 倘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 進 洋學堂 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 把靈魂賣給洋鬼子 的下賤勾當的。1898年,18歲的 魯迅先生畫像 魯迅,懷揣...
2023年科學六年級下冊綜合試卷(一)
老師怎麼體罰你啊。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試卷及答案 10 一,3.細胞,物質 5.衛星,逆時針 6.農曆初一前後,農曆十五前後。二,對 對 錯 對 錯 錯。三,a b 一 3 物質抄 物質 5 衛星 自西向東襲 6 bai農曆初一前後du 農曆十五zhi前後。二 1 dao 2 3 4 5 6 三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