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廢三省,實行一省制,即中書省。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度。**:
①元廢三省,設一省制(即中書省),作為最高行政機構,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③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地區。地方:
設行省制(如雲南、遼陽、嶺北等),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鞏固了**對地方的管轄,促進了邊疆的開發,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時期的行政區劃,影響深遠。
2樓:匿名使用者
在**廢三省,只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統領六部,直接管理政事。在地方設行中書省,實行行省制度。最主要應該說是行省制度吧,這個最具特色,要說政治制度多了去了,封建社會的趨勢都是君主**和**集權制。
3樓:浩海鑲彤
a 這是一道最佳選擇題。行省制度的影響包括了題目提供的四個選項,但最深遠的影響是元朝行省制度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延續至今。
元朝實行的是什麼政治制度
4樓:小傻呆呆
元朝政治制度與金朝一樣承襲宋朝制度,採取文武分權的制度,以中書省總理政務,樞密院掌管兵權。然而元朝的中書省已成為**最高行政機關,元朝不設定門下省,尚書省時設時不設,僅元世祖時期與元武宗時期有設定,所以門下省與尚書省的權力皆交給中書省。
中書省統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形成明清內閣制的先驅。其組織架構繼承南宋體制,宰相的稱呼共有中書令、司統率百官與總理政務等,常以皇太子兼任。下分左右丞相,中書令缺則總領中書事務。
平章政事又居次,凡軍國重事,無不參決。副相方面有左右丞、參政等。六部共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與工部,內有尚書、侍郎。
尚書省主要負責財政事務,不過時置時廢。
樞密院執掌軍事,御史臺負責督察,與宋朝制度大致相同,然而在地方設有行中書省、行樞密院與行御史臺。此外又有掌管學校的集賢院、掌管御膳的宣徽院、掌管驛傳的通政院,其他還有太常禮儀院、太史院、太醫院與將作院,略前代的九寺諸監。最後新成立的是宣政院(初名總制院),負責佛教及吐蕃(今**)地區軍政事務,這是前代所沒有的。
在人才選用方面,元朝前期極少舉辦科舉,因此高階官僚的錄用端看與元廷關係遠近而決定,主要採取世襲、恩蔭與推舉制的方式。此外尚有循胥吏(小公務員)升進為官僚的方式,這與宋朝制度大異。宋朝官與吏的界限分明,胥吏大多以胥吏為終,然而元朝因為缺乏科舉取才,就以推舉或考試胥吏的方式晉升為官,這打破官吏屏障,使官吏成為上下的關係。
科舉選材方面,窩闊臺汗聽從耶律楚材建議,召集名儒講經於東宮,率大臣子弟聽講。又置「編修所」於燕京,「經籍所」於平陽,倡導學習漢族古代文化,又在2023年設「經書國子學」,以馮志常為總教習,命侍臣子弟 18人入學,學習漢文化。並且於2023年以術忽德和劉中舉辦戊戌選試,此次科舉取士錄取4030人,並且建立儒戶以保**大夫。
但最後仍廢除科舉,改採推舉制度,往後於2023年與2023年兩次共入選3890儒戶。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正式設立了國子學,以河南許衡為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親擇蒙古子弟使教之,遍學儒家經典文史,培養統治人才。2023年元世祖下詔等級江南人口戶籍,次年正式施行推舉制度,此次等級成為後來戶計的依據。
直到2023年,提倡漢化運動的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2023年八月在全國的17處考場,舉行鄉試,2023年二月和三月相繼在大都舉行會試和殿試(廷試),因為是在延祐年間舉行的,史稱「延祐復科」,本次科舉以程朱理學為考試的內容。元朝前後共舉行過16次,選舉蒙古、色目、漢人、南人進士約 1100餘人。然而為了保障蒙古人與色目人,漢族的考試偏難,並且只能獲得一半的名額,這也讓蒙古與色目子弟失去了學習漢族文化的積極性和進取精神。
雖然這是聊勝於無的科舉,但在形式上已經恢復,漢族士大夫莫不對元廷忠心耿耿。在元朝滅亡之際,捨身殉國的就有很多是科舉出身者,可見科舉復辦對懷柔漢族士大夫有一定效果。
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什麼
西漢實行什麼是政治制度
5樓:大寶貝小寧
三公九卿制。
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相,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
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和太尉被稱為三公。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
漢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附會成古代九卿。
擴充套件資料特點: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處理日常事務。大事總彙於丞相,或最後請皇帝裁決。
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
2、分工明確,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權重
4、新的較完備的官僚制度。
6樓:府枋澤
西漢是分封和郡縣混雜的!
西漢是承秦而建立的,西漢初時,各項政治經濟制度,大都或是按照秦時的標準來,或是吸取了秦時的教訓進行了改變!
在西漢初年,人們總結秦朝滅亡的一個重要的教訓就是秦朝實施了徹底的郡縣制,所以在**危險的時候,得不到地方的支援和救援。在劉邦看來,如果實施分封,那麼各國控制了全國的部分地方勢力,皇帝控制**和郡縣,如果有地方造反,那麼即使**無力進行鎮壓,也可以由分封的各國提供支援和保護。畢竟分封的各諸侯王大都是親戚!
尤其是在劉邦剪除了幾乎所有的異姓王后,所有的王國首腦都是同一家族裡的人,有血緣關係,在劉邦等西漢建立者看來,血緣關係明顯是相當可靠的。,
這個和三國之後,晉重新實施分封制的情況差不多的,在三國時候,魏雖然封了很多王爺,但是諸王並沒有封地,結果導致司馬家掌權後曹家無人可以抗衡,所以晉建立之後就重新用起了分封制。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實行了什麼制度?
7樓:諸事可言
實行行省制度。
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臺分專掌政、軍屬、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併為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或只稱省。元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因大元幅員遼闊,除腹裡地區直隸於中書省、**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十個行中書省。
以分管各地區。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設立尚書省主管政務期間,行中書省也相應改稱行尚書省。元人稱其製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8樓:匿名使用者
行省制bai度,在**設中書du省地方上設行中書省制zhi度。行省長官統領dao那個省的軍回事財政民政等答大權。它昰將中書省寄託於地方如江浙行省,甘肅行省,四川行省,湖廣行省,雲南行省,嶺北行省等共13個。
一個省面積極大,另外宣政院統領藏族地區宗教事務,澎湖行檢司掌管琉球即臺灣。
9樓:月餅之秦迷
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東、山西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元朝在地方設定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行省是由**委派**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派出機構。
行省下有道、路、府、州、縣、社。
10樓:群鑫
行省制度,現在中國也延續著這一制度。
11樓:匿名使用者
1,土司制度
2,宣政院
3 行省制度
12樓:呃
行省制度..........
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什麼
二府 西漢丞相與御史府並稱 二府 亦稱 兩府 成帝時罷御史大夫,改置司空,其名廢。宋代為了加強對內控制,以掌管軍事的樞密院 西府 和掌管政務的中書門下 政事堂 東府 共同行使行政領導權,並稱為 二府 為當時最高國務機關。又明清時對府 同知 的別稱,即第二知府之意。三司 東漢稱太尉 大司馬 司徒 司空...
元朝統治者是如何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的
元朝統治階級人主中原後,為了適應統治中原地區的需要,為了得到中原漢族地主階級的擁護,採用中原歷代皇朝的統治手段,加強 集權制。在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汗國的統治機構雖受漢文化的影響,也設有 中書省 但其職能與唐 宋時期的 中書省 有很大不同,基本上保持了成吉思汗時期所建的統治機構。中統元年 公元1260...
秦朝政治制度的創新有何表現,秦朝政治制度的建立有何歷史意義
首度制定確立 皇權 至高無上的皇帝制 三公九卿的官制 地方 郡縣制 三公九卿 三公 為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九卿 奉常 郎中令 衛尉 太僕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內史 少府 九卿之外,還有列卿,如中尉,掌京師治安,將作少府,掌修治宮室等 郡縣制 郡設守 尉 監,分管行政 軍事 監守 郡下有縣,縣設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