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喜怒哀樂都不知道其中的意思,感覺是這樣。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 謂之中發而皆中節 謂之和
2樓:世紀網路
喜怒哀樂之未發 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 謂之和。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句話是《中庸》當中的名句,我們應該背下來,要用終生來體察。人有七情五欲,聖人在用心體察人不被七情五欲所左右時,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態。我們在看別人的事情時,往往比較冷靜;但在看自己的事情時,七情就出來了。
喜怒哀樂之未發」指的是冷靜,脫離了個人情緒的控制。——這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境界。「發而皆中節」是說,我們的情緒也是可以發的,但發的時候要恰到好處。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樓:韓琴
意思是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該句語出戰國時期子思《中庸》第一章,選段原文如下: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白話文釋義: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喜怒哀樂之未嘗發謂之中,未發謂之和。
4樓:又見千山暮雪
你首先要明白這短話的意思。
就是說,人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放在心裡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了,而又都合乎天道,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理。只有中、和了,天地各守自己的位置,那萬物才能生長發育。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喜怒哀樂不發也不行,發也不行,(這就是矛盾的鬥爭性),但如果你發而剋制的話,就是和(矛盾的同一性),在矛盾的鬥爭中把握統一。
這一段話太難理解,不過你可以用排除法、反面思考應該能得出答案。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美女這樣說,我該怎麼回覆??
5樓: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美女這樣說,我該怎麼回覆?
中庸》首章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族埋。意思是」心裡有喜怒哀樂卻不表現出基跡來,被稱作中;表現出來卻能夠有所節制,被稱作和。
中,是穩定天下之本;和,是為人處世之道。」提倡的就是中庸之道,體現的哲理是「矛盾的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喜怒哀樂不發也不行,發也不行,(這就是矛盾的鬥爭性),但如果你發而剋制的話,就是和(矛盾的同一性),在矛盾的鬥爭中把搏穗並握統一。
喜怒哀樂的意思,喜怒哀樂的意思是什麼
哆唻咪 喜怒哀樂,漢語成語,拼音是x n i l 泛指人的各種不同的感情。成語出處 禮記 中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成語用法 作主語 賓語 定語 表現人的心情 示例 雖是海外之邦,不過言語不同,衣服有異,那喜怒哀樂的人情,原是一樣的。清 陳忱 水滸後傳 第三十一回 敲黑板劃重點 ...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什麼意思
趙庚白 現有關資料普遍都將 周易 繫辭上 中的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提出來單獨翻譯,認為 形而上與形而下 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 認為法則是無形的,稱為形而上 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稱為形而下。解讀古文最忌斷章取義,這句系詞是 系詞上 最後一大段文章中的一句,並且前面有 是故 二字,一看就...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什麼意思
愛看小 1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的意思是 道,宇宙的本源,形而上的本體,超越一切世間存在,包括時空能量因果這些存在。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載體。2 此內容出自 易經 繫辭 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 儒家哲學中指無形的或未成形體的東西,與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