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傣族人?關於傣族,你有哪些瞭解?

時間 2023-05-24 03:30:09

1樓:務巨集伯

傣族人,一般指中國境內的泰族人。傣族人主要分佈在泰國、寮國、緬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國等多個國家,中國境內的傣族人主要生活在雲南的熱帶河谷地帶及溫度較高的高原盆地。

關於傣族,你有哪些瞭解?

2樓:一隻蛇皮袋

傣族特點:

1、傣族分佈地區比較廣,全球有傣族人口約6600萬。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越南西北部、柬埔寨西北部、緬甸中北部、寮國、泰國等地區和國家。

2、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

3、獨特的傣族服飾。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4、傣族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字。語言分暹羅、蘭納、大泰三大方言及若干個次方言,各方言都有共同的語法結構,臨近的方言之間發音差距很小,隨著空間距離的拉大,但不論何地方言均能進行簡單交流。

5、傣族建築受社會環境和思想習俗的影響大,地區不同,主建築也不同。傣族的建築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優美靈巧的幹欄式建築,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以及典雅富麗的佛寺建築。

6、浴佛節(傣語「栓蘭」),又名「潑水節」,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傳入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浴佛節成為傣族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中國傣族按分佈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繃、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巨集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繃」,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繃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3樓:匿名使用者

傣族是從古印度分散過來的,證據就是文字結構,信仰;根據資料:目前全球共有傣族6000萬多人,估計現在不止了。其泰國的主體名族,寮國,越南,柬埔寨,緬甸,中國境內等等,都有傣族。

因為他們並沒有互相來往,語言也有些不太一致,不過大部分一樣,可以簡單交流。傣族種類繁多,【我是勐臘【盈江】的傣族】。其文字也不一樣,目前我只發現泰文,德巨集傣文,西雙版納傣文,和緬甸的傣文。

建築風格大致一樣都有竹樓風格;金黃色。娤房,佛塔是和大象,孔雀,魚都是傣族的標緻。其佛塔最明顯,走到東南亞,只要是有金色或白色的佛塔,就是傣族的領地。

他們喜歡在河邊或山林裡生活。

4樓:仝笑寒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時間在公曆四月中旬。

傣族人民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是孔雀舞。

傣族人的特點

5樓:小小小白

1、服飾文化: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各地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常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

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各種傣族婦女服飾均能顯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傣族婦女均愛留長髮,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緻。

2、曆法:傣族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

傣歷和公曆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曆的639年為傣曆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曆年,月卻是陰曆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

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曆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

3、醫學:傣醫(傣族)、蒙醫(蒙古族)、朝醫(朝鮮族)、維醫(維吾爾族)、藏醫(藏族)、壯醫(壯族),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六大民族醫藥體系。

4、文學: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6、傳統節日:潑水節是傣族重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約在農曆清明後十日,屬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節日,是傣歷新年。

傣語稱為「尚罕」、「京比邁」(新年),還有「厚南」(潑水節)、佛誕節、浴佛節或花節的叫法。在節日裡,傣族群眾要舉行潑水、賽龍舟、放高升等娛樂活動,期望從此驅走昔日的災難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花街節:

又叫「熱水塘花街節」。

7、口味以酸、辣為主,喜食醃製食品。

嗜辛辣成性,素有「無酸不成菜」、「不食酸腳打飄」的說法,很多菜餚裡愛放小米辣,以增加食物的鮮味,也喜食醃製食品。

8、飲食製作以蒸、油炸為主。

大部分糯制食品的製作都需要蒸的過程,而且還不止蒸一遍,如粽粑的製作。在包粽粑的過程中,首先要用冷水將糯米泡軟,大概要10h左右,然後將泡好的糯米蒸熟,蒸熟後將糯米倒入容器中,放入各種配料,採粽子葉或芭蕉來包。

包好後還需再蒸一遍,讓所放的配料入味方能食用。而常見的傣族油炸佳餚有油炸肉、泡皮、幹黃鱔、油炸糯米花等。

6樓:暑假工

傣族人的特點

1、宗教信仰: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2、服飾: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

3、建築:幹欄式建築,竹樓樓近方形,上下兩層,上層住人。用籬笆將房屋分成兩半,內室較小,是臥室,禁止外人入內;外室較寬敞,靠裡部分為堂屋,用於接待客人。

4、語言文字:傣語屬於東亞語系,傣文源於古印度的婆羅米文。

基本資訊

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ไท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淨、常沐浴、婦女愛洗髮,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佈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23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萬人。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

7樓:粉絲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chōng] 現吃,民間認為:

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曬乾,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後曬乾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

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曬乾,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糰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

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

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製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傣族人喜歡幹什麼?

8樓:網友

傣族人喜歡依水而居,愛潔淨、常沐浴、婦女愛洗髮,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曆4月中旬)。

9樓:

一、風俗習慣 傣族(thai nationality),也稱「傣泰民族」或「泰老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傣族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字。語言分暹羅、蘭納、大泰等三大方言及若干個次方言,傣泰民族源於中國的雲貴高原,後來逐步。

傣族有哪些特徵,傣族的特點有哪些?

節日簡介 中國傣族 1 是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西部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 孟連等自治縣,其他散居於雲南各地。傣族歷史悠久,傣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族傣語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動亦較普遍,如祭祀寨神 寨鬼 農業祭祀 狩獵祭祀 靈...

傣族的有哪些,傣族的資料有哪些?

傣族有人口162萬人其中雲南有101.4萬 啊,不對啊,別不高。傣族民風民俗的資料 舞璇瀅 一 婚姻 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還憑藉權勢,隨意 農民妻女。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於各地在社會發展上...

傣族的潑水節有什麼典故嗎,關於傣族潑水節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 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衝出火網,從金沙江裡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了,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把汗流乾了,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他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