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屍的典故出自哪裡,馬革裹屍的典故的來歷

時間 2023-04-27 13:27:06

1樓:噠囹l花兒

出自《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馬革即馬皮。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 多指軍人戰死於沙場。形容為國作戰,決心為國捐軀的意志。褒義詞。可參見三國89集,司馬懿為張郃馬革裹屍。

典故故事: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訊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裡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徵。

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馬革裹屍的典故的來歷

馬革裹屍還出自**

2樓:健身達人小俊

「馬革裹屍還」出自清代詩人徐錫麟的《出塞》,原句為: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這句詩的意思是:

戰士只懂得在戰場上為國捐軀,何必需要在戰死後,用馬革將屍體包裹而還。《出塞》是一首邊塞詩,抒發了詩人渴望報效祖國的愛國熱情。

出塞。徐錫麟〔清代〕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譯文。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歸來,發誓一定要把滿族統治者趕出山海關。

戰士只知道在戰場上為國捐軀,哪會想將來戰死後屍體以馬革包裹而還。

賞析。全詩前兩句「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直接表達出了自己內心的一種願望;第三句「只解沙場為國死」在前句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深化出征戰士的思想境界。末句「何須馬革裹屍還」總領全詩抒發了作者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把一腔報效祖國、戰死疆場的熱忱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最後一句「何須馬革裹屍還」,寫出了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馬革裹屍的典故出自

馬革裹屍典故的由來

馬革裹屍典故

馬革裹屍的典故從何而來

下列成語的出處 投筆從戎 馬革裹屍 圍魏救趙

班超 不知 孫臏與龐涓。退避三舍臥薪嚐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這些成語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徵是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退避三舍 臥薪嚐膽 圍魏救趙 紙上談兵等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爭霸中留下的成語,因而集中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兼併爭霸社會特點 abc均不符合題意 故選d 試題 成語圍魏救趙出自哪個戰役 的答...

卑躬屈膝的成語典故,卑躬屈膝的典故出自哪裡?

263丶 出處宋 魏了翁 江陵州叢蘭精舍記 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後,雖謝安石之賢也,而猶不能免。示例姚雪垠 李自成 不管有多大困難也不能向朝廷 用變節投降的辦法,苟安一時。卑躬屈膝的典故出自 飛凰帶你讀 卑躬屈膝 形容沒有骨氣,低聲下氣地討好奉承 出自宋 魏了翁 江陵州叢蘭精舍記 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

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樑景紅色彩與設計 臥薪嚐膽 w x n ch ng d n 薪 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出處 史記 原文為 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裡僅有 嘗膽 沒有提到 臥薪 這是蘇軾發揮想象,戲說孫權 臥薪嚐膽 而創作出來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