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曹操超超
請確認大谷關還是太谷關。原來的太叫大,太谷縣境在春秋時期為晉國大夫陽處父的封邑,西漢因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原縣治在今陽邑村,至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陽邑縣始移治於白塔村,即今縣城。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為太谷縣,並一直沿用至今。據《元和郡縣誌》等文獻記載「以縣西南有太谷,故名」,原來太谷縣名源於一條叫「太谷」的山谷。
「太谷」之名據清《太谷縣志》解釋為「太行之谷」,其實在古代「太」通「大」,太谷即大山谷的意思,它指今天祁縣通往沁縣的子洪口谷。這裡古屬陽邑縣地,由於歷史上行政區劃變遷,現已屬祁縣了。
太谷的記載最早見於《後漢書·桓馮傳》:「上黨見圍,不窺太谷」。唐章懷太子李賢注曰:
「太谷自太原趣上黨之道……今幷州太谷縣西有太谷是也。」《水經注》中也記載:「侯甲水又西北歷宜歲郊,經太谷,謂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
」文中的侯甲水、太谷水也稱為胡甲水、甲水,今人稱為昌源河。
太谷古稱侯谷、胡谷,歷來為太原通往晉東南的要道,也是山西著名古戰場。五代時,北漢劉繼元在此築隆舟城以抗宋軍,所以宋代又稱這裡為「隆舟谷」,金元時期訛為「龍州谷」、「龍豬谷」。清代以來,又因谷口為祁縣紫紅鎮,故稱「紫紅口谷」,俗寫作「子洪口谷」。
這條大山谷北起祁縣子洪口,南至沁縣西湯,長約60公里,昌源河流貫其間,兩岸懸崖壁立,鳥道崎嶇。明代文人王世貞在《適晉紀行》中描述了太谷的險途:「兩岸皆高山絕雲,中為巨澗。
沿澗水而北,泉聲益奇,崩峽束流,為瀑布、為簾、為怒虯、為渴虹者不一,蓋自是山皆石骨矣。第左道盡則渡而右,右道盡復渡而左,其險視西塘不啻類之,凡數十渡,氣竭興亦盡矣。」
太谷中部最險仄的地方叫南關,歷為兵家必爭之地。《武鄉縣誌》評價這裡的形勢:「南關一鎮,北界祁縣,西達上店,山界連平遙,尤冀南戶牖,潞澤咽喉。
」宋靖康元年(2023年),金兵陷太原,粘罕率師南下,途經南關時被這裡險絕的地形所驚愕,然而宋軍卻無一人設防,粘罕立刻轉驚為喜,仰天嘆道:「關險如此,而使我得度,南朝可謂無人。」金兵終於順利南下,威脅東京,宋朝被迫割地求和。
後人在南關曾立「粘罕仰天嘆處」石碣,記下這一軍備不振坐致亡國的慘痛教訓。經遊者有《南關懷古詩》抒發了千百年來遊人的感懷:「一水回還渡,山多路易窮。
危巖頂上壓,斷岸足邊空。高鳥飛難度,單車轍不通。可憐宋君相,坐失此關雄。」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要考證才知道了 古人通假也很正常
3樓:波普人生
從來沒聽說過有這麼個關.
洛陽八關之一大谷關,如何規劃?
4樓:義暄妍
請確認大谷關還是太谷關。原來的太叫大,太谷縣境在春秋時期為晉國大夫陽處父的封邑,西漢因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原縣治在今陽邑村,至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陽邑縣始移治於白塔村,即今縣城。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為太谷縣,並一直沿用至今。據《元和郡縣誌》等文獻記載\\「以縣西南有太谷,故名」,原來太谷縣名源於一條叫\\「太谷」的山谷。\r\n \\「太谷」之名據清《太谷縣志》解釋為\\「太行之谷」,其實在古代\\「太」通\\「大」,太谷即大山谷的意思,它指今天祁縣通往沁縣的子洪口谷。
這裡古屬陽邑縣地,由於歷史上行政區劃變遷,現已屬祁縣了。\r\n 太谷的記載最早見於《後漢書·桓馮傳》:\\「上黨見圍,不窺太谷」。
唐章懷太子李賢注曰:\\「太谷自太原趣上黨之道……今幷州太谷縣西有太谷是也。」《水經注》中也記載:
\\「侯甲水又西北歷宜歲郊,經太谷,謂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文中的侯甲水、太谷水也稱為胡甲水、甲水,今人稱為昌源河。\r\n 太谷古稱侯谷、胡谷,歷來為太原通往晉東南的要道,也是山西著名古戰場。
五代時,北漢劉繼元在此築隆舟城以抗宋軍,所以宋代又稱這裡為\\「隆舟谷」,金元時期訛為\\「龍州谷」、\\「龍豬谷」。清代以來,又因谷口為祁縣紫紅鎮,故稱\\「紫紅口谷」,俗寫作\\「子洪口谷」。\r\n 這條大山谷北起祁縣子洪口,南至沁縣西湯,長約60公里,昌源河流貫其間,兩岸懸崖壁立,鳥道崎嶇。
明代文人王世貞在《適晉紀行》中描述了太谷的險途:\\「兩岸皆高山絕雲,中為巨澗。沿澗水而北,泉聲益奇,崩峽束流,為瀑布、為簾、為怒虯、為渴虹者不一,蓋自是山皆石骨矣。
第左道盡則渡而右,右道盡復渡而左,其險視西塘不啻類之,凡數十渡,氣竭興亦盡矣。」\r\n 太谷中部最險仄的地方叫南關,歷為兵家必爭之地。《武鄉縣誌》評價這裡的形勢:
\\「南關一鎮,北界祁縣,西達上店,山界連平遙,尤冀南戶牖,潞澤咽喉。」宋靖康元年(2023年),金兵陷太原,粘罕率師南下,途經南關時被這裡險絕的地形所驚愕,然而宋軍卻無一人設防,粘罕立刻轉驚為喜,仰天嘆道:\\「關險如此,而使我得度,南朝可謂無人。
」金兵終於順利南下,威脅東京,宋朝被迫割地求和。後人在南關曾立\\「粘罕仰天嘆處」石碣,記下這一軍備不振坐致亡國的慘痛教訓。經遊者有《南關懷古詩》抒發了千百年來遊人的感懷:
\\「一水回還渡,山多路易窮。危巖頂上壓,斷岸足邊空。高鳥飛難度,單車轍不通。
可憐宋君相,坐失此關雄。」
洛陽八關有軒轅關嗎?
5樓:嬴蘭昕
有哈!東漢時,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以河南(治所洛陽)尹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和五校尉營屯都亭,以鎮京師;於洛陽周圍設定函谷關,伊闕、廣成、大谷、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置八關都尉,以統營八關軍政事務,警衛京都安全,治所在散關(今河南省宜陽縣東北牌窯)。
函谷關周初為內之地,遺址在今靈寶縣坡頭北,南峙巍巍秦嶺,北淌滾滾黃河。戰國時,秦始置關,稱秦關。漢樓船將軍楊僕「徒關於新安」,南史稱漢函谷關。
函谷關為洛陽通向西方的要塞,東指洛都,西望長安,南臨澗河,北依邙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為洛陽八關之首。
伊闕關即洛陽南龍門山和香山的闕口,兩山夾峙,伊河穿流其中。東周時,為京都南面的重要關隘,是洛陽南下,汝穎北上的必經之道。東漢時定為洛陽八關之一,其間山谷相連,自古為防守要地。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晉知躒趙鞅帥帥納王使汝寬守闕塞」,「秦攻魏將犀武於伊闕,進兵攻周,敗於伊闕」。《史記》:
「秦昭王十四年,白起攻韓魏之師於伊闕」。《舊唐書》: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親率重兵北據邙山,派將軍史萬寶率兵「自宜陽南據龍門」,遂攻取洛陽。
2023年3月,解放洛陽,也是首先拿下伊闕,繼而攻取洛陽。
今日伊闕關遺址處,建有巨集偉古樸拱橋,連兩山為一體。
廣成關位於漢光武所置廣成苑的南邊,故名。遺址在今臨汝鎮一帶,這裡世稱「兩山夾一川」,其東北有長蟲山、娘娘山、和尚山、白雲山、盤龍山,西南有大馬山、大虎嶺,自古是通往荊楚的要塞。東漢時,在廣成關附近,有廣成澤,周圍四百里,水出狼皋山中,東南流入汝水。
隋大業初曾置馬牧於此。由荊襄一帶北上京洛,這裡是必經之地。
大谷關遺址在今偃師寇店鄉水泉村,是嵩山與龍門山間的峪谷。《洛陽記》說:「大谷,洛城南五十里,舊名通谷」。
谷縱深15公里,深谷兩側,溝壑縱橫,溪水潺潺,群峰削立,灌木叢生。此谷為洛陽京城正前方的一道門戶。此關東西有牛心山、牛嘴山、老羊坡、歪嘴山、大風山等,峰巒起伏,形勢天然。
戰時這裡可埋伏重兵,斷絕南北交通,為歷代兵爭將奪的古戰場。
轘轅關遺址在今偃師與登封交界處,為洛陽通往許、陳的捷徑要衝。關處鄂嶺阪,少室山上,道路險隘,有彎道十二,迴環盤旋,將去復還,故稱轘轅關。其南邊的鄂嶺口,又有一關,為宋時偃師縣知縣馬仲甫庸工所鑿,道路軒敞,人便其利,當地人稱鄂嶺口,也叫新轘轅關。
旋門關遺址在今河南榮陽汜水西南十里鋪一帶。東漢以成皋旋門關為京師雒陽東面的第一關。班昭《東征賦》中雲:
「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門」,即指此關。洛陽向東過此,即無扼塞可以據守。
孟津關亦稱河陽關,在洛陽北。遺址在今河南孟津扣馬五里處,距孟縣南十八里的黃河河心,是古代黃河上的一個重要渡口。此即周武王伐紂時與諸侯會盟渡河處,亦稱盟津,又名富平津。
西晉豐樂亭侯杜預曾在這裡架起黃河上第一座浮橋,稱「河橋」。北魏又置河陽三城於南北兩岸及河中沙洲上,歷代為洛陽北面之要津,是兵家必爭之地。
小平津關遺址在今孟津老城花園村的西北,黃河河心,也是黃河上的一道津渡,其地位僅次於富平津(孟津關),故名小平律。
此外,洛陽西還有潼關,東有虎牢關,北有天井關(今山西晉城縣南太行山頂)和軹關(河南濟源縣西)等。這些關隘同為洛陽門戶,設防守衛,使洛陽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地。
關隘的歷史上的關隘
我國的著名關隘有哪些?
6樓:喵喵喵
1、山海關
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東北15公里處,因為與山海之間而得此名。這是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衝,是萬里長城起點的第一道雄關,和陝西潼關並列俗稱「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牆建築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樣,特別是儲存眾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樸。使古城最為增色的是關城東門,天下第一關城樓,聳立長城之上,雄視四野。登上城樓二樓,可俯視山海關城全貌及關外的原野。
2、潼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為華北,中原,西北之咽喉要衝, 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是關中的東大門,西進長安東去洛陽的必經之路,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潼關,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關隘之一。關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 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嶽。
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
3、武勝關
武勝關位於河南省與湖北省交界的大別山脈的雞公山下,它與平靖關、九里關合稱「義陽三關」,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關中之關」的美譽。中國十大關之一,位於今河南省信陽市雞公山區南35公里,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
南鎖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勝關古稱大隧隘道(一說直轅隘道)。南 武勝關朝齊稱武陽關。唐稱禮山關,後複稱武陽關。清始稱武勝關。
4、友誼關
友誼關位於廣西憑祥市西南18公里處,原名鎮南關,附近是崇山峻嶺,關藏山谷深處,為西南邊防重鎮。
關樓底座上原來只建有一層木結構迴廊,重建時改用鋼混結構,並加了兩層迴廊,每層迴廊平均為80平方米。迴廊的四周是拱形大窗,窗櫺裝飾了各式圖案,外牆為墨綠色石米貼面,顯得莊嚴、古樸。
5、嘉峪關
嘉峪關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的西端的重要關隘,它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古稱其為「天下雄關」。嘉峪關關城的平面呈梯形,西城牆外側又加築了一道厚牆,使得關城的防禦更加堅固。
城牆高達11.7米,總長733.3米,關城面積33500多平方米,在南、北城牆的外側有低矮的土牆與其平行,構成羅城。
關城有東、西二門,東為光化門,西為柔遠門,上面都築有城樓,高17米,面闊三間,三層歇山頂,周有圍廊,氣勢雄偉。
關城內的北側建有寬闊的斜坡馬道,直達城的頂部。東西二門外,均建有甕城,甕城的城門開向南,而不與關城的正門相通,東甕城門叫"朝宗",西甕城門叫"會極"。出西門甕城10餘米,有道長方形重關,與關城並肩,關門西開,門額刻"嘉峪關"三個逎勁有力的大字。
三國演義的某一情節或人物的分析,三國演義裡重要人物的經典情節以及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分析
姜維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人 甘肅 三國猛將中最有智謀的一位。姜維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 奉母至孝,郡人敬之 後為中郎將,就參天水郡軍事。諸葛亮算無遺策,唯一一次被識破就是姜伯約。姜維與趙雲大戰於天水城下。戰不數合,維精神倍長,雲大驚,暗忖曰 誰想此處有這般人物!正戰時,姜維伏兵殺出,趙雲...
一個關於三國演義的問題,關於三國演義的問題
曹操沒有在袁紹手下做事。他開始是作為一個貴族子弟遊手好閒 他的祖父是中常侍 後來舉了一個官開始了仕途生涯。在董卓入長安後在董手下做事,頗受器重,後來參加宮內的反董政變未果,逃出京都。在地方取得自己本族和義士的支援後,曹操開始組建軍隊。他認識到光依靠自己無法起事,於是廣發英雄帖,號召天下諸侯聯合討伐董...
三國演義全集最少字數的是那一回,《三國演義》一共多少回?
我查過的,是這個 第四十八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 卻說龐統聞言,吃了一驚,急回視其人,原來卻是徐庶。統見是故人,心下方定。回顧左右無人,乃曰 你若說破我計,可惜江南八十一州百姓,皆是你送了也!庶笑曰 此間八十三萬人馬,性命如何?統曰 元直真欲破我計耶?庶曰 吾感劉皇叔厚恩,未嘗忘報。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