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本文記敘了作者發現和宴遊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內心的感受。為了突出「始得」西山宴遊之樂,作者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首先概括描寫平日一般的遊覽和一般的感受,然後著力描寫西山的「怪特」和特殊的感受。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寫西山之高,「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這使他感到「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這實際上是作者不苟世俗、傲然特立的性格的寫照。二是寫在西山頂上見到的「尺寸千里」「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巨集大境界。
這巨集大的境界,使他感受到了自然界的「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的巨集大氣勢。——這實際上是作者寬闊胸懷和巨大抱負的表現。在這種境界中,他「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並在「無所見」的暮色中,感到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作者就是這樣忘掉「惴慄」,把自身的遭遇、思想感情與山水融合在一起了。
這篇文章在表現手法上,除了對比映襯、融情於景之外,在結構上首尾照應:開頭是貶官後「恆惴慄」,結尾則是西山宴遊之後,大自然使他「心凝形釋」,忘掉恐懼。在語言上也很有特色。
如在第一段,為了使概括描寫避免平淡,作者運用「頂針」修辭方法,如「……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而臥,臥而夢。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這種修辭方法是用前句的結尾(如「到、醉、臥、起」)做下句的開頭,它可使句子遞接緊湊而生動暢達。
此外本文還用了許多偶句和排句,如「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這些句子,節奏鮮明,音調鏗鏘,並且氣韻流暢,使人愛讀。
2樓:匿名使用者
抒發了作者的自我排譴
始得西山宴遊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樓:左岸的紅舞鞋
。「始」,開始。「得」,原義獲得,引申為發現。字面意思是,開始發現西山的奇特,獲得宴遊之樂的遊記。筆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個意思:
一是這篇遊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為八篇的開頭。表達了第一次尋訪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於作者遊覽永州並不是從遊西山開始的。在遊西山之前,他曾經到過一些地方,並且也寫過一些記載遊覽的文章。如遊西山之前,他曾遊過一個祠廟「八華寺」,並發動在那裡建造了一個西亭。
他還寫了一篇《永州八華寺新作西亭記》的散文。但柳宗元覺得只有在遊覽了西山之後,他才算真正的發現了永州山水的特別之處。並且在遊覽過程中,獲得了一種獨特的感受。
這種感受是他過去遊覽的時候,從來沒有體會到的,給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遊覽西山看成是遊覽永州山水的真正起點。那麼「始得」這兩個字就非常鄭重的標明瞭遊覽西山以前的和這次遊覽西山的分界;
三對作者有特殊意義。從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貶永州後「恆惴慄」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審美感受;從遊覽本身看,這之前,因遊心境壓抑而無樂趣,從這兒才開始真正的遊覽。
我認為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佈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係。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應仔細加以體會。
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
4樓:匿名使用者
《始得西山宴遊記》表達了作者被貶永州後寄情山水、聊以忘憂的心態以及其高潔的人格和傲世的情懷。
5樓:我的一些細節
和你的瀏覽器有直接的關係,最好重置你的ie
始得西山宴遊記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6樓:明媚說娛樂
《始得西山宴遊記》記敘了作者發現和宴遊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對懷才不遇憤懣和現實醜惡的無奈之情。
一、原文節選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二、譯文
灰暗的暮色,由遠而至,直到看不見什麼了還不想返回。(我只覺得)思想停止了,形體消散了,與自然界萬物不知不覺地融為一體了。(遊過西山)然後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遊賞過,真正的遊賞是從這裡開始的。
所以我把這次西山之遊寫成文章以記載下來。這一年是元和四年。
三、出處
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7樓:左岸的紅舞鞋
。「始」,開始。「得」,原義獲得,引申為發現。字面意思是,開始發現西山的奇特,獲得宴遊之樂的遊記。筆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個意思:
一是這篇遊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為八篇的開頭。表達了第一次尋訪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於作者遊覽永州並不是從遊西山開始的。在遊西山之前,他曾經到過一些地方,並且也寫過一些記載遊覽的文章。如遊西山之前,他曾遊過一個祠廟「八華寺」,並發動在那裡建造了一個西亭。
他還寫了一篇《永州八華寺新作西亭記》的散文。但柳宗元覺得只有在遊覽了西山之後,他才算真正的發現了永州山水的特別之處。並且在遊覽過程中,獲得了一種獨特的感受。
這種感受是他過去遊覽的時候,從來沒有體會到的,給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遊覽西山看成是遊覽永州山水的真正起點。那麼「始得」這兩個字就非常鄭重的標明瞭遊覽西山以前的和這次遊覽西山的分界;
三對作者有特殊意義。從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貶永州後「恆惴慄」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審美感受;從遊覽本身看,這之前,因遊心境壓抑而無樂趣,從這兒才開始真正的遊覽。
我認為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佈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係。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應仔細加以體會。
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
8樓: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
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絡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絡實際。
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絡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絡、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
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9樓:匿名使用者
柳宗元在永貞元年(805),因參加王叔文改革集團而獲罪,被貶為永州司馬。遂與永州山水結緣,孕育出許多優美的遊記篇章,藉以抒發被貶後的情懷,
10樓:彼岸花
文中駢散結合,句式多變,情景交融。作者寓情於景,把自己貶謫的憤懣,痛苦,交織滲透在精妙入微的景物描寫之中,文中將山水人格化,從被貶後的憂懼和漫遊起筆,透露交代了作者的處境和心情。描寫,抒情有機結合,從而達到讚美西山的同時,言志抒情。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作者描寫西山遊宴,表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1樓:很開心幸福
獨闢蹊徑,少提西山,卻是一切為了「西山」。鑑於作者「人」內身份,才有閒暇容,內心憂懣,便需宣洩排遣,這好似給作品悲涼的基礎進行了定格。遊覽的方式便也順理成章,其一「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這表現出的是隨意,無目的性的特點;其二,「披草而生,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 覺而起,起而歸「。
苦中覓樂,亦體現出散漫放任性的特點。文中由抑到揚的方法,鮮明地表現了作者貶謫永州後憂懣的心態。為集中筆墨描繪西山,作者把沿途的山光水色,見聞感受,一概捨棄,尋道登山的過程,艱難而表現的空間較多,但也只是「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楱莽,焚茅,窮山之高而止」輕輕帶過。
12樓:萌如神姬
依據文章表達意旨,選材別具一格,獨闢蹊徑,少提西山,卻是一切為了「版西山」。鑑於作者「人」身份權,才有閒暇,內心憂懣,便需宣洩排遣,這好似給作品悲涼的基礎進行了定格。遊覽的方式便也順理成章,其一「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這表現出的是隨意,無目的性的特點;其二,「披草而生,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 覺而起,起而歸「。
苦中覓樂,亦體現出散漫放任性的特點。文中由抑到揚的方法,鮮明地表現了作者貶謫永州後憂懣的心態。為集中筆墨描繪西山,作者把沿途的山光水色,見聞感受,一概捨棄,尋道登山的過程,艱難而表現的空間較多,但也只是「遂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楱莽,焚茅,窮山之高而止」輕輕帶過。
。。。。自己抽取精華吧。。。。
《始得西山宴遊記》中體現作者感受的最後昇華的句子是哪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3樓:金常出差
《始得西山宴遊記》中體現作者感受的最後昇華的句子是【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與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懷。
14樓:唯夢純晶之戀
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柳宗元覺得只有在遊覽了西山之後,他才算真正的發現了永州山水的特別之處。並且在遊覽過程中,獲得了一種獨特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他過去遊覽的時候,從來沒有體會到的,給他非常深刻的印象。
所以他就把遊覽西山看成是遊覽永州山水的真正起點。
從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貶永州後「恆惴慄」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審美感受;從遊覽本身看,這之前,因遊心境壓抑而無樂趣,從這兒才開始真正的遊覽。
與朱元思書和始得西山宴遊記分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5樓:檾茗蔏菏荼
《與朱元思書》:該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襯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始得西山宴遊記》:此文記敘了作者發現和宴遊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對懷才不遇憤懣和現實醜惡的無奈之情。
《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梁文學家吳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吳均寫給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詳)的信中的一個片段,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
《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
《始得西山宴遊記》的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餘為戮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 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自從我成了被貶受辱的人,居住在這個州...
《始得西山宴遊記》中「恆惴慄 是什麼意思
我學過。但是忘記了。恆是一向的意思。後面一句是現在有了空閒時間。那麼前一句應該是一向很忙碌的意思。 柳宗元 其一 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時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
急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的翻譯!
自從我遭到貶謫,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憂懼不安。讀書之餘,緩緩散步,漫無目的,到處轉悠。與同伴爬高山 鑽深林,迂迴曲折的山間小溪,深幽的泉水,怪異 山石。無論多遠,我們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們便撥開野草,席地而臥,倒酒痛飲,不醉不罷。喝醉後便相互枕靠著睡在地上,很快就進入夢鄉。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