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我學過。
但是忘記了。
恆是一向的意思。後面一句是現在有了空閒時間。
那麼前一句應該是一向很忙碌的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柳宗元(其一)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時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式,與萬化冥合。
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永州八記》之首
《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遊西山,為什麼要寫「恆惴慄」?
3樓:子虛烏有
「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間隔了一條湘江。它從朝陽巖起到王茂嶺止,綿延數裡之長。這篇遊記它的題目就很耐人尋味。
文章既然寫遊西山的經過,那為什麼不像一般作者那樣,起一個叫《遊西山記》的題目呢?有人說可能考慮到作者在遊西山的時候還飲酒取樂,以酒來助遊興。那他為什麼不起一個《宴遊西山記》的題目呢?
看來這篇文章題目「始得」二字,定有奧妙。「始」,開始。「得」,原義獲得,引申為發現。
字面意思是,開始發現西山的奇特,獲得宴遊之樂的遊記。筆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個意思:
一是這篇遊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為八篇的開頭。表達了第一次尋訪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於作者遊覽永州並不是從遊西山開始的。在遊西山之前,他曾經到過一些地方,並且也寫過一些記載遊覽的文章。如遊西山之前,他曾遊過一個祠廟「八華寺」,並發動在那裡建造了一個西亭。
他還寫了一篇《永州八華寺新作西亭記》的散文。但柳宗元覺得只有在遊覽了西山之後,他才算真正的發現了永州山水的特別之處。並且在遊覽過程中,獲得了一種獨特的感受。
這種感受是他過去遊覽的時候,從來沒有體會到的,給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遊覽西山看成是遊覽永州山水的真正起點。那麼「始得」這兩個字就非常鄭重的標明瞭遊覽西山以前的和這次遊覽西山的分界;
三對作者有特殊意義。從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貶永州後「恆惴慄」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審美感受;從遊覽本身看,這之前,因遊心境壓抑而無樂趣,從這兒才開始真正的遊覽。
我認為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佈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係。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應仔細加以體會。
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具體安排是,先寫遊西山的情形,再寫遊西山的經過和感受。這樣文章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自餘為僇人」到「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1自然段結束。這裡並沒從「始得」二字落筆直接寫遊覽西山。這部分沒有涉及到遊西山的內容,而是先寫平日的遊覽,即遊西山以前的遊覽活動。
文章一開頭,先交待了自己當時的身份和處境。這是一種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處境,也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具體背景。「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
「餘」,第一人稱代詞,作者自指。「僇人」,罪人。「僇」同「戮」,即殺戮。
因柳宗元在革新活動中得罪了皇帝成為朝廷的罪人,被貶官到永州,所以自稱為「僇人」。「是」,指代詞,此,這。「是州」,此州,指永州。
永州是個荒涼的地方,柳宗元生活在這裡,與自己的戰友隔絕,音信皆無,所以感到政治前景暗淡,心情當然是常常恐懼不安的。這幾句說,這是我成為朝廷罪人以後,住在永州這個地方,常常恐懼不安。
這個開頭,包含了許許多多長久積壓在內心的悲憤心情,當然其中就有一種無聲的**。自己是這樣一種罪人的特殊身份,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處境裡,懷有這樣的心情,因此當他遊山玩水的時候,那種感受自然同那些風流閒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遊覽中,排解內心的憂憤,在遊覽中忘卻現實處境,想在精神上尋找某種寄託。
所以他寫:「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慢慢而遊。」「其隟也」在句中充當狀語。
「隟」,空隙,閒下,空閒。這是說,每當自己政務之餘,偶有空閒的時候,到處走走、玩玩。
在「行」「遊」兩個動詞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兩個重疊的形容詞。「施施」「慢慢」,是漫步走著的樣子,漫不經心的外在動作。通過外在動作的描寫,實際上表現了作者在遊覽的時候,一種寂寞、愁悶的、無可無不可的精神狀態。
兩個「而」字是連詞,用在狀語和動詞謂語之間,表示前後修飾與被修飾的關係,相當於現代漢語中間的「地」。「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日」,天天,每天。
「其徒」,泛指同遊的人,不一定專指他的僕從。「入」,走過,穿過。「窮」,本義終極、盡頭,這裡用作動詞,是尋根追源的意思。
「回」,彎曲。「窮回溪」,意思是沿著曲折的溪流往前走,一直走到源頭。「幽泉怪石」,這就是作者所要尋訪的自然山水。
為了表示他追求的心之切,遊興之濃。這裡連用了三個短句,「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每個句子裡邊都用一個動詞,與「高山」「深林」「回溪」相搭配。讀起來有一種運動節奏感。
這三個短句又簡潔地概述了遊覽過程。
《始得西山宴遊記》這篇文言文題目是什麼意思?
4樓:情感新港灣老師
《始得西山宴遊記》這篇文言文題目是「開始發現西山的奇特,獲得宴遊之樂的遊記。」
一、原文: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二、譯文:
我自從成為有罪的人,住在這個州里,就常常恐懼不安。如有空閒時間,就慢慢地行走,無拘束地遊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
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到了目的地就分開草而坐下,倒盡壺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覺了就做夢。
心裡有嚮往的好境界,夢裡也就有(在這種境界中獲得的)相同的樂趣。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我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特形狀的,我都遊過了;可是我還未曾知道西山的奇異特別。
……三、賞析:
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佈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係。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文章內容是寫發現並且宴遊的經過,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受。
具體安排是,先寫遊西山的情形,再寫遊西山的經過和感受。這樣文章自然而成兩段。
四、作者介紹: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漢族,唐朝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
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
《始得西山宴遊記》中「自餘為僇人,局是州。恆惴慄」的翻譯!!!!!!急!!!!急!!!
5樓:匿名使用者
自從我成為被貶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憂懼不安。
6樓:狂漫丫丫
自從我成了被貶受辱的人,居住在這個州里,經常驚恐不安。
7樓:匿名使用者
,lljjlkjlkjlkjlkjlkjl
《始得西山宴遊記》的原文是什麼?怎麼翻譯
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餘為戮人,居是州,恆惴慄。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 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自從我成了被貶受辱的人,居住在這個州...
《始得西山宴遊記》抒發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受
本文記敘了作者發現和宴遊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內心的感受。為了突出 始得 西山宴遊之樂,作者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首先概括描寫平日一般的遊覽和一般的感受,然後著力描寫西山的 怪特 和特殊的感受。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寫西山之高,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這使他感到 是山之特立,不與培...
急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的翻譯!
自從我遭到貶謫,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憂懼不安。讀書之餘,緩緩散步,漫無目的,到處轉悠。與同伴爬高山 鑽深林,迂迴曲折的山間小溪,深幽的泉水,怪異 山石。無論多遠,我們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們便撥開野草,席地而臥,倒酒痛飲,不醉不罷。喝醉後便相互枕靠著睡在地上,很快就進入夢鄉。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