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可以發現什麼,什麼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時間 2022-04-04 05:35:21

1樓:

這個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下面祖師大德第一個講解就是講這個境界。

第二個講解是修淨土法門時應該怎麼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心裡頭什麼都沒有,生什麼心?生度眾生的心。度眾生的心是一,度眾生的手段千變萬化,那叫什麼?

善巧方便。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度就現什麼身」、「應該給他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完全是應機,不是佛菩薩想教他什麼,不是的!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要懂。

不是隨自己,自己沒有了,「無所住」了,完全是順眾生。普賢十願,「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決定沒有自己,有自己就是凡夫,這個不能不知道。

生什麼心?生心裡頭最重要,根本的,就是慈悲心。「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佛陀在世間,教化眾生的目的只有一個,古佛如是,今佛如是,未來佛亦如是,不會變的,什麼目的?

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2樓:

應無所住釋義: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第十品「莊嚴淨土分」:「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原文】「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色聲香味觸法」,泛指一切現象。「不住」,就是不被現象所迷惑。「生心」,就是生清淨心,生平等心,生平常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就是禪宗六慧能說的 :「於相而離相,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於諸境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應無所住」,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於相離相」;「而生其心」,就是「不於境上生心」,就是「於法體上生清淨心、平等心與平常心」。

擴充套件資料: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通過現象看本質;「而生其心」,就是透過本質看現象。

在老子《道德經》中,也有類似的表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腹」,指的是本質;「目」指的是現象。「為腹不為目,去彼取此」的意思,就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法認為世界是心物一元的,用「減法」來分析:在不執著於任何表相,去除一切妄想雜念時,就會見到事物的本質真相。《金剛經》反覆使用以下的同一類句型來說明這個道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3樓:匿名使用者

隨機應變,專注一心。阿彌陀佛!

什麼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4樓:源正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無住心、非心。與般若心經中"空即是色"義同。

意即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一切。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是《金剛金》中最關鍵的,不但六塵、六根、六識這些不應該住,任何念頭都不應該住,沒有一絲毫的起心動念,這才能生清淨心,無論你住的是什麼心,甚至是佛法,都是汙染的心,都不是清淨心。

為什麼要生清淨心?因為清淨心能生智慧,妄心不能生智慧。這個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能體會得到。

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就是因為旁觀者事不關己,他執著就少一些;事關當局者的切身利益,他的執著掛礙就多一些,迷惑也就多一些,所以很多時候,當局者就需要請旁觀者指點一下。

所以我們只要明白了《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就等於找到了開啟人生智慧之門的鑰匙。以後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情況,都要記住這句話,不要著急著慌,不要患得患失,也不要瞻前顧後,不要起任何妄想雜念,要保持冷靜,這樣才能生清淨心,清淨心能生智慧,智慧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也就有了。

5樓:知心大姐姐胡老師

回答您好,女朋友的意思是:即使你們雙方居無定所,只要雙方心裡有彼此,就可以堅定的走下去。

提問分手時說的

回答我個人認為女朋友的觀點是正確的。年輕人暫時條件可能比較困難,但是隻要兩個人同心協力,這些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您好,分手的原因是什麼可以說一說嗎。很有可能是因為對方認為您不可能和對方同甘共苦。

提問我們分手了,我總和她說話她不理我,總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更多4條

6樓:匿名使用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句經,是金剛經中最緊要的關節,今略說之。金剛經是實相般若,佛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可以開學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剛經,都是破相顯體。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兩句,乃體用並顯。云何體用?「應無所住」是體,「而生其心」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

「應無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無,方是金剛本旨。所以六祖聞此二句,立時悟道。然則六祖何以一聞便悟?

當知六祖乃肉身菩薩,早已見性。何以故?試看六祖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於此偈語,知六祖已悟無住本性之體,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傳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體用不二之理。

後來即依此教化學人,大振宗風。

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

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

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

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願無盡之菩薩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無我心。

如是等心,皆是無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淨心,亦即是佛心。而眾生所生之心,乃貪心、我執心、貢高心、差別心,乃至八萬四千煩惱心。

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業識心,亦即是眾生心。所以者何?因眾生處處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淨,心不清淨,即不能悟得實相真心。

故學佛人慾悟實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則一切不住,真心自見,即是道心。道從心生,心由道見。講到究竟,這一個道字,也不可說。

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路絕。此理微妙,初學人不易領悟。佛要人領悟實相無相,離念即是真心,故說「應無所住」。

佛又要人領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說「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來似覺矛盾,其實就是如是。

7樓:匿名使用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裡的句子。六祖慧能大師聞《金剛經》開悟,所聽到的就是這兩句。這是什麼意思呢?

應無所住,就是叫人不要有所住,也就是不要執著,要坦然,緣來則應,去而不留。要超脫,要空,乃至連超脫與空都無所住。生其心,就是生清淨心。心無雜念,纖塵不染。

8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明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第十篇,意思是說:做事不要去祈求結果,但要有認真去做的心。

放在俗世簡單來說:就是你只管按你的本意去做,不要去擔心做出來的結果。 這樣就沒有困憂了。

9樓:匿名使用者

不執著,要坦然,緣來則應,去而不留。超脫`空,乃至連超脫與空都無所住。生清淨心。無雜念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10樓:瀛洲煙雨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執著,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

詳細解釋:

(1)關鍵是"住"和"心"二字,住,指的是人對世俗、對物質的留戀程度;心,指的是人對佛理禪義的領悟。

(2)此真心不是能對外境乃至內定境有了知、覺知的意識覺知心。更不是修成動中定力時,能於六塵清楚分明卻淨念相繼的意識定心。

(3)因為這都是意識相應境界,不離所接觸了知的境界,以及能接觸了知的意識覺知心,不離能所故。此乃妄心境界,不論境界有多勝妙,不論能入定多久,清明多久,都是意識相應境界,非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教術語,出自《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無住心、非心。與般若心經中"空即是色"義同。

意即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一切。

故不論於何處,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我國禪宗六祖惠能未得法前,五祖弘忍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得傳衣缽。(六祖壇經行由品)

11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解釋清楚明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第十篇,意思是說:做事不要去祈求結果,但要有認真去做的心。

放在俗世簡單來說:就是你只管按你的本意去做,不要去擔心做出來的結果。 這樣就沒有困憂了。

12樓:蘇寧電囂

金剛經裡面最精髓的一句話了,這句話分前後來解,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說清楚點就是不著相的意思,你對眼前的東西知道是假的,是無常的,你就不會放在心上了,就是不著相了,你不著相了,就不會把這個事放在心上,這就是無住,什麼事情都沒有放在心上,心就空了,即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什麼煩惱,生死,無明都不重要了,知道這一切都是空性,也就是心經所講的,色即是空,都是空性,若執著於無住,又落於偏空,當知真空不空,靈性還在生般若心,慈悲心,菩提心,妙明真心,這個是真的,身相有生滅,而靈性,也就是很多人要悟的,明心見性的,靈性沒有生滅的,而生其心是真心,或者叫清淨心吧,應無所住是本體,而生其心是妙用,真空妙有,

13樓:火狐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應無所住 』 ,什麼無所住?是我們的現在這個心,這個不斷在思考的心,不管是對物質還是情感不管是貪愛還是嗔恨,這些都是思維的一種,都要放下哪怕是對佛經的思考,我們的心都要放下要無所住。

『 而生其心 』,生什麼心?當我們現在的心也就是這個思維停下,讓心清靜之後,在這心底會自己湧現出一種真正的智慧,這個智慧是光明的可以洞穿一切,讓我們瞭解佛說的真正的實相。

怎麼才能讓心靜止下來— 通過禪修,這是佛陀教導我們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無所住即離一切妄想分 別執著,亦即清淨心,即佛法所說的定。無四相,無四見。說明白點,就是斷盡煩惱。

生其心者六度萬行等等之大慈悲心行也。然只有徹悟之人方能徹底明瞭。還是老實唸佛為好。

當念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之理一心不亂自可無住生心。縱不能念至一心不亂,只要具足信願行,亦蒙彌陀慈願攝受,往生西方,一生不退成佛。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句翻譯成白話文是什麼意思

樓上叫你按照本意去做,不要擔心結果。他只講對了一半。這句話什麼意思?這句話有非常深厚的意思。絕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講得清楚的。什麼叫無所住?這個住就是有停留的意思,當你把心停留在任何一個方面的話,那就叫有所住,一切有所住的心都不是究竟。究竟是什麼,前後文曾經講到過,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

常說的“無所住生其心”這句話對嗎

應無所住,即是掙脫一切束縛。而生其心,即是解脫後自我與客觀物質世界不可分別的實性。應無所住,你要做到離三心破四相我法皆空。如果對客觀現實的領悟不被過去心 現在心 未來心所束縛,不被自我的執見 領悟的極限 他人對自己的影響及所研究問題現有的認識,學術水準的限制和影響,就會悟入客觀世界的真實當中。不執著...

要長期在美國寄宿家庭住 應注意什麼

90重生 一 饋贈小禮物,和host family拉近距離,樹立有親和力的第一印象。二 利用晚餐時間,參與寄宿家庭聊天,增進彼此瞭解 三 積極參加寄宿家庭活動,豐富自己的空閒時間。四 有話直說,不要繞圈子。要讓自己在美國有一段難忘且豐富多彩的寄宿生活,不僅要注重個人修養,懂禮儀,還要主動和寄宿家庭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