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愛思考的小王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詩人在開篇描繪了一幅壯闊蒼涼的邊塞風景,概括了西北邊陲的狀貌。
「孤城」僅指玉門關,但就全詩所賦予的意境和全詩所寄託的情思來講,「孤城」又有獨自在這城中的孤寂一意。言志詞抒情
第1頁共4頁
一、詩文《從軍行(其四)》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二、註釋
①首句意謂:青海湖上的層層濃雲使雪山晦暗無光。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寧市。②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是漢朝邊塞的一個重要關口。
③穿金甲:磨穿鐵甲。
④樓蘭:漢西域國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漢武帝時,遣使通大宛,樓蘭阻擋道路,攻擊漢朝使臣,漢昭帝時大將軍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斬其王。
事見《漢書·傅介子傳》。這裡以「樓蘭」指敵人。
三、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
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祕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巨集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
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四、賞析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延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門關東西相距數千裡,卻在同一幅畫面上出現,這裡不妨設想為次第的廣闊地域的畫面:
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裡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為什麼要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
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
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繫,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
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還滲透著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裡。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
「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
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盛唐優秀的邊塞詩有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是因為有
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五、練習題、答案
①一、二句不妨設想為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請簡要描述一下:
答:在青海湖的上空,長雲瀰漫,湖的對岸,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雪山,越過那雪山,是矗立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與孤城遙遙相望的玉門關了。
②前兩句在寫景的同時還滲透著豐富複雜的感情,請簡要說明一下:
答:邊塞生活雖艱苦,思鄉之情尤深重;但卻磨滅不掉戍邊將士心中那殺敵報國的雄心大志。景色的格調是:迷茫、黯淡,悲壯、遼闊。
③請談談你對
三、四句的理解:將士們身經百戰,盔甲都已被磨破,但仍無法消磨掉他們心中那「不徹底消滅敵人決不歸鄉」的信念。
4、請將
一、二句設想成次第的廣闊畫面。
[答案]:青海湖上空,濃雲瀰漫,綿延千里的雪花顯得蒼茫暗淡,越過雪山,是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走,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
2樓:君頌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 其四 王昌齡 詩中「暗」和「孤」的妙處?
3樓:匿名使用者
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裡,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
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物件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這裡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後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
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裡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
為什麼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
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繫,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
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裡。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
「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
「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
「黃沙」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並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
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4樓:匿名使用者
前兩句描寫了青海的陰雲滾滾,遮天蔽日,連綿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無光了。 一個「暗」字十分準確地表現了雲塊的廣大、雲層的厚重,從而隱喻著邊疆生活的艱苦和戰場拼殺的凶險。守衛邊疆的將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遙望著四周。
一個「孤」字襯托出形勢的嚴峻和將士的英勇。
5樓:匿名使用者
「長雲」之後的一個「暗」字凌空一筆又塗上了淡黑色,使畫面由明暗對照構成了陰沉的戰爭氛圍和蒼涼的境界。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門關、祁連山和青海湖這三點相聯的千里邊防線的,這裡一個「遙望」及其所提領的空間距離遙遠的三地呈現於同一幅畫面,既是想象、誇張的手法使之「視通萬里」,又突現了戍邊將士那全域性在胸、重任在肩的歷史責任感。
《從軍行(其四)》賞析
6樓:夢裡心落
賞析:詩歌反映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保衛國家的豪情壯志。壯闊的塞外景色與將士巨集偉的抱負融合在一起,氣魄雄闊,風格渾豪。
翻譯:青海湖上烏雲密佈,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註釋:1、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築城於此,置神威軍戍守。
2、長雲:層層濃雲。
3、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
4、孤城:即玉門關。
5、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一作「雁門關」。
6、破:一作「斬」。
7、樓蘭:漢時西域國名,即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通,屢次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者。
從軍行王昌齡帶拼音其四,從軍行其四帶拼音
1 從軍行 其四 q ng h i ch ng y n n xu sh n青海長雲暗雪山,g ch ng y o w ng y m n gu n孤城遙望玉門關。hu ng sh b i zh n chu n j n ji 黃沙百戰穿金甲,b p l u l n zh ng b hu n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七首》王昌齡(其四),這首詩表現了什麼?表達這種思想
原文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門關東西相距數千裡,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 雪山在前,玉門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
從軍行 其四 第一二句屬於什麼描寫表現了詩人什麼的情感
我的自由式 反映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 保衛國家矢志不渝的決心。表達了國家有事,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古從軍行七首 其四 是唐代邊塞大詩人王昌齡的名作古從軍行七首中的一首,其中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堪稱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邊塞將士誓死殺敵的氣概。全詩如下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