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夢筆生花
中國古代大詩人李白一天深夜在睡意朦朧中,一邊吟詩,一邊隨風飄到了一座海上的仙山。只見四周雲海蒼茫,花木蔥蘢。李白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
正在這時,一支巨大的毛筆聳出雲海,足有十多丈高,像一根玉柱一樣。李白心想:“如果能得到這枝巨筆,用大地作硯,蘸海水為墨,拿藍天當紙,寫盡人間美景,那該有多好。
”就在他浮想聯翩之時,忽然聽見一陣悠揚悅耳的仙樂,並有五色光芒從筆端射出,接著在筆尖開放出一朵鮮豔的紅花。那支生花筆漸漸移動,朝著他飄然而來。李白眼看那支光芒四射的生花妙筆越來越近,便伸手去取,當快要摸到粗壯的筆桿時,不覺驚醒,原來是黃粱一夢。
李**醒之後,反覆回想夢中情景,總想不出是在什麼地方。他決心遍訪名山大川,尋找夢中仙境。後來,李白雲游到黃山,一見這支生花巨筆,不覺失聲大叫:
“以前我夢中所見的生花巨筆,原來就在這裡。”
據傳說,自從李白見到“夢筆生花”後,名詩佳句便源源而出,一發而不可收。
賈島推敲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
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麼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
手一邊做著“推”的姿勢,一邊做著“敲”的姿勢,反覆斟酌。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
“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讚。
兩個人並排騎著自己的坐騎回到了韓愈的家,後來二人還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覆琢磨,反覆斟酌。
鐵杵磨成針
磨針溪位於四川江油青蓮鎮天寶山腳下,李白故居隴西院下方。是後人為紀念李白弘揚磨針精神而修建的,建成於2023年,一八角亭,一石橋。
世間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還沒有讀完,就放棄了。過了小溪,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李白感到奇怪便問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針。
”李白問道:“如何將如此粗的鐵磨成針?”老婆婆答道:
“只需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被她的毅力與意志所感動,回到了山上,發奮圖強完成了學業。老婆婆自己說她姓武,現在磨針溪旁有武氏巖。
2樓:請教者
著名詩人宋之問曾經官至考工員外郎,但因事屢次貶官。後在貶謫途中經過江南,到著名的靈隱寺遊覽。一天夜裡,皓月當空,他在長廊上漫步吟詩,冥思苦索地想出了第一聯:
“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反覆吟誦,又總覺得不滿意,沒法寫下去。寺裡有個老和尚,點著長明燈,坐在大禪床上,問道:
“年輕人夜深了還不睡覺,有什麼事啊?”宋之問回答道:“我剛才想對此寺題詩一首,卻思路不順,出不了佳句。
”老僧要宋之問把他的詩誦一遍,聽完後他自己又反覆吟誦了幾遍,最後說道:“為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兩句呢?”宋之問一聽大為震驚,對這兩句詩的遒勁和壯麗感到十分驚訝。
那老僧又接下去把詩一直續完:“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第二天,宋之問再去拜訪他時,就再也找不到了。寺中有知道底細的僧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
”在宋之問的追問下,他回答說:“當年徐敬業兵敗後,與駱賓王都逃走了,沒有抓到他們。將帥們擔心漏掉了大頭目,不知道會有多大的罪責,就在當時戰死的幾萬人中,找了兩個與他們相貌相似的人,砍下頭來裝在盒裡報送朝廷。
後來雖然知道他們沒有死,也不敢再抓捕來送給朝廷了。”因此,徐敬業後來得以在衡山落髮為僧,直到九十多歲才死。駱賓王當時也落髮為僧,並遍遊各處名山,後來到了靈隱寺。
據稱他到靈隱寺一年後便去世了。但宋之問貶謫途中游靈隱寺,應當是公元705年以後的事,那時駱賓王已經至少是八十歲的人了。
當年他們雖然兵敗,但因為當初起兵是為了復興唐朝,所以後來有時抓到了他們,也都設法為之開脫,把他們放了。只是當時罪名很大,駱賓王的詩文大都散失了。後來唐中宗即位,下詔書搜求駱賓王的詩文,只收集到了幾百篇,僅僅是其全部詩文的一小部份,經過整理後以《駱賓王文集》之名而傳世,後來清代又稍有增補,重刻為《駱丞集》。
那首駱賓王幫宋之問所作的《靈隱寺》詩,因為只有兩句(或四句)是宋之問所作,所以也收在《駱丞集》中。但有些不相信駱賓王身世的人寧願認為那是宋之問的詩,把它歸入宋的詩集中。
《靈隱寺》一詩傳出後,曾經引起一時的轟動,特別是其中“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兩句,對仗工整、景色壯觀,讀之令人心胸開展、豪情滿懷,因此人們爭相傳抄。但與此二句相似的句子,我們還能從駱賓王其它詩中找到,比如《敘寄員半千》:“薄宦三河道,自負十餘年……魂歸滄海上,望斷白雲前。
釣名勞拾紫,隱跡自談玄……長揖謝時事,獨往訪林泉……”其中“魂歸滄海上,望斷白雲前”與“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極其相似,其思維和描述方法上的一脈相承是顯而易見的。
同時,這首詩中也反映了駱賓王曾經有過歸隱求道的思想。雖然這種思想還偶爾地反映到他的其它一些詩中,但當時駱賓王畢竟太執著於世間時局的轉變,未能走入道中,只有到了兵敗後無路可走時,才終於走上了自己早就應該走的入道之路。
3樓:韓信空傳壯士名
唐代詩人賈島,字閬仙(一作浪仙),年輕時因考試不中,曾出家當過和尚,法名無本。後來又還俗應試,到底沒有考進“進士”,只做過“長江主簿”等小官,醫生窮愁潦倒。他的詩風格清麗,非常注重鍛字煉句。
《隋唐嘉話》、《唐詩紀事》和《苕溪漁隱從話》都載有他的這樣一則故事:
賈島因赴考到京(長安)。一天,騎著驢,一邊走,一邊吟詩,忽然得了兩句道: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賈島自己覺得這兩句還不錯。可是,又覺得下句“推”字不夠好:既是月下的夜裡,門早該關上,恐怕推不開了,不如改為“僧敲月下門”。
心裡這麼琢磨著,嘴裡也就反覆地念著:“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覺地隨著表演起來:一會兒伸手一推,一會兒舉手作敲的姿勢。
這時,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兼“吏部侍郎”韓愈恰巧從這兒經過,隨從儀仗,前呼後擁地過來了。按當時規矩,大官經過,行人必須遠遠迴避讓路,否則就要犯罪。賈島這時正迷在他的那句詩裡,竟沒有發覺,等到近身,迴避也來不及了,當即被差役們扭住,帶到韓愈馬前。
韓愈問明原委,不但沒有責備賈島,還很稱讚他認真的創作態度。對於“推”、“敲”兩字,韓愈沉吟了一下,說:“還是‘敲'字好。
”兩人於是並騎而行,談了一些關於詩文寫作的問題。從此成了朋友。
成語“推敲”的出典,就是由於這個故事。後來,形容反覆地研究措詞、斟酌字句,就叫“推敲”。
上述賈島的詩句,見《題李凝幽居》,是一首五律,全詩如下: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原。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詩人中詩作數量第一的是陸游,存詩9300餘首。他的詩大致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從少年到中年(46歲)入蜀以前。
這一時期存詩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於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實。第二期是入蜀以後,到他64歲罷官東歸,前後近20年,存詩2400餘首。這一時期是他從軍南鄭,充滿戰鬥氣息及愛國激情的時期,也是其詩歌創作的成熟期。
第三期是長期蟄居故鄉山陰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現存詩約近6500首。詩中表現了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並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詩到無人愛處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時的某種心情和所向往的藝術境界。
另外,在這一時期的詩中,也表現出趨向質樸而沉實的創作風格。在陸游三個時期的詩中,始終貫串著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年入蜀以後表現尤為明顯,不僅在同時代的詩人中顯得很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陸游的詩可謂各體兼備,無論是古體、律詩、絕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寫得又多又好。
在這方面,陸游繼承了前人的經驗,同時又富有自己的創作造,所以有人稱他和杜甫、李商隱完成七律創作上的“三變”(舒位《瓶水齋詩活》),又稱他的七律當時無與倫比。在陸游的七律中,確是名章俊句層見疊出,每為人所傳誦,如“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黃州》);“萬里關河孤枕夢,五更風雨四山秋”(《枕上作》)等。這些名作名句,或壯闊雄渾,或清新如畫,不僅對仗工穩,而且流走生動,不落纖巧。
除七律外,陸游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當推絕句。陸游的詩雖然呈現著多彩多姿的風格,但從總的創作傾向看,還是以現實主義為主。他繼承了屈原等前代詩人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並立足於自己的時代而作了出色的發揮。
5樓:匿名使用者
詩囊●詩瓢●詩袋●瓦罐
——介紹古人收集寫作素材的四種妙法
“行吟一路詩囊小,背個籮筐全部收。”唐詩人李賀有古錦詩囊,得句即納囊中。李賀從從少年時起就一直注意收集創作素材,經常在早飯後背了一隻錦囊出門體察生活。
每有所見所聞所感,就凝練成詩句,記在紙條上,放入錦囊裡。晚上回家再進行選擇和修改,經過精心構思後寫成聯或寫成詩,放進另一隻錦囊中。他的母親見他常常深夜不眠,心疼地說:
“這孩子真要把心都嘔出來了。”
李賀只活了短短27歲。就去世了。流傳下來的詩230餘首,其中不少佳作名句。他的《雁門大守行》中的起始兩句“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寫得精警實兀、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唐代還有一位詩人唐求,也很重視收集創作素材。他常外出遊覽,認真體味人情世態,仔細觀察山光水色,每有所得,他就寫詩句,捲成一卷,放進自己隨身攜帶的大瓢中。回家以後再把這些詩、詩聯或初步成篇的內容,加以整理、修改、加工,使之完美成章。
後來,唐求生了重病,他把詩瓢投入錦江之中。詩瓢漂入新渠,有識者見之曰:“此乃唐山人詩瓢也!
乘小舟將詩瓢撈起,可惜詩稿多已浸潤損壞,僅得詩數十篇,為其所寫詩稿的十之二三,後人因此稱唐求為“一瓢詩人”。
無獨有偶,宋代的著名詩人梅堯臣,凡外出遊玩或訪親會友時,總是隨身帶著一個號稱“詩袋”的布袋,看到什麼新鮮的事或美麗的風景,有的得句,有的成詩,立即用筆在紙上記下,把它投入袋中。長此以往,梅堯臣的詩作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與李賀、唐求、梅堯臣相映成輝的是元末明初的文學家陶宗儀,他積累資料的辦法既不是“錦囊”和“詩瓢”,也不是 “詩袋”,而是一隻奇妙的“瓦罐”。他曾在松江隱居過,那時,他一邊參加農業勞動,一邊利用休息時間在樹陰下捋摘樹葉,記錄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然後將這些“樹葉”放入家中的瓦罐裡。日積月累,年復一年,十年竟積累下十幾大罐。
後來,他就用這些積累的資料寫成了一部共有三十卷的鉅著《南輟耕錄》。
同學們,願你也能時時做個有心人,不斷豐富自己的“詩囊”“詩瓢”“詩袋”“瓦罐”——材料“倉庫”,如此長期堅持下去,一定再也不會為“沒啥可寫”而發愁了。
有關於詩人的故事,關於古代詩人的故事
陳瘦瘦 唐朝詩人李白小時候很貪玩。有一次,他看見一個老婆婆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婆婆磨鐵棒做什麼?老婆婆說磨鐵棒做針。李白感到很奇怪,說這麼粗的鐵棒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說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明白了這個道理,於是以後刻苦用功讀書,長大成為了著名的詩人,文學家。詩人白居易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學...
古代詩人的故事(長一點的,古代詩人的故事(4個長一點的
柳楓雪 李白 701年2月28日 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 詩仙 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 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 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 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 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 巴西郡 昌隆縣 712年更名為昌明縣 祖籍隴西郡成紀縣 今甘肅平涼市靜寧...
名人作家或詩人的有趣故事,我國古代著名詩人作家的名人字號?
文學大師錢鍾書最怕被宣傳,更不願在報刊上露臉。有一次,一位英國女士求見他,他執意謝絕,在 中,他對那位女士說 小姐,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味道不錯,何必要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我國古代著名詩人作家的名人字號?名人名字裡的故事 中國名人故事200字左右。謝謝。 金果 1 百里奚羊皮換相 百里奚飽讀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