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tommy樂樂
御史是中國古代一種官名。
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祕書官。國君置御史。
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作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朝廷、諸侯官吏一直延續到清朝。
戰國時國君的侍從史官
別國使臣獻國書,常由御史接受。兩君相會,
常由御史在旁記錄,如秦、趙兩君澠池之會即如此,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國君宴會群臣,常是「執法在傍,御史在後」,見《史記·滑稽列傳》。封君設有性質相同的侍史。如「孟嘗君侍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問親戚居處」(《史記·孟嘗君列傳》)。
戰國時魏、韓等國的縣令亦設御史。見《韓非子·內儲說上》「卜皮為縣令」《戰國策·韓策三》「安邑之御史死章」。
歷史變化
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為監察性質的官職,一直延續到清朝。《漢書·百官公卿表》:「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
」。漢朝御史統歸御史臺領導,按職掌分為侍御史和治書侍御史,東漢末改刺史為州牧之前,漢朝的刺史也是監察官,也是御史的一種。
三國時,曹魏於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記錄朝廷動靜,糾彈百官朝儀。
西晉,御史名目很多,開後代專門職務御史的先河,有督運御史、符節御史、檢校御史等。
隋唐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與殿中、治書兩侍御史並立。
明清,專設監察御史,隸都察院,另有派遣監察御史巡察地方者,明稱巡按、清稱巡按御史,明代有御史巡行京城之制,稱巡城御史,清有監察御史督察漕運,稱巡漕御史等等。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袁可立)巡視西城,有閹宦殺人者,即重棰問抵。
」御史的品級
御史大夫,從一品,負責監察朝廷、諸侯官吏的失職和不法行為,同時也負責保管朝廷的檔案檔案。御史大夫在御史臺辦公,由御史中丞(從二品)協助工作,下轄司法御史,掌管司法案件;
監察御史,監督**及地方官吏;
殿中御史,掌管宮廷禮儀。主管監察各郡縣**的州刺史(從四品)也由御史大夫負責。
另外,御史大夫還不定期地派出臨時御史,監察軍糧**、河道修繕、農業生產、市場秩序等重要事務。由於御史大夫掌握監察大權,一般**都對其十分畏懼。當丞相空缺時,經常由御史大夫接任。
明清時,設立督察院,事實上就是都察院。 都察院,官署名。明清兩代最高的監察、**及諫議機關。
明洪武改御史臺為都察院,長官為左、右都御史(正二品),下設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又依十三道,分設監察御史,巡按州縣,專事官吏的考察、舉劾。清代改以左右副都御史專為總督、巡撫的國銜(明代,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兼用作加銜),以方便其行事。
至雍正元年(公元2023年),又以六科給事中併入,因合稱為科道。乾隆十三年(1748),廢左僉都御史。 副都御史相當於御史中丞,是都御史的副職。
都御史的職權總的是「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具體可分:「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記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
以上三項為糾彈權。「遇朝覲,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此為監試權;「大獄重囚會鞫於外朝,偕刑部、大理讞平之。
』』此為司法權;「其奉敕內地,拊循外地,各專其敕行事。」此為臨時派遣;「都御史巡撫兼軍務者加提督,有總兵地方加贊理或參贊,所轄多、事重者加總督。他如整飭、撫治、巡治、總理等項,皆因事特設。」
2樓:匿名使用者
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負責監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國家重要圖冊、典籍,代朝廷起草詔命文書等。御史大夫和太尉都是秦朝時期秦始皇在中陽設立的三個
3樓:還是這個好玩
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作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朝廷、諸侯官吏一直延續到清朝。
史官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史官文化存在於三代,昌盛於西周;平王東遷以後,漸趨衰落。我國最早書籍,以史官文化作為產生的土壤;又隨著史官文化在西周繁榮而走向繁榮。由史官文化產生的官書制度,鑄就了先秦書籍的全部特徵,與漢以後書籍迥然不同的特徵。
可以說,沒有史官文化,就沒有最早書籍;不瞭解史官文化,就不能完全瞭解先秦書籍。董狐,春秋晉國太史,亦稱史狐。周**辛有的後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
據說今翼城縣東50裡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筆直書的事蹟,實開我國史學直筆傳統的先河。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晉靈公夷皋聚斂民財,殘害臣民,舉國上下為之不安。作為正卿的執政大臣趙盾,多次苦心勸諫,靈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殘害。他先派人刺殺,未遂,又於宴會上伏甲兵襲殺,未果。
趙盾被逼無奈,只好出逃。當逃到晉國邊境時,聽說靈公已被其族弟趙穿帶兵殺死,幹是返回晉都,繼續執政。 董狐以「趙盾弒其君」記載此事,並宣示於朝臣,以示筆伐。
趙盾辯解,說是趙穿所殺,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意思是他做為執政大臣,在逃亡未過國境時,原有的君臣之義就沒有斷絕,回到朝中,就應當組織人馬討伐亂臣,不討伐就未盡到職責,因此「弒君」之名應由他承當,這是按寫史之「書法」決定的。
當時的史官與後世大有不同,他們既典史策,又充祕書,即協助君臣執行治國的法令條文。傳宣王命,記功司過是他們的具體職責,兼有治史和治政的雙重任務,實際就是具有褒貶臧否大權的文職大臣。當時記事的「書法」依禮制定,禮的核心在於維護君臣大義,趙盾不討伐弒君亂臣,失了君臣大義,故董狐定之以弒君之罪。
對此,孔子大加讚揚,稱董狐為「書法不隱」的「古之良史」,後世據以稱之為「良狐」,以表褒美之意。這是因為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權臣掌握國命,有著生殺予奪的大權,以禮義為違合的書法原則,早已失去了它的威嚴,堅持這一原則,並非都能受到讚揚,而往往會招來殺身之禍。齊國太史就因寫了權臣崔抒的「弒君」之罪,結果弟兄二人接連被殺。
董狐之直筆,自然也是冒著風險的,因此,孔子讚揚他,後人褒美他,正是表彰其堅持原則的剛直精神。這種精神已為後世正直史官堅持不懈地繼承下來,成為我國史德傳統中最為高尚的道德情操。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直筆的含義逐漸擺脫了以禮義違合為內容的書法侷限,從司馬遷開始,賦予了它「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具備了唯物史觀的實質。
這一傳統為後代進步史學家弘揚發展,編著出許多堪稱信史的著作,是我國史著中的精華。其開啟之功,實源於晉太史董狐不畏強權,堅持原則的直書精神。
5樓:匿名使用者
史官的設定
在中國歷史上,設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
夏商周在夏代的奴隸制國家機構中,已設定了史官。《呂氏春秋·先識篇》記載:夏桀荒淫無道,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進行勸諫,無效,即棄而奔商。
商周時代,甲骨文中有「作冊」、「史」、「尹」等字。《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
」即史的初義是指古代記事之官吏,即史官。金文有「作冊內史」、「作冊尹」的記錄。據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作冊」和「內史」是同樣的官職,其長官稱「尹」,都是掌管文書、記錄時事的史官。
《周禮·春官》記載周王室設有五史。(一)** 職位很高。新王登基,**參加策命典禮。
王為國家大事有時還會訪問**。如《國語
·晉語》載胥臣曰:「文王訪於辛、尹(辛甲、尹佚,二人皆周**)。」有時**還命令百官規誡王的缺點,如《左傳》襄公四年載:
「魏絳曰:昔周辛甲之為**也,命百官箴王缺。」此外,**還掌記錄時事,保管文書等。
(二)小史 秩卑,金毓黻說:在古代史籍中一般稱之為「史」。《周禮》雲:「凡國事用禮法時,佐**,掌其小事。」
(三)內史 其秩最尊。《周禮》說內史掌策命諸侯及孤卿大夫,掌書王命。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
「王命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有時,內史還奉王命出使諸侯國,《左傳》僖公十六年載:「周內史叔興騁於宋。
」(四)外史 秩卑,《周禮》雲其職務是「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
(五)御史 秩卑,又一名柱下史。其職務是掌管圖書等。
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君舉必書」,有**、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禮記·玉藻》說是「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可見,史官的分工和職責是十分細緻、明確的。
秦漢以後
秦漢以後,史官的名稱繁多,職務各異,但史官的設定卻一直保留下來。秦歸太史令,漢置太史公,史官職責由太史公負責,常務工作由史書令史承擔。唐設起居郎,還有蘭臺令、柱下史、著作郎、左右史等等,歷朝歷代都有史官。
唐朝劉知幾著《史通》,對古代史官建置的起源與演變,有詳細記述。他認為史之為用,是「記功司過、彰善癉惡、得失一朝、榮辱千載"的大事。假如沒有史官,就會善惡不分,是非不辨,功過不清,結果是"墳土未乾,妍媸永滅」。
因此他說:「苟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用使後之學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
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懼,南史至而賊臣書。其記事載言也則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又如此。
由斯而言,則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其實,對於「史之為用」,歷代帝王心裡也很明白。不過,他們設定史官,沿用「君舉必書」的春秋傳統,並不考慮什麼彰善癉惡、激濁揚清的問題,目的只是為自己樹碑立傳,流芳百世。《史記·孟嘗君傳》載:
「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侍史記些什麼?後人不得而知。
大概是記述他「好客自喜」的善舉,總不會讓侍史記述他在路經趙國時,只因趙人出觀,笑稱他「乃眇小大夫」,便擊殺數百人的罪行吧。
武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上海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雪隨風轉 要說源頭,那要很早很早了呢 武俠 顧名思義,就是憑藉自身的勇武主持公道正義之俠士。從太史公的 遊俠列傳 開始就記述這類傳奇故事。但 武俠 一詞卻由來甚晚,據說是由日本人所衍創,至明清時代流傳至中國,即而 武俠 一詞開始大行其用。史記 中的遊俠列傳,雖然寫的是真人真事的歷史,但司馬遷的文筆是...
火鍋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火鍋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最早的火鍋是用鼎煮的 大約一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發明了最早的容器 陶製的鼎,那可說是非常大的鍋子,無論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當時,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類為主,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讓食物煮熟,成為一大鍋的食物,當時叫做 羹 這就是最早的火鍋了。到西周時代,不但發明了銅與鐵,且各種陶器品也改良...
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人類文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一 世界衛生組織新的年齡劃法 45歲以下 青年 45 59歲 中年 60 74歲 年青的老人或老年前期 75 89歲 老年 90歲以上 長壽老人 二 國內專家對人類年齡段的劃分與定義 1 5 週歲 幼稚年 學齡前 6 16週歲 童讀年 參加九年義務教育 16 25週歲 少成年 少年,未成熟年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