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別稱,中國的別稱有哪些?

時間 2021-09-15 04:01:28

1樓:阿沾

1、華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

“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2、中華: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

後隨著歷史演化,與各民族不斷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範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於華胥氏 (位於華山之西,今西安市 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

3、九州:九州,意即漢地。五嶽五鎮四瀆都在九州這個地理範圍內 ,九州這個地理範圍是在漢代確立。

2023年後,“中國”是指代含有漢地、藏區等各個民族地區在內,達960萬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國家。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2023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臺,共和政體建立。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

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23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

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

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傳說中,黃帝是大約45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逐步強大。

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成分。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

中華民族被稱為炎黃子孫,就是這麼來的。

2樓:9點說史

有:“華夏”、“中華”、“中夏”、“諸夏”、“諸華”、“神州”、“中土”、“九州”、“震旦”、“函夏”、“禹城”、“禹跡”、“禹甸”、“九牧”、“九域”、“中原”、“赤縣”、“大陸”、“東方”、“瓷器”、“絲綢之國”等。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中國古代周王朝的自稱。

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聖潔,華夏是禮儀之邦,與外族胡人相對。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夏”最初僅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稱,至漢代以後成為漢族的別稱,始帶有民族概念。

2、“中華”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範疇的皆屬中國。

3、“神州”

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個州中,其中位於東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國,因為中國是位於一塊被大海所包圍的大陸的東南方。

4、“九州”

九州,又名漢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遲自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又稱為“漢地九州”。

5、“中原”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

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除稱中國外,還有許多別稱。

《三國志·魏書》:“下迄魏晉,趙秦二燕,地據中華。”最初,中華係指黃河中下游而言。其後各朝獎土漸廣,凡所統轄者,皆稱“中華”。中華,中國別稱之一。

《後漢書·班固傳》:“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中夏,中國別稱之二。

魏文學家曹植《七啟》中有“威摺萬乘,華夏稱雄。”華夏,中國別稱之三。

戰國時,著名哲學家、陰陽學家鄒衍提出“大九州”學說,謂中國名曰赤縣、神州。故赤縣,中國別稱之四。

神州,中國別稱之五。

《漢書·司馬相如傳》:“世有大人兮,在呼中州。”顏師古注:“中州,中國也。”中州,中國別稱之六。

《晉書·石勒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中原”義同“中州”,系中國別稱之七。

唐王昌齡《放歌行》:“清樂動千門,皇風破九州。”九州,中國別稱之八。

《左傳·襄公四年》:“茫茫禹跡,畫為九州。”謂大禹治水,足跡遍於九州。禹跡,中國別稱之九。

又大禹既首先劃分九州,並指定名山大川為各州疆界,後世既相沿稱中國為“禹域”。

4樓:京城「老炮兒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別稱也有很多。華夏,中華,九州,海內,瓷國,china。

5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華夏、九州、禹域、中原、中州、唐山、震旦、中土、唐土 、神州、海內。

中國的別稱有哪些?

6樓:阿沾

中國的別稱有”神州“、“九州”、”華夏“、“中原”。另外還有“諸華”、“中土”、“震旦”、“函夏”、“禹城”、“禹跡”、“禹甸”、“九牧”等。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2、中華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範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於華胥氏 (位於華山之西,今西安市 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

“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3、諸華

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2023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臺,共和政體建立。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23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

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7樓:京城「老炮兒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別稱也有很多。華夏,中華,九州,海內,瓷國,china。

8樓:qaz123456小小

中國的別稱有海內、九州、神州、中華、中夏、諸夏、函夏、禹城、禹跡、禹甸、震旦、九區、九域、赤縣、九原

9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志·魏書》:“下迄魏晉,趙秦二燕,地據中華。”最初,中華係指黃河中下游而言。其後各朝獎土漸廣,凡所統轄者,皆稱“中華”。中華,中國別稱之一。

《後漢書·班固傳》:“目中夏而佈德,瞰四裔而抗稜。”中夏,中國別稱之二。

魏文學家曹植《七啟》中有“威摺萬乘,華夏稱雄。”華夏,中國別稱之三。

戰國時,著名哲學家、陰陽學家鄒衍提出“大九州”學說,謂中國名曰赤縣、神州。故赤縣,中國別稱之四。

神州,中國別稱之五。

《漢書·司馬相如傳》:“世有大人兮,在呼中州。”顏師古注:“中州,中國也。”中州,中國別稱之六。

《晉書·石勒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中原”義同“中州”,系中國別稱之七。

唐王昌齡《放歌行》:“清樂動千門,皇風破九州。”九州,中國別稱之八。

《左傳·襄公四年》:“茫茫禹跡,畫為九州。”謂大禹治水,足跡遍於九州。禹跡,中國別稱之九。

又大禹既首先劃分九州,並指定名山大川為各州疆界,後世既相沿稱中國為“禹域”。

城市的別稱,中國城市有哪些別稱

jingjing火山 城市雅號與資料 花城 法國巴黎,全市擁有大小花閘圃10萬個。鼓城 西班牙的卡蘭達城市,全城有4000多人口,職業鼓手卻有1000多人。鍾城 瑞土首都伯爾尼,擁有10000家左右鐘錶廠 商店,年產鐘錶達4000萬隻。鞋城 捷克斯拉伐克的哥特瓦爾德夫,年產各式鞋履屐靴有5億雙,銷往...

老師的別稱,「老師」在中國古代有哪些別稱

李雲龍飛 古代對教師的別稱 師 歷朝對教師的約稱。老師 為宋元時期小學教師的別稱。師傅 歷代對教師的尊稱。師長 外傅 古代對教師的尊稱。師資 先秦以後歷代對教師的別稱。西席 西賓 講席 漢代對教師的稱謂 經師 漢代以後歷代在 校 或 學 中傳授經學的教師稱之 經師 博士 經學教師稱 博士 至唐宋時期...

中國別稱除了神舟還有啥,中國的別稱除了神州還有什麼?

還有華夏 中華 赤縣神舟 海內 函夏 九州 八州 九區 九有 九囿 九圍 九原 九域 四海 四方 四表 四封 齊州 冀州,漢地 漢域,神國,宇縣 宇內 域中 封域 區縣,方畿 方內,東土 東國,等等等等。常用的有 一 九州,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 冀 兗 青 徐 荊 陽 豫 樑 雍。淮南子 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