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我的小笨笨哦
字經》是我國古代啟蒙教育傳統的結晶,凝聚了我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和傳統倫理文化。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於開蒙」。章太炎稱讚《三字經》「其啟人知識,過之《急就章》與《凡將篇》之比矣。
今之教科書,固勿如《三字經》遠甚也」。錢文忠先生甚至提出《三字經》適合全中國人來讀。他認為《三字經》裡面講愛、對長輩的尊敬、兄弟之間的友愛、勤奮學習等有普世的價值,永恆的價值。
「**漢學之父」的俾丘林神父曾稱它為「十二世紀的百科全書」。認為它是外國人瞭解中國歷史文化和道德風俗習慣的重要書籍,並把它列為學習漢文的識字課本。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三字經》列入了《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
可見,我們數典不能忘祖,如何繼承和借鑑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傳統啟蒙教育文化,是我們今天重要的任務。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傳統啟蒙教材。而其中《三字經》又是影響最大的一種,知名度極高,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明代教育家呂坤指出:
「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義理。」把它當作增廣見聞的讀物。清人紫巢氏,稱它為「一部袖裡《通鑑綱目》」。
**時期的章太炎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對比,認為它雖然「字有重複,辭無藻採」,但「啟人知識過之」(《重訂三字經》題辭)。美籍華裔學者陳榮捷也說:「《三字經》以一千餘字,歷舉我國文化義理歷史典籍,實一小型百科全書。」
2樓:一點通網校
三字經,博大精深,很多學者研究,讀三字經至少能教會我們:
1、《三字經》教會我從小要立志讀書。「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說的是一個人從小要認真讀書,要不到了年紀大了就後悔來不及了。岳飛的《滿江紅》「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也是告誡我們從小要珍惜時間、立志讀書。
2、 《三字經》教會我對人要禮貌。「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講的是為人處事要禮讓,我是當哥哥的,平時吃的、用的、玩的,要讓妹妹,不能爭,更不能動不動就發脾氣,大哭大鬧的。
3、 《三字經》教會我要勇於克服困難。「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說的是古時候蘇秦、車胤和孫康刻苦讀書的故事,他們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不怕苦、不怕累,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3樓:
人之初 性本善的觀點 然後你可以對比 人性本惡 原罪
還有就是教育的重要性啦 不止家庭的還有學校的
讀完三字經後學到了什麼
4樓:半路遇到狗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著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讀這本好書吧!
媽媽在廬山買了一套書給我。這套書的總稱是《中國古典文庫》,裡面有《三字經》、《增廣賢文》和《百家姓》。其中我最喜歡《三字經》。
《三字經》裡我最喜歡這一句三字經: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
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年輕人應該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己一定要努力學習。 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
李白從小聰明,但不喜歡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時,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
「老奶奶,你磨鐵杵做什麼呀?」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
」李白問:「這麼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說:
「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鐵杵一定會磨成針。」李白聽了,後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後來成為了大詩人。
三字經的每一個,每一行字,都在講述著一個個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那樣,意思就是不能浪費時間,要珍惜每一分鐘,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恆心、有耐心,一步一步來。
新編經,不許是經,新編三字經,不許是三字經
風中微子都 我神州,稱華夏,山川美,可入畫。黃河奔,長江湧,長城長,珠峰聳。臺灣島,隔海峽,與大陸,是一家。各民族,齊奮發,爭朝夕,興中華 起源於高佔祥同志所編寫的 新三字經 豐富的人生經歷與近半個世紀的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讓高佔祥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如今他將這些對人生哲理 社會經驗整理彙編,濃縮...
經全文兒歌,三字經全文兒歌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 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 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 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
經所有的故事,三字經所有的故事
酒館遇貓 1 孟母三遷 三字經 中說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段機杼。說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學問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邊,常和小夥伴玩辦理喪事的遊戲,學大人跪拜 哭叫的樣子。孟母覺得那個地方不適合給孩子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起商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