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house亮亮亮
荀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的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現存的《荀子
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他曾說「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是說,不應該由自然主宰人,而應該由人來主宰自然,同時也應順應自然規律[20] ;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性」和「偽」兩部分,性(本性)是惡的動物本能,偽(人為)是善的禮樂教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
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實。但有輕視感官作用的傾向。
在有名的《勸學篇》中,他集中論述了他關於學習的見解。文中強調「學」的重要性,認為博學並時常檢查、反省自己則能「知明而行無過」,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絡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為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
他也提出了「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後來蒙恬、李斯、韓非等皆為荀子**。
2樓:旅遊那些事
中國第一個唯物主義思想家是老子,荀子不是最早的。
《荀子》的主要內容
3樓:
荀子 (約) 公元
bai前313 - 公元前228 〖戰國〗du 戰國末思想家、教育zhi家。名況,時人尊其為dao「回
卿」。 漢人避宣帝諱,曾改稱答孫卿。趙國人。遊學於齊,曾三任祭酒。後赴楚國,春申君任其為蘭陵(今山東***陵鎮)令,著書教學以終...
前言勸學篇
非十二子篇
王制篇議兵篇
無論篇正論篇
禮論篇解蔽篇
正名篇成相篇賦篇
中國古代各個唯物主義思想家的不同點?
4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
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
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
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道德倫理】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
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範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儘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裡,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
這種**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誌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荀子 荀子的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祕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範。
以孔子為聖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為子貢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
荀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的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
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並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實。
但有輕視感官作用的傾向。在有名的《勸學篇》中,他集中論述了他關於學習的見解。文中強調「學」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博學才能「知助而無過」,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絡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
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為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
《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豐富多彩,善於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風格,對後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荀子》中的五篇短賦,開創了以賦為名的文學體裁;他採用當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思想,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
荀況不愧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教育家。
此外,荀子還是陰陽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的生平活動,《風俗通義�6�1窮通》記載:「齊威王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孫卿有秀才,年十五始來遊學。」在公元前286年,齊滅宋,《鹽鐵論�6�1論儒》談到齊閔王驕傲自大,「諸儒諫不從,各分散。
」這時,荀卿向齊相進說:「處勝人之勢,會勝人之道」,指出:當今巨楚在我前面牽繫著,大燕在我後邊威逼著,勁魏在我右邊鉤取著,……一國策謀,三國必然乘機進犯,這樣,齊國必然導致四分五裂,國家將有滅亡的危險。
(《荀子。強國》,下引本書,只注篇名)意見未被採納,孫卿去楚國。在齊襄王在位時(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齊國,「荀卿最為老師。
」他三次被推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記�6�1孟子荀卿列傳》)在范雎相秦期間(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國見過秦昭王。昭王問:
「儒無益於人之國?」荀子回答說:「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
」(《儒效》)「應侯(范雎)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荀子回答說:
「形勝」「百姓樸」、「百吏肅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聽決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無儒」,是「秦之所短」。由於秦國實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國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齊人有人讒言荀子,於是荀子離開了齊,來到楚國。公元前255年被任為蘭陵縣令。但有人認為荀子對楚國來講是個危險。
所以荀子又辭楚來到趙國,趙國拜其為上卿。後來楚國有人向楚相春申君進言請荀子回楚。於是春申君派人請回荀子,復任蘭陵縣令。
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園殺害,荀子罷了官。不幾年就去世了。
荀子的著作,在漢代流傳的有三百多篇,經過劉向的編訂,刪去重複的,定著三十二篇。
荀子早年遊學於齊,因學問博大,「最為老師」,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約公元前264年,應秦昭王聘,西遊入秦,稱秦國「百姓樸」、「百吏肅然」而近「治之至也」。後曾返回趙國,與臨武君義兵於趙孝成王前,以為「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荀子�6�1議兵》)。
後來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為蘭陵縣(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令。晚年從事教學和著述。
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有誰
馬克思中歷史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有什麼區別
閒擲葡萄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結合,而舊唯物主義僅僅是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 哲學和社會科學探索者 1 舊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都是唯心主義的。2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在哲學史第一次明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歷史唯物主義的誕生把唯心主義趕出了最後的避難所。回答完畢,若有價值,請予...
為什么唯物主義很怕唯心主義,為什麼唯物主義很怕唯心主義
沒有什麼怕不怕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兩大派,至今它們都沒法證明對方是錯誤的,而自己是正確的。只不過我們身在中國,從小接受的就是唯物主義的教育,所以很多人就認為只有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因為人們誤解了 唯心 的含義。任何事物都是心產生的。舉個例子 世界上的東西 有 或者 沒有 都是人們用思維來認識的...
漢朝唯物主義思想家是,西漢的兩位唯物主義思想家
感性的轅門射戟 是董仲舒!董仲舒 前179年 前104年 漢族,廣川郡 今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廣川鎮大董古莊 人,漢代思想家 哲學家 政治家 教育家。董仲舒 天人三策 春秋繁露 以儒家學說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 黃老 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建立起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思想體系.漢武帝元光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