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ionic豪
樓主 您好
三界六道中,並不是說佛菩薩在四聖法界而不在六道中,也不是說有更高層次的佛菩薩住在一真法界。金剛經說的好: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無為法即是真如所顯的無為性,也就是一真法界,亦名涅盤界,亦名如來藏,亦名第一義諦,亦名法身(詳見不增不減經)。
因此,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都是依法身所顯的功德而有差別,譬如 佛,佛以斷盡煩惱習氣隨眠,斷盡所知障而成就四智圓明等,依此法身之功德而名為究竟佛地,亦名無垢識;譬如阿羅漢斷盡煩惱障現行,但是煩惱習氣與所知障尚未斷除,依此法身之功德,名之阿羅漢,並不是說三界六道外,別有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的另外一種境界,而佛之法身境界即是常寂光淨土,阿羅漢之法身境界即是方便有餘土,凡夫之法身境界即是凡聖同居土---凡者,虛幻無常的五陰,聖者,本來自性清淨之法身。兩者真妄和合,龍蛇混雜,故名凡聖同居。
而華嚴經所說的位次,也是依於在佛道上,所親證的智慧境界而有差別。
因此,並不是說,三界外,還有個一真法界或四聖法界,三界六道是眾生的依報土,而四聖法界,是指親證解脫、乃至般若的阿羅漢、菩薩乃至佛之法身自心現量境界。
2樓:摩伏勒
法界唯心造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末學可以給你參考一下 菩薩 是自性德行的彰顯 如大願 大悲 大智 大行 都是我們本性具足的 都是內菩薩 當然他方世界有人證入實相 顯發自性的德行 就有了觀音菩薩 普賢菩薩等等的外菩薩 就本性來說一真法界的佛菩薩都是內菩薩
3樓:
請看高僧大德們的華嚴經講記吧。
南無阿彌陀佛
十法界中的菩薩有幾個等階?十法界中的佛相當於圓教哪個等位的菩薩
4樓:
阿彌陀佛!
您的問題很深,不是一般人能夠回答的,引用淨空老法師的論述,雖不完全切題,但可以做為參考。
淨空法師:十法界裡面的佛,沒見性
摘自淨空法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2009/7/29 臺灣
從戒得定,「戒為定體」,定到一定的程度,他就開智慧,「慧為定用」,這樣才能夠攝受一切眾生,自然的,沒有絲毫勉強,就像父母關心嬰兒一樣,不附帶任何條件,這叫親,這愛叫親愛。『攝生德』離不開智慧與慈悲。所謂『大智照真名為質直』,「質」是本質,「直」是正直,在菩提心裡面叫真誠心。
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三心,這個三心是講體、講用。菩提心的體就是真誠,用裡面又分兩種,自受用跟他受用,自受用叫深心,他受用叫回向發願心,經上說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也給我們講菩提心,也講三種,名稱不一樣,意思一樣。
把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清楚,論裡面講菩提心的體叫直心,就是此地講的質直,直心是道場。直是什麼意思?沒有彎曲,完全是它的本質,沒有絲毫東西摻雜在裡頭,純真無妄,真心。
它的作用,自受用也叫深心,跟經上講的名稱完全相同;他受用,他受用叫大悲心,經上講的迴向發願心,論上講的大悲心,就是大慈悲。合起來講,這意思就很容易體會。
真心從哪來的?從智慧出來的。智慧不現前,哪有菩提心!
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沒發菩提心,辟支佛沒發菩提心。為什麼?智慧沒現前,自性般若智慧沒現前。
在三德祕藏裡面,阿羅漢只有解脫,不是究竟圓滿的解脫,解脫是自在,他得了一些自在,不是究竟圓滿,法身他沒有證得,般若智慧沒有現前,他有沒有定?有定,他定功還不夠。在愣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講阿羅漢的定叫第九定,超出六道。......
再深一個層次,辟支佛所證的,第十個等級,辟支佛所證的,智慧還沒有開。再深一級,第十一個層次,菩薩。第十二個層次,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沒見性,智慧不開,所以他沒有證得法身,般若智慧不現前,他能得什麼?
能得解脫,不是圓滿的解脫,古人有講,他得半個解脫。再深一層的定功,就出了十法界,到第十三個層次,出十法界,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般若智慧現前,大智照真。
什麼人發了菩提心、真發菩提心?初住菩薩。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都沒有真正發菩提心。
四聖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也有發菩提心,相似位,不是真實位,相似。天台大師講六即佛,講十法界裡面的佛叫相似即佛。我們六道里面,初學佛的人像我們這個,我們這是叫名字即佛,有名無實。
真修行,真的相應,這叫觀行即佛,他真正在修觀,真正在修行,觀行。觀行再提升,相似,這十法界裡頭。出了十法界,真的,那不是相似,雖是真的,沒有圓滿,叫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沒有圓滿。
所以分證是從初住到等覺,都叫分證,四十一個位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華嚴經》上說的,分證即佛。最後一個,那是究竟即佛,那是究竟圓滿。也就是說,無始無明習氣斷盡了,常寂光現前,究竟即佛。
天台大師跟我們講佛,佛有六種。前清時候,慈禧太后叫人家稱她為「老佛爺」,那是有名無實,那叫做名字即佛。日本這個皇帝稱「天皇」,名字天皇,他不是真的天人,他還是凡夫,名字即中。
由此可知,『柔和質直』最低的層次是什麼人?是真正發菩提心的人,在《華嚴經》裡面是圓教初住菩薩,他已經超越十法界。換句話說,一發菩提心就超越十法界;菩提心沒有發,他在十法界裡面,他出不去。
見思煩惱不斷,他出不了六道輪迴,見思煩惱斷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這諸位一定要記住。見思煩惱是什麼?我們只要把綱領記住,常常想想自己有沒有,身見有沒有?
還把身體當作自己。邊見有沒有?邊見就是對立,我還有沒有對立的念頭,我有沒有跟人對立,跟哪些事對立,跟一切萬物對立,有對立你就曉得見惑沒斷。
還有沒有成見?自以為是,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還有沒有?最後一個邪見,不屬於上面四大類的,所有一切錯誤的知見都叫邪見,這見惑。
這五樣東西都沒有了,你才是須陀洹,《華嚴經》上講初信位的菩薩,信位是小學,小學一年級,你才入一年級,這五個都沒有了。這五樣東西都沒有了,要問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到這個境界?到這個境界可以由試驗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到了。
如果是真的到了,我們六種能力有兩個恢復,就是六通,須陀洹恢復兩種,天眼、天耳。天眼,功夫雖然不大,但是一般人看不到的你能看到,一般人聽不到的你能聽到,天耳、天眼通了,初果。如果證到二果,又有兩樣神通出現,他心、宿命。
宿命就是知道自己過去未來,宿命;他心,別人心裡想什麼,你知道,你只要一作意,作意是我一注意,他心裡想什麼,你馬上就知道。你要不作意的時候,你就不知道;一作意,我想知道,馬上就知道,這是他心通。如果證得三果,又得到一個,神足通。
神足通就是變化,《西遊記》孫悟空七十二變,你能夠變化,你能夠分身;你到外面去旅行不要交通工具,我想到美國,我這一念已經跨過太平洋,已經到美國。到四果阿羅漢,最後一種神通叫漏盡通現前。漏盡通是思惑斷盡,貪瞋痴慢疑沒有了,就是這十條,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貪、瞋、痴、慢、疑,這十條統統斷掉了,超越六道,六道就沒有了。
由此可知,六道從**來的?六道就這十條來的。這十條裡頭你有一條,其餘九條統統都有,你就出不了六道。
你要想真出六道,那這十條你要把它斷盡,統統放下,證阿羅漢果。統統放下了,遇到淨土法門,唸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他不在同居土。同居土是六道凡夫去往生的,超越六道,不在同居土,在方便有餘土。
由此可知,十法界裡面,六道是同居土,四聖法界是方便有餘土,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超越十法界,阿彌陀佛有實報莊嚴土,釋迦牟尼佛也有實報莊嚴土。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愈來愈清楚。
為什麼鏡子裡的自己和錄影裡的自己不一樣
鏡子是平面鏡,鏡頭是凹凸鏡,反射到人眼的角度不同,自然不一樣 我感覺鏡子不會出大大問題,但攝像頭就難說了。為什麼鏡子裡的自己和 裡的和錄影裡的不一樣? 額外跳舞 從技術層面講,手機攝像頭畫素不高起到了一定的美化,攝像頭的影象也被演算法美化過了,而鏡子不同,反射所有細節,畫素等同於肉眼,再加上沒有演算...
為什麼鏡子裡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不一樣?請問鏡子裡的是真的
都汀蘭堅冬 鏡子 話說能真實的反映別人眼中的你,因為鏡子是立體的,和別人眼中看到的你基本一樣,不過鏡子也有致命的缺陷,因為是虛像,所以左右正好相反。試想,你閉上左右,在別人眼裡,你閉上的眼睛在對方的右邊,而鏡子裡看的話,卻在你自己的左邊。這個可能對於左右臉不大對稱的人來說,映象會和別人眼裡的自己有些...
我想知道,為什麼鏡子裡和手機裡照的不一樣,手機裡照臉是長明顯長於寬的(長方形),鏡子裡就是正方形
賈愛琴海 和鏡子裡面的像是左右相反的,用前攝像頭拍出來的 和用後攝像頭拍出來的還不一樣呢,就像鏡子和 前攝像頭拍出來的更接近鏡子裡的,因為前攝像頭裡面的像和鏡子裡面的像左右是一致的。然而你把前攝像頭裡的 放在鏡子前,你看鏡子裡面的 跟後攝像頭拍出來的 也幾乎一樣。就相當於你用兩面鏡子,用一面鏡子看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