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阿沾
1、首聯交代了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2、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3、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4、 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所作。
原文: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
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變藍天,生成海市蜃樓。故鄉之水戀戀不捨,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此詩由寫遠遊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後以思念作結。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少年遠遊、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這在學術界沒有爭議,但具體作年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一說作於開元十二年(724年),二說作於開元十三年(725年),三說作於開元十四年(726年)。
根據鬱賢皓的說法,李白是在開元十二年(724年)辭親遠遊。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
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
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
2樓:藍色小花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
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山隨平野盡」,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
這句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彷彿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後句著一「入」字,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頷聯這兩句不僅由於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闊;而且還由於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後,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它用高度凝鍊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湧,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雲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頸聯兩句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
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麼,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裡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3樓:匿名使用者
1《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
答:首聯交代了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2.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景的?
答: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3.全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4.體會詩的尾聯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答: 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捨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渡荊門送別首聯交代了什麼詩的頷聯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圖景?是從什麼角度來寫的?
4樓:匿名使用者
1、首來
聯交代了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源目的;bai
2、頷聯描寫了渡過荊門進入楚地du的壯闊zhi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dao
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3、是從動態的角度來描寫的。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自劍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 來到了楚國境內作一次旅遊。
崇山隨著荒野出現漸漸逝盡, 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飛來天鏡, 雲層締構城郭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 行程萬里繼續漂送我的行舟。
5樓:心隨暢飛
質疑:《渡抄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襲,首聯交代了什麼?
解惑:——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質疑:《渡荊門送別》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景的?
解惑: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6樓:落葉歸根
其中一「隨」一「入」寫出了度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象,以遊動的視角寫的.............
《渡荊門送別》:1.首聯交代了遠渡的( )和此行的( ) 2.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
7樓:文典閣
1、出發地 目的
2、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3、入,隨。將山水擬人化,給人一種動態的感覺,描述生動具有,使人切實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心情
4、不是。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關於李白古詩《渡荊門送別》其中的一題
8樓:冠威貨架
c不恰當。因為這詩表達了是人戀鄉情懷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押韻的字有遊、流、樓、舟。題材:送別詩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彷彿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後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
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
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湧,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雲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而又初次離別的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
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
這首詩寫出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詩以濃重的懷念與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9樓:mr尤
2、《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麼?——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3、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景的?——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4、這一聯中有一個字用的好,找出來談談好在何處。——「隨」字將群山語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5、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
「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雲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6、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捨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7、全詩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8、齊讀,背誦這首詩
求一首送別詩,求兩首送別詩。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於澤米啊 別董大 唐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朱大入秦 唐代 孟浩然 遊人五陵去,寶劍值...
求一首送別有關的現代詩,求一首送別有關的現代詩
珠簾璧光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李叔同 送別 知心姐姐小馬老師 汽車的馬達已響起,未來的征程已開啟...
一首關於楊柳的送別詩 5,寫有楊柳的送別古詩詞
1 憶秦娥 簫聲咽 唐代 李白。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譯文 玉簫的聲音悲涼嗚咽,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眼見秦家樓外一輪清冷明月。清冷的明月,每一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陵橋上的悽愴離別。2 青門柳 唐代 白居易。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