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的文學體現

時間 2021-08-11 18:11:28

1樓:玄秀沅

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範疇﹐在傳統繪畫中是作品通過時空境象的描繪﹐在情與景高度融匯後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境界。

意境理論最先出現於文學創作與批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文學創作中有「意象」說和「境界」說。唐代詩人王昌齡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緣境」的理論﹐劉禹錫和文藝理論家司空圖又進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創作見解。

明清兩代﹐圍繞意與境的關係問題又進行了廣泛**。明代藝術理論家朱存爵提出了「意境融徹」的主張﹐清代詩人和文學批評家葉夔認為意與境並重﹐強調「舒寫胸臆」與「發揮景物」應該有機結合起來;近代文學家林紓和美學家王國維則強調「意」的重要性。林紓認為「唯能立意﹐方能造境」,王國維則認為創辭應服從於創意﹐力倡「內美」﹐提出了詩詞創作中的以意勝的「有我之境」和以境勝的「無我之境」兩種不同的審美規範。

意境概念運用到繪畫上﹐主要是在山水畫得到迅速發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學的影響﹐山水畫創作已經從地圖製作式的幼稚階段﹐跨進了講「實對」﹐重「寫生」的時期﹐畫家們開始注重了實境的描繪﹐並提出了「澄懷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論和藝術創作旨在「暢神」﹑「怡情」的思想。這種理論和實踐是後來傳統繪畫強調意境構成的先導﹐唐代美術史家張彥遠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畫家荊浩提出了「真景」說﹐宋代畫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畫創作「重意」問題﹐認為創作應當「意造」﹐鑑賞應當「以意窮之」﹐並第一次使用了與「意境」內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畫的興起和發展﹐文人畫家的藝術觀念和審美理想﹐尤其是蘇軾在繪畫上力倡詩畫一體的藝術主張﹐以及元代畫家倪瓚和錢選的「逸氣」和「士氣」說的提出﹐使傳統繪畫從側重客觀物象的描摹轉向注重主觀精神的表現﹐以情構境﹑託物言志的創作傾向促進了意境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清代畫家兼理論家笪重光在《畫筌》一書使用了「意境」這一概念﹐並針對山水畫創作提出了「實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論﹐對繪畫中意與境的涵意和相互關係作了較深入的分析﹐對繪畫中的虛實﹑形神﹑情景等問題﹐亦即意境的表現問題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意境理論的提出與發展﹐使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山水畫創作在審美意識上具備了二重結構﹕一是客觀事物的藝術再現﹐一是主觀精神的表現﹐而二者的有機聯絡則構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美。為此﹐傳說美術所強調的意境﹐既不是客觀物象的簡單描摹﹐也不是主觀意念的隨意拼合﹐而是主﹑客觀世界的統一﹐是畫家通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諧的體現。

意境的構成是以空間境象為基礎的﹐是通過對境象的把握與經營得以達到「情與景匯﹐意與象通」的﹐這一點不但是創作的依據﹐同時也是欣賞的依據。繪畫是通過塑造直觀的﹑具體的藝術形像構成意境的﹐為了克服造型藝術由於瞬間性和靜態感而帶來的侷限﹐畫家往往通過富有啟導性和象徵性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顯示時間的流程和空間的拓展。如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散點透視﹑虛實處理﹑計白當黑﹑意象造型等﹐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展現時空境象而採取的表現手法。

這些手法一方面使畫家在意境構成上獲得了充分的主動權﹐打破了特定時空中客觀物象的侷限﹐另一方面也給欣賞者提供了廣闊的藝術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間和形像蘊含著無限的大千世界和豐富的思想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意境的最終構成﹐是由創作和欣賞兩個方面的結合才得以實現的。創作是將無限表現為有限﹐百里之勢濃縮於咫尺之間﹔而欣賞是從有限窺視到無限﹐於咫尺間體味到百里之勢。

正是這種由面到點的創作過程和由點到面的欣賞過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現出來﹐二者都需要形像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意境就是畫家用所表現形象來表達胸中之意,對山水的情感,畫家把這種情感寫與筆端,讓後人欣賞他的作品豐富的內涵。

在中國美學史上,明確的意境概念提出是比較晚的。唐代的藝術批評從佛學術語中引進了境和境界的概念,用來表示畫家藝術表現的物件和創作的藝術形象。唐宋以後,意境的概念才開始出現在藝術批評中。

通過清代的作家、批評家的討論、辨析和廣泛使用,意境的內涵更趨豐富、深刻和統一。意境理論的形成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先秦時代,中國古典美學已經一般地研究了心與物的關係,認識到人之情是外務感動的結果。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深入探索形象思維規律的基礎上,充分討論了藝術創造中的主觀情感的地位的情景統一的問題,要求「以形寫神」,做到「氣韻生動」,注意對審美物件的內在特徵的把握,自覺追求藝術的「滋味」。

唐代的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了「情境」、「物境」、「意境」理論,標誌著「意境」理論基本成熟。中唐釋皎然、司空圖主張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可以意冥,難以言狀」,更重視表現作家獨特的審美體驗和情趣意興。南宋嚴羽的「別材」、「別趣」說,清王世禛的「神韻」說,都從不同方面逐步深化了意境的美學特性,使傾向於「表現」的中國古典藝術這一主要特徵更為明晰突出。

「意境」理論的集大成者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境界」說,其後宗白華等人仍有補充性的闡釋,但總體上「意境」理論發展已趨於停滯。王文生在《論情境》一書中提出了「情境」說,意圖超越「意境」理論但實際上「情境」理論仍然屬於「意境」理論的一個部分。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有別於學界亦步亦趨於西方文藝理論、僅僅研究理論而缺乏理論創造的做法,在結合中國古代文藝實踐及二十世紀以來文藝實踐的巨集闊理論視野下,以建構新審美理想、突破或超越中國傳統的「意境」理論為宗旨,於永森繼王國維「境界」說提出並系統、邏輯建構了「神味」說詩學理論,並將其延展到所有文藝領域。

「神味」說詩學理論從各個方面彰顯了與「意境」理論的不同,如以「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無我之上之有我之境」為文藝與人生逐次而高的三種境界,改變了「意境」理論在審美理想的高度上主要表現為優美色彩的性質;以「細節」為「神味」的主要表現載體,與「意境」以「意象」為主要載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區別於「意境」建構的「以有限追求無限」的方式,「神味」則主要以「將有限(或區域性)最佳化」的方式為根本特徵;以「細節」為表現載體的「神味」不可重複,而以「意象」為表現載體的「意境」在古代詩歌中存在大量重複,造成了難以克服的陳詞濫調現象;「意境」主要是體現文人士大夫格調的大雅之美,而「神味」則是密切聯絡於主體自我提升而必須直面現實世界、民生的大雅大俗之美;「意境」可譬喻為「水中之鹽」(或「水中之月」)的境界,「神味」則可譬喻為「火中之鳳」(或「蜜中之花」)的境界。「神味」說在於永森的《詩詞曲學談藝錄》一書中提出,但貫穿了其迄今為止的所有重要著作。 簡單的說,就是創作詩歌的環境。

可以是寫作時的場景,也可以是回憶,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實際卻達不到的場景。詩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這個道理。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詩歌創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只是第一步,是詩的基礎;組合意象創造出「意與境諧」的詩的藝術境界才是目的。意境與意象在本質上有一定的聯絡,它們都是主觀與客觀統一的產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

但它們又有區別:從形式上看,意象與詞句相關,意境則與全篇對應。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有如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於境的畫面:

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捨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再如賀鑄《青玉案》中「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這三個意象組成一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閒愁都幾許?」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一個感人的藝術境界:閒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悽清迷茫的黃梅時雨。

意境的結構特徵是虛實相生。意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 「如在眼前 」的較實的因素,稱為 「實境 」;一部分是 「見於言外 」的較虛的部分,稱為 「虛境」。

虛境是實境的昇華,體現著實境創造的意向和目的,體現著整個意境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制約著實境的創造和描寫,處於意境結構中的靈魂、統帥地位。但是,虛境不能憑空產生,它必須以實境為載體,落實到實境的具體描繪上。總之,虛境通過實境來表現,實境在虛境的統攝下來加工,這就虛實相生 「的意境的結構原理。

意境的本質特徵是 「生命律動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們民族的審美心理結構中,是把宇宙境界與藝術意境視為渾然一體的同構關係。由於宇宙本身就是一種生命形式,詩人對宇宙境界的體驗就是一種生命律動的體驗,而意境恰恰就是這種生命律動的表現。

人心雖小,但可以裝得下整個宇宙。詩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創化,他可以對映宇宙的詩心、宇宙的靈氣。因此我們說,藝術意境本質上是一種心理現象,一種人類心靈的生命律動。

文學意境作為一種人類心靈的生命律動,有三個特點:

(1)表真摯之情; (2)狀飛動之趣;(3)傳萬物之靈趣。

文學意境有哪些特徵,請舉例說明。

2樓:河傳楊穎

哲理性、象徵性、荒誕性、求解性。

1、哲理性是至境意象的本質特徵。

如波德萊爾的《天鵝》。詩人雖然寫的是天鵝,但我們想到的是人類的處境。波德萊爾對人類命運的詩意沉思濃縮到了天鵝這一形象上,使之成為表意之象。

2、象徵性是文學象徵意象的基本表現手段。

如里爾克的《豹》。表面看來,描寫了關在籠子中豹子的客觀形象,詩人通過豹子這一形象隱喻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困境。

3、荒誕性是文學象徵意象的形象特徵。

如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描寫兩個流浪漢在無望著等待戈多。

4、求解性是文學象徵的審美特徵。

如北島的詩歌《迷途》。

擴充套件資料

象概念,廣泛應用於文藝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主要有四種含義:

(一)心理意象,即從心理意義上的意象,國內心理界一般把它譯為「表象」,是指在知覺的基礎上形成的呈現於腦際的各種感性形象。心理意象是文學創作賴以的基礎,這個意象是有價值的,但它不是文學形象,更不是文學的至境形象。

(二)內心形象,即人類為實現某種目的而構想的、超前的意向性設計影象,在文學創作中則表現為藝術構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或內心形象

(三)泛化形象,是對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一切藝術形象或語象的統稱,基本上相當於「藝術形象」或「文學形象」這個概念,簡稱「形象」

(四)觀念意象及高階形態的審美意象,是指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徵性或荒誕性為其基本特徵的,在某些理性觀念和抽象思維的制導下創造的具有求解性、多義性等特點達到人類審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史記》的文學價值是怎樣體現出來的

史記的文學價值 史記 開創了我國紀傳體的史學,同時也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在 本紀 世家 和 列傳 中所寫的一系列歷史人物,不僅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見識,而且通過那些人物的活動,生動地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表現了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批判精神,表現了作者同情廣大的被壓迫 被剝削的人民,為...

關於意境的名言,關於意境的詩句

一 不虧待每乙份熱情,不討好任何的冷漠。愛情如此,友情也如此。二 當生活給你設定重重關卡的時候,再撐一下,每次地咬牙闖關過後,你會發現想要的都在手中,想丟的都留在了身後。三 如果說,我喜歡的人恰恰沒那麼喜歡我,我又恰恰非她不可。那麼我就賭一把,我不賭她會喜歡我,我賭我不後悔。四 人生,就難有完美。無...

《桃花源記》裡面體現了一種生活意境,比如說「悠然」等,誰能給我提供以上這種意境的兩字詞語

1全部怡然自得,幽靜,天倫之樂,平淡無崎,安然。閒適,恬淡,祥和,寧靜,幽美 閒適 恬靜 恬淡 怡然自得 幽靜 桃花源記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